張冬毛 胡 穗
改革開放的大力推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隨之,我國的社會結構模式、社會秩序狀態(tài)和社會控制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得到大力弘揚的同時,我國還在相當廣泛的社會層面上,存在著一定的公共道德失范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公共場所的行為缺少強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范,民眾缺乏他人意識、群體意識與社會意識,公共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空間的公共道德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針對新形勢下的新變化,重構當前我國的公共道德體系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試圖通過對儒家倫理關于社會公共交往基本規(guī)范及其踐行路徑的分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儒家倫理公德思想的核心內容、精神實質以及現(xiàn)實指導意義,“擇其善者而從之”,把其中具有先進性和積極性的內容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緊密結合,從而建立起以禮為先的公共交往規(guī)則,提倡以和為貴的社會交往倫理,遵循以信為本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弘揚以恕為道的寬以待人方式,樹立現(xiàn)代社會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并形成外在法律制度的保障。
儒家倫理思想肇始于孔子,其核心價值可歸納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并自成一體,各自成派?!吨杏埂泛汀洞髮W》的編纂者綜合了各派的學說和觀點,構建了一套相對系統(tǒng)而完整的儒家理論。儒家理論的最大特點在于重視倫理道德問題的研究,試圖以道德為主要杠桿來治國平天下。倫理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并與其哲學、政治思想融為一體。在公共交往領域,儒家倫理思想也獨樹一幟,有自己明顯的風格和特點,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社會心理及交往原則。儒學中的一些基本范疇對現(xiàn)代公共關系理論和原則的構建也有著重大的啟示和指導作用,譬如:仁與公共關系的本質要求、起點;中庸與公共關系的方法;誠信與公共關系的態(tài)度;義利與公共關系的動力等。
儒家倫理思想在社會公德方面提出了一些見地深刻的社會公共交往基本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影響著中國歷朝歷代人們的行為選擇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在我國社會公共交往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代學人對儒家倫理視域下的公共交往理論進行了詳盡而深刻的分析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倫理等方面切入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當今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中,更應該結合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將儒家思想的精華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來校正人們的公共交往規(guī)范,以習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南,修正和發(fā)展儒家倫理的社會公共交往理論,讓廣大人民群眾學習之、理解之、踐行之,成為人們交往的基本規(guī)范,讓儒學為現(xiàn)代公共關系理論的構建和實踐提供啟發(fā)。今年初爆發(fā)的疫情,給人們的交往提出了挑戰(zhàn),如何應對?儒家倫理公共交往理論或許會為我們和世界各國處理這類問題提供重大的啟示。
(一) 以禮為先的規(guī)范
“禮”在我國古代社會有兩方面的屬性,一是指作為政治等級制度屬性的“禮”,一是指作為倫理道德屬性的“禮”。政治等級制度屬性是“禮”的本質,倫理道德屬性是政治等級制度屬性的外在顯現(xiàn)。
“禮”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道德范疇。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在現(xiàn)實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處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擔負著不同的道德角色,承擔著不同的道德義務,這就需要有比較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可供處在不同社會關系下的人們遵守。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從不同角度對“禮”進行了闡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使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有了可供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
“禮”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具有“禮儀、禮制、禮則、禮讓”等方面的基本內涵。從“禮”與“仁”“義”的關系來看,“仁”是“禮”的精髓,“義”是“禮”的實質,而“禮”則是“仁”“義”外在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
中國古代“禮文化”的奠基者與集大成者無疑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墩撜Z》中多次論及“禮”,很多已成為名言名句。例如,孔子在闡述法治與德治的作用時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雹?《論語·為政》)“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在現(xiàn)實社會交往中人們要“立于禮”(《論語·泰伯》),“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鬃酉Mㄟ^“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建立社會穩(wěn)定的道德基石。
荀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禮文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認為“禮”是人類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荀子·修身》)
儒家認為,良好的道德關系和和諧的社會秩序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普遍的而且人人都必須遵從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這種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就是禮。儒家凡事強調要以禮為先,把“禮”放在比“法”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素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雖然全國各地都在大力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但中國目前社會“無禮”或“禮盲”的現(xiàn)象并不乏見,這與儒家強調的“禮為先”原則相去甚遠。這些民眾的“無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共道德觀念的缺失”。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比绻覀儗δ承┟癖姴恢v禮貌、禮行、禮節(jié)、禮儀的行為采取放縱的態(tài)度,我們的國家還會是一個“禮儀之邦”嗎?
