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二梅?謝斌
摘 要: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結合了線上線下以及翻轉課堂、微課、移動學習等教學理論與方法,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將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這門課程展開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通過構建系統(tǒng)科學的教學設計實施教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分析混合式教學中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學習行為、學習效果等。研究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習者情感體驗良好、學習積極性均較高、課堂互動效果明顯、課前課后自主學習能力增強等。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微課;學習通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69(2020)01-0049-05
前言
混合式教學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末發(fā)展至今,美國solon聯(lián)盟指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上結合了一定比例的在線教學及面對面教學,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由何克抗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wǎng)絡化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1]。隨著信息技術及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界定從技術與教學維度不斷演變[2]。總體而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數(shù)字化學習(E-Learning)的優(yōu)勢相結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3]。本文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技術上是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上,以學生為中心,其教學目的應是輔助、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在形式上,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也較多,比如清華大學楊芳等以“生活英語交流”課程為例實施混合式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模式為英語教學提供良好的交流互動以及豐富的資源[4];張其亮等人構建了一種基于翻轉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5]。另外,還有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策略、實施效果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此不一一列舉。
混合式教學不僅能彌補傳統(tǒng)課堂時間不足,減輕教師課堂軟件教學輔導,彌補課程時間短,減輕教師課堂軟件教學負擔,而且能夠幫助重構課堂師生關系,激發(fā)課堂活力,同時改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6]。本文將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為例,結合翻轉課堂、微課、移動學習以及MOOC(慕課)等教學理論與方法,借助超星爾雅平臺以及手機端學習通APP(此兩者資源、數(shù)據(jù)等內容均互通)為資源共享、課程實施平臺展開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計劃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即讓傳統(tǒng)意義上的被研究者(如實際工作者)參與到研究之中,并將研究的結果直接運用于對制度和行為的改變上,強調研究的行動功能,即對改進行動的實際意義[7]。研究者首先制訂研究計劃,包括確定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內容及選取研究方法;然后,根據(jù)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設計及評價指標;最后,研究者根據(jù)行動計劃實施教學,并根據(jù)具體情況調整研究計劃與教學設計。
本研究對于實施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作為定性研究的分析軟件,近年來Nvivo在國內外研究中也越來越普遍。如李艷等人通過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日志了解學生在慕課與翻轉課堂中的感受、收獲及問題等[8]。本文也將使用該方法研究學習者混合式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此處,本文將大量搜集學習通后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多方面量化研究學習者的學習行為。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天水師范學院2018—2019第二學期“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實踐課為例展開混合式教學實踐,在本學期筆者面向4個班級開展此門課程,研究中隨機選取實驗班A和實驗班B共84人為研究對象,另選兩個班實施傳統(tǒng)教學作為實驗的參考對象(分別為參照班A與參照班B)。4個班級均為同一個授課教師,授課內容和教學進度表均一致。
二、基于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及實施——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為例
(一)以微課為載體進行碎片化教學
為滿足學生碎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本研究節(jié)選“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中的“微課制作軟件Camtasia studio 2018”內容開展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將Camtasia studio 2018軟件的教學劃分為4大模塊,包括“安裝、錄制與保存”“音頻與旁白”“動畫與行為”“注釋”“轉場與指針”“視覺效果——摳像”“字幕”與“庫與片頭”等知識點,并將知識點全部錄制成微課視頻。
