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懲罰性賠償制度源于十八世紀的英國,發(fā)展至今已經兩百多年來,雖然備受爭議,但是依然屹立,那么就是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優(yōu)勢。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2019年修正時,加入了懲罰性賠償?shù)膬热?,是否預示著我國競爭法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了解懲罰性制度的概念與發(fā)展歷程,結合其本身的優(yōu)勢,根據(jù)我國競爭法的實際情況,分析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我國競爭法律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
一、我國競爭法律體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進
懲罰性賠償制度始于十八世紀英國普通法,它是指法院判決的具有懲罰性的損害賠償數(shù)額,由于他與我們民法上的損害填補原則相違背,所以其在產生該制度的英美法系國家備受爭議,同時在大陸法系國家也未得到肯定。但是,從懲罰性賠償制度本身的發(fā)展和如今他在各個國家的運用當中看,它不僅沒有被拋棄,并且有著較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2019年新修正《反不當競爭法》在法律責任一章,引進了懲罰性賠償條款,但是使用條件十分苛刻,僅僅將不正當競爭行為中的惡意實施侵犯商業(yè)秘密行為,并且要求情節(jié)嚴重的情況下,才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賠償數(shù)額。由此得知,立法者在競爭法引入懲罰性賠償條款是十分謹慎的。
(一)引入的背景及原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反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愈見多發(fā),反復侵權、惡意侵權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一方面說明現(xiàn)行的法律無法很好的遏制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另一方面說明侵害者的違法成本偏低。
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到對于不正當競爭的實施者主要是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和要求其對受害者進行民事賠償,如前所述,民事賠償主要遵循的是填平原則。修改之前的法律對于民事賠償主要有兩種損害數(shù)額的計算方式:一是受害者的實際損失,二是侵害者的既得利益;由于對于受害者的實際損失難以計算,而侵害者的獲利在實踐當中也難以查清,所以對于賠償數(shù)額的確認大都是法官在法律的規(guī)定范圍內自由裁量確定數(shù)額即法定賠償。實踐表明這種做法并不能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頻繁發(fā)生,并且這種做法不僅不能真正的填平受害者的損失,也不能夠對侵權者有足夠的威懾,而違法成本過低也讓潛在的不正當競爭者蠢蠢欲動。綜上,充分說明了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有必要性的。
懲罰性賠償?shù)淖饔迷谟趹土P、預防和維護公共安全,其實這一制度本身的作用正好與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體現(xiàn)出的精神相通;反不正當競爭法將法律責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行政責任,其存在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穩(wěn)定市場經濟秩序,而民事責任則是為了彌補受害者的損失。由此看出,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不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宗旨和精神相違背的,甚至還是相輔相成的。
(二)引入該制度的積極意義
1.節(jié)約社會資源
首先,對于反不正當行為而言,一方面他擾亂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他損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所以民事上,不正當競爭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侵權行為。前者需要由行政機關來對其進行處罰,后者則通過民事賠償來解決,懲罰性賠償作為民事賠償?shù)囊环N,實際上是使法律責任的內容更加完善。
行政機關作為一個公權力機關它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來解決急需解決的問題,短時間內使得被破壞的經濟秩序得以恢復,是受害者的損害減少到最少,但是不可否認行政機關由于機構復雜、程序繁復、涉及的人員眾多,所以也會不可避免的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是有違市場規(guī)律。在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后,行政機關只需要將社會經濟秩序恢復正常,將其他懲罰、預防等“工作”交給懲罰性賠償即可。
2.增強受害者的維權意識
對于受害者則來說,在未引入懲罰性賠償條款之前,不正當競爭行為使其受到的損害是遠遠多于其能獲得的賠償?shù)?,訴訟的成本相對于自己能獲得的賠償來說過高,導致了許多受害者訴訟的積極性偏低。而對于侵權者來說他的侵權成本就偏低,就會出現(xiàn)前文說到的情況,不正當競爭行為愈演愈烈,法律無法達到威懾懲罰的作用。而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于受害者而言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成本可能遠遠低于勝訴可帶來的收益時,勢必會提高他的維權的積極性;對于侵權者而言違法成本陡然提高,自然就會減少其違法行為,而法律的維持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功能才得以體現(xiàn)。
3.提高法律的威懾力,完善立法體系
在以上的論述當中得知,加入懲罰性賠償?shù)膬热輰嶋H上就是提高了侵害者的違法成本,并且一旦被判決懲罰性賠償,對其自身來講反復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會減少,也會對社會上其他的潛在侵害者產生威懾,法律的威懾作用就達成了。
不正當競爭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侵權行為,民法和刑法實際上對于侵權都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但是他們有著很明顯的界限。在民法上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大多遵從填平損害的原則,在刑法上則是通過更加嚴厲的手段達到懲罰和警示的效果,但在實際案件當中,有許多案件的社會危害程度達不到刑法處罰的程度,但僅僅用民法上的填平原則也無法達到法律預期的效果。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屬于經濟法,是公法的范疇,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內容對于市場主體的經營者來說是侵犯了其公平競爭權,同時也是對社會經濟秩序的一種破壞,但是也沒達到需要刑法來調整的程度。實際上是填補了兩法之間的空白,使得法律責任體系更加完善。
(三)局限性
從具體的法律條文中得知,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雖然引入了懲罰性賠償?shù)膬热?,但是適用條件過于苛刻,僅僅適用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當中的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并且還要求情節(jié)嚴重,在實踐當中可能難以達到。固然引進這一制度是我們向前邁進一步,但是其中的不足也不能忽略,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冷靜分析立法為何如此,立法這有什么考量。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懲罰性賠償