重溫儒家“以禮為先”的公共倫理交往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要求我們做到既要“學習禮”,又要“立于禮”?!皩W習禮”,是儒家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同、被社會所接受,只有學習、接收、認同社會對他所充當?shù)纳鐣巧囊?。這些要求在儒家宣揚的公共道德中,就已先在地規(guī)定于各種各樣的禮之中。“立于禮”是“學習禮”的目的和效果體現(xiàn),它要求人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以道德作為自己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二)以和為貴的規(guī)范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道德傳統(tǒng)的和合思想??鬃诱J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人們學習禮,立于禮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和”,和是禮的內在精神價值,是一切倫理道德的精髓,也是傳統(tǒng)道德的精神實質。仁義道德,均以和為本的?!按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這樣的大同社會就是“和”的最高境界。當然,孔子所主張的“和”是有條件和原則的,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對于“和”的基本內涵,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在《禮論》中表述得具體而明確。他認為“禮”的根本作用就是“和”,“禮”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榮辱》);“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 “故義以分則和”(《荀子·王制》)。“和”的性質和狀態(tài)是“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荀子·榮辱》)“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其職”(《荀子·榮辱》)。
通過對儒家思想兩大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關于“和”的觀點的分析,我們看到,儒家“和為貴”思想的基本內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對我們當今社會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第一, “和”與“禮”兩者關系密不可分,“禮之用,和為貴”?!昂汀眱群凇岸Y”中,是“禮”中之所有;“禮”發(fā)揮作用的直接體現(xiàn)就是“和”,上下貴賤等級相安無事,社會和諧安寧。“和”首要的是要有合理的社會結構和有序的制度安排。
第二, “禮”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要實現(xiàn)社會的“和”,還需建立切實可行的行為規(guī)范,使“禮義相須”而至“和”。否則,光有制度的有序而沒有可遵循的規(guī)則、規(guī)范,社會要達到“和”的狀態(tài)也是一句空話,不會產生實際的執(zhí)行效力。
“和合”思想注重和追求社會人際的和諧穩(wěn)定,“和為貴”是基本的價值取向,追求社會和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基本的價值追求。它是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精髓,貫穿于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全過程,并被民眾廣泛接受和認同。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和合”思想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涵義,體現(xiàn)著新的時代價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堪稱一部以奧運語言莊嚴展示的中國宣言,其中所有內涵,可以用“禮之用,和為貴”來描述。
(三)以信為本的規(guī)范
信是儒家道德思想中重要的德目,漢代以后更成為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從拆字的角度看,“信”從人從言,指人所說的話,許下的諾言、誓言,故常與忠、誠、用連為忠信、誠信、信用。作為道德范疇,信的核心內涵是真實無妄,即對某種信念、原則和語言發(fā)自內心的忠誠。
在儒家看來,信首先為立人之本??鬃右孕艦槠洹拔?、行、忠、信”“四教”科目之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信則任焉?!?《論語·陽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孟子也認為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循“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一準則,并將其列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五倫之一。可見,儒家提倡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以信義相交,反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儒家認為,信不僅為立人之本,還是立國之本??鬃印白怨沤杂兴?,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說的就是國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國家就要垮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將誠信作為社會公共交往的基本準則,更重要的是還把它作為社會運行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誠實守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早已深深地植入了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之中。
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誠信建設。黨的十八大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誠信”成了其中的重要內容,被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把誠信作為現(xiàn)代社會文明之基,不僅要弘揚傳統(tǒng)的“誠信”美德,更要大力推進以個人為基礎、企業(yè)為重點、政府為關鍵的現(xiàn)代“信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還把“誠信”作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重要準則,在多個外交場合談及。如2013年10月3日在出訪印尼時提出:“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用中國名言“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闡述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
市場經濟就是一種信用經濟,誠信就是維系市場調控狀態(tài)下社會正常運轉的一個基本鏈條。只有恪守市場經濟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個人、企業(yè)和社會才能行穩(wěn)致遠。
(四)以恕為道的規(guī)范
“以恕為道”是儒家仁愛思想的行為模式,或稱為“行仁之方”,孔子在建立自己學說體系時就已經提出了這一思維方法?!耙运榈馈笔侨寮谊P于社會公共交往的核心規(guī)范,其基本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公冶長》)?,F(xiàn)代西方社會將“以恕為道”這一基本原則視為“道德黃金律”,孔漢斯也指出:“這些價值構成了全球倫理的基礎”③。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認為君子的治國之道,就是行忠恕而已?!爸摇钡朗恰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公冶長》)?!爸摇钡朗菑姆e極方面來講的,意思是仁愛之人對別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對別人立豁達寬容之心,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八 钡朗菑南麡O方面來講的,就是我不想要的,也不能夠把它施加給別人。這兩點就是君子的治國之道?!耙运榈馈笔强鬃訉嵭小叭省钡乃枷氲闹匾瓌t,要求根據(jù)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對“忠恕”的解釋:“盡己之心謂忠,推己之人謂恕。”④