(二)基于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課程實施過程中,線上教學活動均在超星爾雅平臺和學習通APP上展開。上課前一周研究者將教學內容錄制成微課視頻并上傳至學習通,同時向實驗班級發(fā)送學習通知。每周的線上學習任務包括:(1)在學習通平臺上完成相應微課視頻的學習任務;(2)在學習通平臺上發(fā)表討論、點贊或為其他同學答疑;(3)完成每節(jié)課布置的作業(yè);(4)在每次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根據(jù)自身對在線學習或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感受、態(tài)度撰寫學習日志或提出意見。
線下教學有兩小節(jié),共90分鐘,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用15分鐘左右時間總結串講每節(jié)課重點內容;然后由各小組組長匯報作業(yè)完成情況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另外,為保證教學設計的完整性以及后期的教學研究,在第四次線下教學中,研究者提前設計了15分鐘的在線測驗用以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構建 “教師—助教—組長—學生”在線督學系統(tǒng)
為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及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教學過程中建立了由“教師—助教—組長—學生”構成的在線督學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具體而言,在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為保證師生之間有效的信息溝通,首先由研究者確定一名助教,并且將實驗班每5~6人分成一組并指定一個小組長。助教的主要職責是直接和教師聯(lián)系,負責向各組長下發(fā)通知、收交作業(yè)、輔助教師批閱作業(yè)、統(tǒng)計學生的后臺學習數(shù)據(jù)等,各小組長負責各小組成員的作業(yè)完成情況、監(jiān)督線上學習進度,從而起到督學的作用。每次微課視頻均在上課前一周上傳并通知學生進行學習,同時明確學習任務、要求及考核標準等。每次課的學習任務及考核標準主要包括視頻學習時間(學生用個人賬號登錄,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完成學習任務)、線上互動(包括發(fā)帖、討論、點贊、答疑等)、視頻編輯作業(yè)以及每節(jié)課結束后提交學習日志。這些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作業(yè)的提交均在面授課前一晚8點由各小組成員收齊、匯總統(tǒng)計并由助教匯總給授課教師。
(四)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
為保證混合式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及科學性,本研究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最終成績除了傳統(tǒng)的出勤、平時作業(yè)、期末考試等,本研究還將學生的登錄超星爾雅平臺或學習通APP的次數(shù)、視頻觀看時間、互動答疑次數(shù)、測試成績、學習日志以及最終作品的打分等均作為總分的評價范圍[9]。
三、研究分析與討論
(一)混合式教學中學習者的情感體驗
本次實踐研究過程中共收集到來自84位被試者共300余條學習日志。為探究學習者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本研究以其中一個實驗班A的學習日志為例分析學習者的情感體驗。本文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分為挫敗感、壓力與緊迫感、期待、逐漸適應、信心與成就感、興奮與愉悅感以及不舍七種。首先,分別將四次學習日志導入Nvivo軟件,并建立以七種情感為節(jié)點進行編碼,然后將編碼結果導入EXCEL統(tǒng)計得到如圖2所示的雷達圖。第一次課程中,學習者對混合式教學以及學習任務的完成充滿壓力與緊迫感,但又期待后期能更進一步突破自己。經(jīng)過第一次課的適應,大多數(shù)學習者完成第二次任務后體驗很豐富,學習日志中體現(xiàn)出興奮、愉悅、信心及成就感。第三次課后學習日志中,學習者在信心與愉悅的基礎體驗更加深刻,并且都基本上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最后一次課程學習中,學習者在完成課程作業(yè)后表現(xiàn)出較大的自信心及成就感,整體學習體驗愉悅、滿足,并且對這種教學模式回味無窮、依依不舍。
(二)學習者在混合式學習中的行為分析——基于學習通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
1.學習者登錄情況
(1)登錄設備
從學習通后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學習過程中,有99.38%的學習者使用移動終端登錄學習,而只有0.62%的學習者通過電腦網(wǎng)頁進行學習。由此可知,學習通移動客戶端為學生的在線移動學習提供了較好的硬件基礎,也充分表明學習者具有移動學習的潛力與能力。
(2)訪問頻率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四次在線學習任務基本每隔一個星期發(fā)布一次,從學習通統(tǒng)計的訪問次數(shù)可知,學生在這一教學實施周期內的訪問次數(shù)具有一定的彈性。由圖3可知,在每一次教學任務發(fā)布后的兩天左右,學習者的訪問次數(shù)迅速增加,而在其他時間的訪問次數(shù)都較低。
2.學習者在線互動分析
線上學習任務時間截止后,由各小組長及助教統(tǒng)計各個小組在線互動情況,主要包括發(fā)帖、答疑、點贊等活動。由統(tǒng)計結果圖4(見下頁)可知,在本部分教學實施周期內,學生的答疑、點贊、發(fā)帖次數(shù)均呈線性上升趨勢,且學生的答疑積極性最高。由此可知,學生的在線互動隨著在線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而增強。
3.在線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混合式教學在線課程實施過程中將知識點劃分成9個任務點平均到每次課程中,每個任務點的教學時間不等。結合學習通的后臺數(shù)據(jù)以及筆者的量化統(tǒng)計得到圖5,學習者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視頻觀看時間均高于視頻原始時長,個別知識點的平均學習時長高于視頻原始時間長度的兩倍。其中在知識點學習過程中,有個別學習者觀看視頻的反芻比高達百分之六百多,也有極少部分被試者的視頻觀看反芻比未達到百分之百。這也表明,學習者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反復觀看視頻,也有個別學習者并不能按要求完成視頻學習,人數(shù)為三四人。
(三)線下課堂學生學習效果分析
經(jīng)研究者的線下課堂教學觀察,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經(jīng)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課堂提問的頻率及質量明顯提高,對于問題發(fā)現(xiàn)與總結很到位,而且基本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線上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表現(xiàn)出對于課堂時間的珍惜與把握,求知欲明顯增強,上課態(tài)度端正,課堂教學氣氛很活躍。