根據(jù)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體系,其將不正當競爭行為大致分為了經營者故意混淆的行為、商業(yè)賄賂行為、虛假宣傳行為、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商業(yè)詆毀行為以及網(wǎng)絡不正當競爭行為。在諸多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僅僅將惡意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作為懲罰性賠償?shù)那謾嘈袨?,其他的不正當行為在理論上與實踐中是否也可以使用懲罰性賠償?shù)膬热菥椭档锰接憽?/p>
(一)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之理解與分析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在該法第四章法律責任的第一條,第一句首先明確該條規(guī)定的是違反該法所要負的民事責任,接下來是表明該行為可以通過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或者賠償,再接下里是關于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在可以確定受害人的實際損害的時候按照受害人的實際損害來定賠償數(shù)額,在不能確定受害人受損的實際數(shù)額時則按照侵權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為賠償數(shù)額;之后就是我們所說的懲罰性賠償?shù)膬热?,即對于惡意侵犯商業(yè)秘密的,按照上述的方式,承擔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賠償,并且要求賠償?shù)臄?shù)額還要包括受害者維權的成本,最后是關于法定賠償?shù)臈l款,違反第六條(商業(yè)混淆行為)和第九條(侵犯商業(yè)秘密行為)受害者損失和侵權者獲得利益多少都無法確定是,要求法官按照一定的要求確定賠償數(shù)額。
《反不正當競爭法》全文對于民事責任的條款僅此一條,該條發(fā)條的邏輯雖然很嚴謹,但是內容過于簡單與模糊,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主要的法律責任并非是民事責任。雖然《反不正當競爭法》屬于經濟法的范疇,是公法,對于違法者的行政責任固然很重要,但是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行政責任的實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適當?shù)膶γ袷仑熑渭右灾匾晫τ诜蓪嵤┑男Ч麜选?/p>
(二)懲罰性賠償是否可以適用于所有不正當競爭行為
首先需要分析的是法條已經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膼阂馇址干虡I(yè)秘密行為的原因。在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當中,涉及到的直接當事人只有侵權人和被侵權人,拋開其所涉及到的社會經濟秩序等公共利益,在這一不正當競爭行為當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很明確。但適用的條件還有一個前提就是經營者的主觀上要存在惡意,如果只是過失則并不適用懲罰性賠償,其實這一點也是與過罰相當法律原則相適應的。
對于其他幾類不正當競爭行為民事訴訟中可能涉及到的當事人就不僅僅是雙方,比如經營者故意混淆的行為涉及到的是被侵權的的經營者、消費者和侵權者三者的關系;商業(yè)賄賂行為則是主要涉及到潛在的具有公平競爭權的經營者,這一主體實際上又是不能完全確定的;虛假宣傳與不正當有獎銷售主要就是對于消費者權利的損害,同時也會對相關市場上其他經營者的利益造成無法估算的損害;商業(yè)詆毀行為則主要是對被詆毀的經營者造成損害;在網(wǎng)絡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中涉及到的主體就更加廣泛。一旦涉及到兩方以上主體,問題就變得較為復雜,涉及主體最多不過三方,情況最復雜的就是三方主體都為一個群體,主要是分為侵權者、受害的經營者和消費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人數(shù)眾多,主體眾多,具體行為也難以劃分清楚。對于侵權者們來說,他們共同的行為無法劃分很清楚,而且在賠償?shù)臅r候也許還會出現(xiàn)互相推諉的情況;從受害的經營者的角度來說,許多經營者的實體權利并未受到損害;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消費者的數(shù)量眾多,集合起來提起訴訟的成本太高,而且其本身的積極性也不會特別高。
懲罰性賠償?shù)哪康膶嶋H上就是為了懲戒、預防和維護公共安全,并且他的處罰是介于民事填平原則與更嚴重的刑事責任之間,所以對于輕微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本身就不需要考慮使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一般的法律責任就能達到威懾的結果。對于以上情況實際上很好解決,對于一般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就按照原來的制度賠償,而對于惡意較大、社會影響也比較大的行為使用懲罰性賠償制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以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全面適用于所有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但是前提是要把握好可以適用的條件,達到過罰相當?shù)某潭取?/p>
三、反壟斷法與懲罰性賠償
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都是競爭法的內容,但他們的行為模式卻有著明顯的不同。而行政壟斷的實施主體是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無法成為民事主體,所以暫且不論。但對于其他的壟斷行為來說,筆者認為是可以引入懲罰性賠償?shù)?,理由如下?/p>
首先,懲罰性賠償制度本身的優(yōu)越性在前文中已經敘述清楚,在此不贅述。其次,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可以有效遏制壟斷行為的發(fā)生。壟斷行為的產生本質上也是侵害了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權,對于消費者來說同樣也是讓其權益受到損害,所以原理與不正當競爭行為侵犯權利的行為相同。但稍微不同的是壟斷行為的案件的發(fā)生,往往涉及到的范圍很廣,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才要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因為這樣可以激發(fā)被侵權者的維權積極性,而壟斷行為的成本也會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與民法的填平損害原則相違背,并且在很多國家備受爭議,但是他沒有被歷史長河淹沒,也是因為他的作用不可小覷。既然這樣的制度有存在的意義,那么將其合理的運用到我國的法律當中,是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文獻
[1]盧純昕,何國強.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入[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28(10):96-99.
[2]孫效敏,張炳.懲罰性賠償制度質疑——兼評《侵權責任法》第47條[J].法學論壇,2015,30(02):70-83.
[3]陳年冰.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3.
[4]李潔.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3.
[5]王顯勇.我國反壟斷法應當設置懲罰性民事賠償責任制度[J].經濟法論壇,2006:357-371.
[6]王先林.競爭法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黃妍(1996.10—),女,四川省德陽人,成都市雙流區(qū)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