“以恕為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精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效用猶在。但當今社會還有一部分人不能夠恪守這一信條,個人至上,個人利益至上,導致了一些不應發(fā)生的事件甚至是慘案發(fā)生?!耙运榈馈保v究的就是善待別人,寬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當別人對你惡語相向,甚至對你大打出手之際,你怎么做?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還是寬恕為懷,以德報怨?這一點,孔子給我們做了很好的回答:以直報怨,用正直和坦蕩的態(tài)度讓它過去,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它化解,而不是糾纏不休,冤冤相報。
現(xiàn)代社會的正常運轉,是依賴于政治互動、經濟互動、權力互動、思想互動、文化互動、科技互動等多種要素的離析來進行的。而在古代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基本上是依賴于經濟要素以外的兩種社會要素來維系和推動的。如西方社會政治和宗教強力結合,依靠政權和神權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發(fā)展。中國古代則是將政治和道德緊密結合,依靠政治和倫理互動這種穩(wěn)定架構使中國社會長期發(fā)展,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從未有過根本性中斷。儒家倫理關于社會公共交往理論的踐行路徑就是基于這種模式來推行的,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仁由己”——以自律為前提
道德自律在中國歷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孟子也認為“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在孔、孟等思想家看來,道德不應該由外在的力量強加,而應該靠個人的自律。特別是對于為政者來說,道德自律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百姓的生活福祉、官員職責的履行與為政者的道德自律緊密相連,社會風氣的凈化、天下大同的實現(xiàn)也需要為政者自身的表率作用??鬃诱J為“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儒家倫理思想的一個鮮明特色,是強調發(fā)揮人們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自覺能動性。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光靠“外爍”是遠遠不夠的,更主要的還要靠“內化”,即需要依靠自我的修煉與磨礪,在社會公共交往過程中尤應如此。
(二)“以刑輔德”——以法律為輔佐
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相對比較獨立的律法體系,它是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儒家在認識西周“明德慎罰”的局限性后,逐漸意識到了需要借助刑來輔助德的適用。例如,孟子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離婁上》)荀子引入“法”的內容對儒家傳統(tǒng)的“禮”作了很大的拓展,使之發(fā)展成為完整的禮治體系。儒家在賦予道德倫理原則以法律的性質和效力的同時,又強調法律必須為維持道德倫理原則服務,使道德倫理駕于法律之上。自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德主刑輔”“出禮入刑”主張成為封建制法的指導思想,維護“三綱”“五?!背蔀榉饨ǚǖ涞暮诵膬热?。
當前在我國公民社會公德建設中,存在著諸如無視交通規(guī)則、損害公共環(huán)境、破壞公共財物、擾亂公共秩序等不良現(xiàn)象。2018年11月發(fā)生在重慶的公交墜江事件,留給我們的除了警醒還是警醒。在強調道德自律的前提下,我們還需加強法制的宣傳與教育,加大執(zhí)法的力度,體現(xiàn)法律的效力,發(fā)揮“以刑輔德”的作用,培養(yǎng)起普遍的對法規(guī)制度的敬畏之心。
(三)“為國以禮”——以制度為保障
針對西周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治理現(xiàn)狀,以孔子為首的儒家主張對“禮”進行改造,加強宗法等級制度建設??鬃诱J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先進》)其具體內容包括四點:禮是國家根本制度,確立“禮”至高的地位;突破“禮不下庶人”的局限,使禮的范圍延伸到普通老百姓;舉賢才,彌補“親親”原則的不足;禮是處理“五倫”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五倫”原則的條文化、制度化,賦予“五倫”以法律意義。
儒家的“為國以禮”思想對后世禮制的發(fā)展,我國“禮儀之邦”的形成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它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當前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仍頗具啟發(fā)性。在一個生產力還不是高度發(fā)達、人們社會素養(yǎng)還得不到極大提高、公民社會道德觀念還不能完全自律的社會,如果沒有一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做保障,我們就很難對民眾提出更多的倫理要求,社會公共交往道德體系是很難健全完善的,也是很難在實踐中貫徹執(zhí)行的。
(四)“化性起偽”——以教育為支撐
“化性起偽”是荀子提出的禮、法起源的一個前提。因為人性的放縱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必須對它進行改造,即“化性起偽”。 “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惡》)荀子認為,正是由于人的欲望和情性才有可能導致邪惡,所以應該重教以化之,隆禮以節(jié)之,立法以禁之。荀子的這一主張揭示了在引導和改造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樹立道德觀念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儒家關于如何“化性起偽”是特別重視禮樂教化,希望通過藝術活動養(yǎng)成人、教育人,所謂“成于樂”。所以,樂教里有舞、有樂、有詩、有歌,其道之始在情,其道之終在義。樂教的現(xiàn)代復興,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它不以音樂技術學習為指歸,也不以社會榮譽追求為目的,而是要一個化性起偽、安頓身心的訴求。
儒家“化性起偽”的命題,對于我國當前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培養(yǎng)合格人才具有很好的啟發(fā),尤其在如何發(fā)揮美育的“以樂養(yǎng)德”功能方面。關于新時代中國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雹莶⑶姨貏e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⑥。
