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玲
(鞍山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遼寧 鞍山 114001)
再生障礙性貧血稱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造血系統(tǒng)病癥,導致這種病癥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存在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或衰竭的情況,使患者出現全血細胞減少[1]。這種病癥在臨床上主要特征是存在貧血和出血情況,個別患者會存在感染,所以要提高對于患者的重視。慢性消耗性病癥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臨床治療時間比較長,所以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導致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沉重[2]。經臨床實踐認為,對患者切實可行的進行相關護理指導,能夠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能夠對患者的出血概率進行控制,提升臨床治療的總體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懽o理干預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以便為臨床的干預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104例在鞍山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接受治療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隨機分為觀察組(n=52)和對照組(n=52)。觀察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最大值為62歲,年齡最小值為20歲,平均年齡為(42.50±11.50)歲;病程1~10個月,平均病程為(3.30±0.50)個月。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最大值為63歲,年齡最小值為21歲,平均年齡為(43.50±10.80)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為(3.10±0.60)個月。兩組調查對象經過臨床檢驗被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會分會制訂的相關診斷標準。本研究對象并不存在其他嚴重和慢性軀體病癥,觀察組中有1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8例,2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4例,對照組1型再生障礙性貧血30例,2型再生障礙性貧血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過臨床檢驗被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的相關原則;②調查對象不存在意識障礙,均可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理解能力正常;③調查對象均首次接受治療,未接受過再生障礙的相關健康指導;④調查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臨床資料符合倫理委員會的原則[4]。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的貧血患者;②存在對生存質量產生影響的各種器質性病變患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的患者;⑤因各種因素中途退出研究導致無法完成調查的患者[5]。
1.3 方法 兩組患者根據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治療,為患者采用靜脈滴注淋巴細胞球蛋白20~30 mg/(kg·d),并選擇甲基潑尼松龍每次5 mg/kg為患者給藥,每隔12 h對患者進行1次治療,根據患者病情酌情為患者進行輸血,并為患者應用重組人工細胞生成素,當患者造血功能恢復后為患者停藥。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在護理過程中需嚴格執(zhí)行常規(guī)護理原則。觀察組采用優(yōu)質護理進行干預性指導,具體護理方法如下:①感染控制。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必須要做好預防感染的工作,所以需為患者進行保護性的隔離,謝絕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情況的出現。病房需保持通風的狀態(tài),并嚴格進行消毒,及時幫助患者增減衣物,避免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囑患者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狀況,勤洗澡、勤換衣服,幫助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患者在公共場所停留,如需外出需佩戴口罩,如果患者存在口腔潰瘍,應及時為患者做好口腔護理工作,如為患者涂抹碘甘油等[6]。對于女性患者,還要注意會陰部的清潔工作,選擇高錳酸鉀坐浴能夠有效的預防感染癥狀的發(fā)生。②心理干預?;颊邥驗樽陨聿∏榈挠绊?,產生孤獨、寂寞、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很多患者甚至對生活充滿了迷茫,擔心自己無法生活自理,所以會出現消極就醫(yī)的情況。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需采用有效的護理方法進行指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通過講解治愈的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積極的配合治療[7]。③用藥護理。在進行用藥的過程中應配合有效的用藥指導,為患者講解正確用藥的方法,科學的為患者進行藥物劑量的安排,在用藥過程中,定時做好對患者血常規(guī)的檢查,如果患者存在血常規(guī)異常,需停止對患者用藥,并告知主治醫(yī)師進行相關的治療,做好對藥物的調整。④飲食指導。在飲食方面,應該堅持以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在飲食過程中應注意多食用新鮮的食物,保證飲食衛(wèi)生,避免患者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保證食物的溫度適宜,避免患者口腔黏膜損傷。日常飲食應進行微波爐消毒或者高壓滅菌。對于患者所使用的碗筷,應做好嚴格的消毒處理工作,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現胃腸道感染。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維生素的補充和攝入[8]。⑤輸血護理。輸血治療對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來說是一個主要的措施,護理人員在進行輸血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guī)范進行,并遵醫(yī)囑為患者進行抗過敏藥物的靜脈注射,保證注射速度緩慢。在進行輸血的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滴注速度,保證滴注速度的合理性,如果出現出血反應,需暫停輸血,并告知主治醫(yī)師進行相關處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調查對象的治療依從性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評價兩組調查對象的滿意度。采用SF-36簡明健康狀況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從患者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關系、一般健康情況等角度進行評價,每個維度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9]。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SF-36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治療依從性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治療依從49例,依從性為94.23%,對照組治療依從40例,依從性為76.92%(P<0.05);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5例,總發(fā)生率為9.62%,對照組不良反應14例,總發(fā)生率為26.92%(P<0.05);觀察組滿意50例,滿意度為96.15%,對照組滿意31例,滿意度為59.62%(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內科較為嚴重的一種病癥,這種病癥不僅病程比較長,而且患者恢復相對較慢,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產生的影響極大。該病癥很容易導致患者合并感染和出血癥狀,因此臨床預后效果往往不佳。很多患者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需承受來自于精神和軀體的雙重痛苦。除此以外,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會導致患者出現生理和病理性改變,使患者存在一定的軀體功能和生理機能變化,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精神狀態(tài)不良情況,對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10]。
現今,針對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通過為患者進行免疫狀況的調節(jié)來進行干預,以便于幫助患者改變造血微環(huán)境,促進患者造血干細胞的修復。無論通過何種方法進行相關治療,都需要同時為患者進行全面、有針對性的護理。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軀體癥狀的改善,促進患者自理能力和心理狀況的康復,以便于使患者社會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優(yōu)質護理服務有助于提升這一類患者的臨床整體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可幫助患者達到良好的預后,主要是因為這種護理方法可幫助患者改善機體功能,有效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同時能降低出血等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臨床對患者進行全過程多方位和動態(tài)的健康教育,能夠促進患者心理質量的恢復,最大限度的調動患者參與的積極性和治療護理的積極性,幫助患者增強戰(zhàn)勝病癥的信心和決心。優(yōu)質護理可使再生障礙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得到糾正,避免對患者病癥產生危害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通過專業(yè)的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糾正多種導致患者病癥加劇的不良因素,有效消除對患者健康產生危害的不利因素。
對于再生障礙患者,護理干預僅能夠作為一種外部引導和約束的條件,使患者在進行干預和護理時能夠積極的配合,這樣才能使患者病癥得以更好的恢復,提升患者自我約束和恢復的能力。此外,還需強化來自于醫(yī)院、家庭、患者三者之間的配合度,積極對可靠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促進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依從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中應用優(yōu)質護理服務加以指導,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影響提升整體滿意的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