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兒童細菌性腹瀉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兒童性疾病。其主要是因為不同病原體與多種因素一同作用導致的消化道綜合征[1]。兒童細菌性腹瀉主要臨床特點為大便頻率多與大便性質(zhì)出現(xiàn)變化等。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因包括兩類,一類為感染性,另一類為非感染性,但最主要的依然是感染性。所以,感染是導致兒童細菌性腹瀉的重要原因[2-3]。為了探究病原微生物檢驗在兒童細菌性腹瀉中的臨床價值,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5例兒童細菌性腹瀉糞便標本,分析病原菌分離與鑒定結(jié)果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5例兒童細菌性腹瀉糞便標本,其中,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35例;低于1歲有13例,1~2歲有18例,3~7歲有34例;病程2~8 d,平均病程(5.54±3.62)d。把全部糞便標本取樣后予以細菌培養(yǎng)處理。
1.2 方法 全部糞便標本于SS瓊脂平板與麥康凱平板上接種,標本于35 ℃環(huán)境下持續(xù)培養(yǎng)18~24 h,隨后按照細菌鑒定標準,標本菌株選擇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分析儀與血清學鑒定標準進行鑒定。
藥敏試驗方法:選擇K-B法對幾種常見抗生素藥物予以藥敏試驗,如阿莫西林、頭孢三嗪、氨芐西林、頭孢噻肟以及頭孢哌酮,于35 ℃環(huán)境下持續(xù)培養(yǎng)18~24 h以后測量其抑菌圈直徑,并對病原菌對不同抗生素藥物耐藥性進行判定與分析。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兒病原菌分離與鑒定結(jié)果進行分析與觀察,并比較檢出病原菌的藥敏試驗結(jié)果。
2.1 病原菌分離鑒定結(jié)果分析 65份兒童細菌性腹瀉患兒糞便標本經(jīng)病原微生物檢驗結(jié)果顯示:總計檢出50株菌株,檢出率76.92%(50/65);其中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氣單胞菌、弧菌屬、其他菌種分別有17株、11株、9株、7株、6株,所占比例分別為34%、22%、18%、14%、12%。見表1。
2.2 致病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分析 致病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弧菌屬、沙門菌屬等對氨芐西林以及頭孢哌酮等抗生素均有較強的耐藥性。其中,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最高,分別為70.59%、90.91%;氣單胞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為77.78%;弧菌屬對頭孢哌酮與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分別為71.43%、71.43%;其他菌種對頭孢噻肟與頭孢三嗪的耐藥性較高,分別為50%、50%。見表2。
表1 病原菌分離鑒定結(jié)果分析
表2 致病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分析[n(%)]
兒童細菌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癥狀表現(xiàn)為大便性狀變化與次數(shù)增多等,一些患兒還會存在嘔吐與惡心等表現(xiàn),如果患兒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會引發(fā)兒童體內(nèi)營養(yǎng)流失,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造成直接影響,嚴重時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4-5]。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包括兩類,一類為感染性因素,另一類為非感染性因素,其中前者十分常見,通常會對患兒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對兒童細菌性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成為本領域研究的重點[6-7]。相關資料顯示:引發(fā)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常見因素包括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等。
本研究中65份兒童細菌性腹瀉患兒糞便標本經(jīng)病原微生物檢驗結(jié)果顯示:總計檢出50株菌株,檢出率76.92%;其中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氣單胞菌、弧菌屬、其他菌種分別有17株、11株、9株、7株、6株,所占比例分別為34%、22%、18%、14%、12%;表明兒童細菌性腹瀉影響較大的菌株為大腸埃希菌。大腸埃希菌屬于一種單細胞生物,機體中不可缺少,也是革蘭陰性短桿菌的一種,其中的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是引發(fā)兒童細菌性腹瀉的重要病原菌,黏附因子屬于主要的致病物質(zhì)[8-9]。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發(fā)兒童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嬰幼兒,因為嬰幼兒還沒有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因為抗生素濫用以及飲食變化導致腸道內(nè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均可能引發(fā)正常菌群出現(xiàn)障礙,進而導致細菌性腹瀉的出現(xiàn)[10]。
伴隨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shù)水平的持續(xù)發(fā)展與完善,抗生素藥物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利條件,也使細菌性腹瀉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但伴隨抗生素藥物的廣泛運用,病原菌的耐藥性日益增強,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直接影響[11]。本研究中致病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弧菌屬、沙門菌屬等對氨芐西林以及頭孢哌酮等抗生素均有較強的耐藥性。其中,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最高,分別為70.59%、90.91%;氣單胞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為77.78%;弧菌屬對頭孢哌酮與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分別為71.43%、71.43%;其他菌種對頭孢噻肟與頭孢三嗪的耐藥性較高,分別為50%、50%。說明致病菌耐藥性情況十分嚴重,究其原因,可能與廣泛能應用抗生素具有相關性。所以,臨床需對抗生素藥物的科學應用充分重視,盡可能采用對患兒影響較小、耐藥性較低的藥物,對抗生素的應用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大腸埃希菌是引發(fā)兒童細菌性腹瀉的重要因素,因此,于兒童細菌性腹瀉患者糞便檢查中,需把大腸埃希菌作為常規(guī)檢測項目,以便提高臨床對細菌性腹瀉的診斷能力,防止延誤治療時機。大腸埃希菌對抗生素藥物的耐藥性較強,因此,科學應用抗生素藥物,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為了有效預防兒童細菌性腹瀉的出現(xiàn),患兒及家長需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與衛(wèi)生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充分切斷不同致病菌的傳播途徑;減少或禁止食用沒有消毒的水果、蔬菜,不可生吃或加熱不完全的肉類、動物性食品與牛奶等,使細菌性腹瀉的出現(xiàn)明顯減少[12]。
綜上所述,兒童細菌性腹瀉的常見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沙門菌屬、氣單胞菌、弧菌屬、其他菌種,臨床需進一步分析病原菌的流行病學特點,對不同病原菌的流行病學特點與耐藥性情況充分了解,進而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促使兒童細菌性腹瀉防治能力顯著提高,使細菌性腹瀉對患兒的影響明顯減輕,對兒童健康成長也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