在探討當前中國某些方面公共道德缺失的現(xiàn)象時,有學者將責任歸結為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思想,因為它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私德”倫理,私德多而公德少;即使有關于社會公共交往理論的論述,也是建立在“三綱五?!边@些講私人之間關系的德目上的?!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世思維,實際上主要體現(xiàn)在“修身齊家”上,“治國平天下”并沒有落在實處。將當前中國社會某些方面公共道德缺失的責任推到儒家倫理身上,那是有失偏頗的。相反,儒家關于社會公共交往理論對于構建新時代我國公共道德體系具有積極而又重要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一)我國社會公共道德某種程度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社會歷史的變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儒家倫理從其思想體系來看,側重于對人與人之間交往倫理關系和道德要求的研究,而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公共倫理方面的論述較少。這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導致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相對簡單,人們生產生活的區(qū)域和范圍相對狹小。這是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中私德發(fā)達、公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工業(yè)化的出現(xiàn)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交往的空間日益擴大,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這時候,社會公共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明末、清末眾多改良思想家甚至有過建立輿論監(jiān)督、代表民意的公共議事機構的設想與主張。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漸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國內戰(zhàn)爭連綿不斷,軍閥割據(jù)統(tǒng)治一方,地方分治思想嚴重,廣大民眾惶惶度日,社會公共精神也就無從提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建立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友愛關系,社會公德獲得廣泛關注,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成為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成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尺度。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深受儒家倫理思想影響的中國社會關系,特別是社會倫理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西方各種倫理觀念對我國社會關系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當原有的道德規(guī)范由于嚴重滯后而被人們熟視無睹時,非但大公無私的觀念遭到無情的奚落,甚至連一些起碼應有的處世進退之道也被不少人扔在了腦后,誠信缺失、公德紊亂便成了引人注目的話題。
(二)中西倫理思想是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既有差異,也有相通;既有各自的優(yōu)勢,也有各自的不足,不能相互取代
西方倫理學是建立在“人是自私的”這一立論基礎上的。它既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個人的自由權利和人格尊嚴不可踐踏,又認為任何人都要置于法律制度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下。西方近現(xiàn)代公民意識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主張自由獨立、平等博愛、自我實現(xiàn)等道德倫理原則,由此產生了既要解放個性但又制約個性的內在主張,所以他們的倫理學說十分注重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區(qū)分與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倫理走的是一條與西方并不相同的道路,孔孟的性善論在社會倫理規(guī)范中起著決定與主導作用,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更多是講遠近親疏之道,中國傳統(tǒng)倫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界并不明顯。
西方倫理和中國傳統(tǒng)倫理雖然在立論基礎和基本觀點上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但我們必須看到兩者之間是相互借鑒和相互補充,而不能相互取代。如西方倫理中提倡的契約精神可以為我所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提倡的“禮為先”“誠為本”“和為貴”等對構建當今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哈佛大學的MBA學員在畢業(yè)宣誓的誓詞里,第一句話就是“我將以最正直的方式行事,以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方式從事我的工作”。當年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給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時言簡意賅地寫了“不做假帳”,要求誠信為本,操守為重。
(三)儒家倫理社會公共交往理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應該弘揚發(fā)展,取其精華,為完善我國社會公共道德、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健康發(fā)展服務
在目前中國社會公德失范的情況下,儒家倫理關于公共交往原則和實施保障的理論可起到一種有效的精神制衡作用。儒家主張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堅持誠信為本、以和為貴,奉行禮讓為先、忠恕之道,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辨證統(tǒng)一。這種辨證統(tǒng)一性,決定了它過去可以、今天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指導我國社會的公共交往實踐;在推動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加快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過程中,其倫理思想中的合理內核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誠信”“友善”等儒家傳統(tǒng)倫理公共道德規(guī)范寫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價值體系。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要“深入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⑦,充分肯定了內含了儒家公共交往理論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當然,儒家傳統(tǒng)倫理要發(fā)揮其在當今社會道德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其思想內容也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其中的一些內容應該因時制宜,有所損益。社會可以不斷演進,一個民族的道德精神卻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內涵。儒家倫理并不遠人,它有其脈絡可尋:從孔子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到北宋林逋的“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⑧;到宋朝朱熹的“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可以說中國社會的“忠恕”之道是“一以貫之”的。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②本文所引《論語》《孟子》《荀子》《禮記》等,引自《十三經注疏》,阮元??蹋本褐腥A書局,1980年,不再逐一標注。
③孔漢斯、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頁。
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71頁。
⑤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北京:《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01版。
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北京:《人民日報》,2019年10月28日,第06版。
⑧林逋:《省心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