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四年前,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巴黎協定》,人類遏制氣候變暖的努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份全球性氣候新協議將改變人類未來,它將造福全人類以及子孫后代。《巴黎協定》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是適用于所有國家的新的制度安排,并且提出到本世紀末,力爭將全球溫升控制在工業(yè)革命前水平的2℃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以內。
愿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過去四年,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現實下,《巴黎協定》不僅遭遇了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退群”,而且有權威報告指出,即使當前《巴黎協定》下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都得以實現,全球平均氣溫仍然可能上升3.2℃。剛剛在12月閉幕的“史上最長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更是在一波三折中開始,又以爭執(zhí)分歧收尾。“命途多舛”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5次締約方會議(COP25)未能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一些關鍵性議題達成一致,這樣的結果讓其被形容為“混亂”“令人失望”,甚至“令人憤怒”。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面臨什么樣的新形勢?中國應該如何發(fā)揮大國引領作用?我國未來的低碳之路又該如何部署?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本刊學術委員會主席何建坤教授近期向本刊分享了他關于新形勢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思考。他表示,面對全球氣候治理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以及緊迫性,積極做好國內經濟低碳轉型,協調好國內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國際氣候談判,將是中國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應對氣候變化更現實,更緊迫
過去新聞報道里的氣候變暖事件往往發(fā)生在遙遠的天邊,但在過去的2019年,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極端天氣似乎到處都在發(fā)生。從南部非洲到北美,從澳大利亞、亞洲到歐洲,洪水、風暴和火災帶來了嚴重的混亂和破壞。何建坤認為,全球不斷增多、增強的極端氣候事件正在加劇當前氣候治理的緊迫性。他表示:“氣候變化及其對自然生態(tài)和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比原來想象的要來得更快,影響的范圍更廣,影響的力度和深度也更劇烈。像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紐約的暴風雪……?這些頻繁發(fā)生的極端氣候事件正在不斷地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全球也越來越重視氣候風險的評估和防范?!痹谌驊獙夂蝻L險意識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何建坤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也進一步強化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這份于2018年10月發(fā)布,被媒體稱為對人類“最后的警告”的報告,強調要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而不是2℃,這樣可以避免和減少一系列氣候變化影響,對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更多益處。報告同時指出,要實現1.5℃的溫升目標,從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成本會比2℃目標要增加3到4倍;并且減排進程也將更加緊迫,即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要比2010年減少45%,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范圍內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凈零排放”。何建坤介紹說,“按照當前《巴黎協定》下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下的減排路徑,根本不足以實現1.5℃目標。到2030年至2052年,全球溫升即將達到1.5℃,本世紀末將上升約2.7℃?!?/p>
強化1.5℃目標的呼聲日益強烈
過去一年,無論是在9月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還是在12月的馬德里氣候變化大會上,強化1.5℃目標的呼聲日益強烈。一些發(fā)達國家,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fā)達國家、非洲國家都在力推把全球溫升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何建坤認為,COP25最主要的任務是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并激勵各方強化和更新自主貢獻目標?!啊栋屠鑵f定》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以內?,F在各國提出的自主貢獻尚不能支撐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當前主要的是應激勵各方強化減排力度,加強當前的行動,而不應把精力放在討論是否強化或修改《巴黎協定》所提出的長期溫控目標?!?/p>
另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某些發(fā)達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自身利益優(yōu)先的立場也在氣候談判中日益突出。何建坤認為,這也是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一大新挑戰(zhàn)。“有些發(fā)達國家在氣候談判中態(tài)度強硬,缺乏建設性、靈活性,只重視推進2050年碳中和目標而不重視當前全球合作行動中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等各個要素之間的平衡和有效推進,這也導致了馬德里氣候變化大會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彼硎荆胪七M《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地實施,就必須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原則,全面落實、平衡推進。“想調動全球行動起來減緩氣候變化,需要找到全球共同目標與各方利益的均衡點,要考慮不同國情和發(fā)展階段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緊迫要求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利益訴求,只強化自己單方意愿和訴求是行不通的?!?/p>
協調各方關系,發(fā)揮引領作用
在全球氣候治理的新形勢下,中國該如何發(fā)揮大國的引領作用?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對此,何建坤回答說:“引領氣候變化進程,就是要以全球共同利益為引導,協調各方關系,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點,共同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制度建設。”因各締約方就某些條款的實質內容或表述方式尚缺乏共識,COP25未完成談判的“未盡事宜”將納入2020年的蘇格蘭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談判議程。錯綜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和歐盟內部形勢與COP26的繁重任務交織在一起,給主席國英國和協辦國意大利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會議的進程和會議成果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何建坤指出,COP26能不能成功,大國之間建設性的溝通和協調很關鍵。
“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底中美兩國元首發(fā)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巴黎協定》確立原則、制度安排和行動進程奠定了基礎。后來,中國和大會東道國法國以及歐盟也發(fā)表了聯合聲明,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核心和關鍵問題也達成共識?!焙谓ɡ娬{說,“氣候談判是一個相互協調和妥協的過程。如果要有所推進,就需要找到一個雖然各方都不太滿意,但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協調各方訴求,并從總體上推進全球合作進程。在COP26大會期間,各方要加強對多邊進程的信心和積極的、建設性的參與,中國也要加強與各方尤其是和東道國英國及歐盟間的溝通,促進會議成功?!?/p>
2020年是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節(jié)點。根據《巴黎協定》,各締約方應在2020年報告和更新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方案,同時還要提交到2050年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fā)展戰(zhàn)略。何建坤說,“國內當前要做的就是,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zhàn)略,強化能源與經濟的低碳轉型?!本唧w來說,他認為目前有三件事情必須要做好:一是在“十四五”規(guī)劃中制定有力度的節(jié)能減碳目標和行動計劃;二是落實并強化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行動;三是制定并實施2050年低碳排放發(fā)展戰(zhàn)略。
堅持目標導向,制定長期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
何建坤認為在全球氣候治理新形勢下,中國2050年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要堅持目標導向。“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在保護地球生態(tài)安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下倒逼的緊迫行動。同時黨的十九大也提出到本世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因此中國長期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要以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為導向,實現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全球生態(tài)安全的協調共贏?!贝送馑€強調,在戰(zhàn)略實施中還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實現緊迫減排目標所需的技術、資金、能力建設,以及需要克服的機制、體制障礙和相應的政策、改革措施保障等多方面問題。
另外,何建坤還指出,要將應對氣候變化下全球低碳轉型趨勢作為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遇,促進能源革命和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提升國家先進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方面?!半S著綜合國力日益提升,中國也要承擔越來越多的全球治理責任。在制定長期低碳發(fā)展目標時,我們必須把保護地球生態(tài)安全,為全人類進步事業(yè)做貢獻作為一項重要的指導思想。要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推進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為全人類進步事業(yè)做出中國新的貢獻?!?/p>
何建坤建議,中國長期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可分兩個階段進行考慮。一是到2030年和2035年,以國內基本實現現代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本好轉,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為指引,強化低碳發(fā)展政策導向,落實和強化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二是到2050年,在保障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美麗中國目標實現的同時,以2℃目標甚至1.5℃目標下全球減排路徑為導向,確立與之相契合的深度減排目標和戰(zhàn)略。何建坤強調,“必須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的理念和路徑,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的同時,實現深度脫碳的發(fā)展路徑,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進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