(四)混合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比較
為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量化比較,研究者在最后一次課設計了一套測試題,滿分100分,測試內容深入全面地涉及教學內容的每個知識點,測試對象面向實驗班和參照班。由測試結果可知(如圖6所示),實驗班A與實驗班B的測試平均成績均高于參照班A和參照班B的平均成績。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五)微課作品的比較
本部分教學內容要求所有學生根據(jù)所學微課設計、錄制、編輯等技術完成一幅優(yōu)秀的微課作品,最終四個教學班級(兩個實驗班和兩個參照班)的所有學生均按時完成作業(yè)。經(jīng)對四個班級作品的賞析可知,實驗班學生微課作品選題恰當、教學設計合理,且視頻編輯中恰當運用了摳像、注釋、字幕、轉場等技術;而參照班學生作品大多數(shù)是用Camtasia studio 2018軟件錄制,較少使用軟件編輯。因此,實驗班的微課作品從教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方面均優(yōu)于參照班的作品。
四、結論與反思
學習通平臺作為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的重要平臺,為課程資源的發(fā)布、學習任務的設置、評價指標的制定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載體,同時,又能為教學實施提供檢測、督促作用。此外,學習通平臺也是學生學習數(shù)據(jù)的挖掘與統(tǒng)計的依據(jù)。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高校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較高,課堂互動頻率增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課后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同時,學生線下課堂表現(xiàn)積極,問題意識明顯增強,上課注意力更集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總之,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認可度較高,能力及成績有所提高,而且隨著混合式教學的推進,學生的適應性也不斷增強[10]?;旌鲜浇虒W模式能夠改革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變被動為主動,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較靈活的空間與時間。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3):13-24.
[3]田富鵬,焦道利.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旌辖虒W模式的實踐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5(4):63-65.
[4]楊芳,魏興,張文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7(1):21-28.
[5]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24(4):27-32.
[6]王建明,陳仕品.基于線上課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3):107-114+139.
[7]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8]李艷,張慕華.高校學生慕課和翻轉課堂體驗實證研究:基于231條在線學習日志分析[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5):73-84+93.
[9]譚偉,顧小清.面向開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指標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2):126-130.
[10]于洪濤.高等學?;旌鲜浇虒W改革效果評價案例研究: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29-133.
Research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Learning Through
—Taking the Course of“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U Ermei,XIE Bi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Gansu,China 741000)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blended teaching mode has combined teach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like offline and online,flipped classroom,micro lecture,and mobile learning,etc.,and it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mong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initiatives of teaching reform.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with the course of“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establish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to implement teaching, and adop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probe into and analyze learnersemotional experience, learning behavior,learning effect,etc.in the blended teaching.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blended teaching mode improves learning effect, learnersemotional experience is rather good,learning initiative is relatively high,the effect of class interaction is obvious,and the self-study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class has increased,etc.
Key words: blended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micro lecture;learning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