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華
(浙江師范大學(xué) 圖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
《左傳·僖公十五年》載:“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也。女承筐,亦無貺也。”[1](P363)
意思是說:晉獻公就伯姬嫁到秦國一事進行筮占,得到“歸妹之睽”的卦象。史蘇分析這個卦象說:不吉利。繇詞說:“士刲羊,亦無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贝颂幰某鲎詶畈幹摹洞呵镒髠髯ⅰ沸抻啽荆ㄈ膬?,中華書局,1981年3月第1版,2005年5月北京第7次印刷)。其中,“士刲羊,亦無”,編著者注釋“音荒,血也”。這里的“”是“衁”字的訛誤。這一訛誤流傳時間長,散布范圍廣,是對字意和文意雙重誤解的反映,本文將對此進行辨正。
表1 所選五部字典版本信息
《古今漢語字典》《實用大字典》和整理本《康熙字典》三種字典都沒有收錄“”字。書局版《康熙字典》收錄了“”字,全部信息是:“午集中皿部 一畫至四畫 二四 同文書局原版□集韻莫浪切音漭類篇浪不精要貌集韻孟或作與血部衁字別?!贝藯l釋義中提到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孟”也在某些情況下被作“”,根據(jù)《類篇》所載義項,浪就是孟浪,是粗略而不精要的意思,這也意味著“”的另一種被訛誤使用;第二,“”與“衁”字是相互區(qū)別的。
“衁”字收錄情況如下:
《古今漢語字典》:“衁huang血。例士刲羊,亦無~也。(《左傳》)”;《實用大字典》:“【衁】呼光切音荒陽韻血也。春秋傳曰。士刲羊。亦無一也。見【說文】?!举沂迥曜髠魑摹俊!?;整理本《康熙字典》:“衁huang《唐韻》《集韻》《正韻》并呼光切。音荒?!墩f文》:血也。《左傳·僖十五年》:士刲羊,亦無衁也。韓愈詩;衁池波風(fēng)肉陵屯?!蹲謪R》又入皿部,書作,非?!比缟纤姡N字典都收錄了“衁”,并一致以《左傳》中的這條繇詞舉例,認(rèn)可“士刲羊,亦無衁”為正確寫法。書局版《康熙字典》中“衁”字的全部收錄信息是:“申集下 血部 二畫至八畫 一 同文書局原版 衁唐韻 集韻正韻并呼光切音荒說文血也左傳僖十五年士刲羊亦無衁也韓愈詩 衁池波風(fēng)肉陵屯字匯又入皿部書作非?!边@里對“衁”字的釋義直接引用了《左傳·僖公十五年》中的筮占繇詞作為舉例,并且明確指出《字匯》中將“衁”字歸入“皿部”而作“”是錯誤的。
以中國基本古籍庫為檢索樣本,采取“全文檢索”的方法,同時,為全面展示問題,檢索出其中所有關(guān)于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的條目中“”“衁”二字的使用情況,采用“士刲羊亦無”這樣的省略方式為檢索內(nèi)容。最終,得到有效條目共104條,涉及書目共94種,體例包括詁、鈔、注疏、正義、補疏、類解、注解、拾遺等。表2是相關(guān)文獻的刻印年代與“”“衁”二字的使用情況匯總,其中,影印本以被影印本刻印朝代為準(zhǔn),如民國影印宋本,即以宋為版本朝代。
表2 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有關(guān)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里“”“衁”二字使用情況
表2 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有關(guān)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里“”“衁”二字使用情況
年代 衁其他 合計宋4種4條 作“忘”1種1條 5種5條images/BZ_79_1041_1336_1074_1373.png元字跡不清楚1種1條 2種2條明6種6條6種6條1種1條清22種25條 48種51條作“血”4種5條字跡不清楚2種2條作上“亾”下“皿”2種3條78種86條民國 1種1條 3種3條 作“血”1種1條 5種5條
檢索結(jié)果中,因為《左傳紀(jì)事本末》和《左傳正義》這兩種書中各同時包含了“衁”和“”這兩種用法,故而導(dǎo)致了重復(fù)計算,所以,表2中合計共96種書目,實際是94種。這94種書目類型多樣,包括對《左傳》所做的正義、集解、注、注解辨誤、類解、附注、考證、詁、會要等學(xué)術(shù)著作,對《易》所做的注、解、詁、纂疏、詳說等學(xué)術(shù)著作,以及關(guān)于易學(xué)的啟蒙讀物,《說文解字》《類篇》等工具書,以及《新列國志》《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等文學(xué)作品。
在對相關(guān)古籍進行梳理后,又隨機選取了當(dāng)代出版的6種版本的《左傳》,結(jié)合書中原文和注釋,對“衁”字的運用情況進行考察,詳情如表3所示。
表3 當(dāng)代6種注《左傳》版本中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里“”“衁”二字釋義情況
表3 當(dāng)代6種注《左傳》版本中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里“”“衁”二字釋義情況
?
從表3來看,注音基本正確,釋義有一條將名詞誤用作動詞,字形方面有兩條訛誤為“”。
由于“士刲羊,無血”是《歸妹》上六爻的爻辭,無疑,從說卦角度進行的考察,是判定《左傳》中晉獻公就嫁伯姬于秦一事筮占所得繇詞“士刲羊,亦無衁也”中“衁”字為正確用字的重要依據(jù)。
按照《周易》的動爻變化理論,“剛?cè)嵯嘁住保ā吨芤住は缔o傳》),《歸妹》的上六爻發(fā)動,《歸妹》變化為《睽》。其中,上卦震變化為離,震為士(士:武夫、戰(zhàn)士),又為反手而動(震與艮互為覆卦,艮為手,震為反手。震又為動,所以震有反手而動的象),離為兵戈,下卦兌為羊,因此,是武士手拿著刀殺羊的象。又,外互卦為坎卦,坎為血。在變卦《睽》中,坎與上卦離連體,離為干燥,所以坎是干的血,也就是不會流動的血。由于變卦表達的是變化的結(jié)果,所以武士殺了羊的結(jié)果是沒有血流出來。由此說武士殺了羊,而沒有衁,即“士刲羊,亦無衁”[5](P475)。
《說文解字》曰:“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武永切?!薄把浪]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凡血之屬皆從血。呼決切。”[4](P105)即皿是用來吃飯飲食的容器,象形字,與“豆”(豆:古食肉器)是一種意義。凡是屬于容器這一類的字,都以皿為部首。讀音仿佛猛。武永切。血,是用作祭祀的動物的血,從皿。一像血的形象。凡是和血有關(guān)的字,都以血為部首。呼決切。“衁”是動物的血,自然歸屬于“血”部,而不可能分屬于表示容器的“皿”部。
綜上所述,從卦象含義角度考察,結(jié)合造字法分析,史蘇筮占所得《歸妹》之《睽》的繇詞“士刲羊,亦無衁”中,“衁”字是正體字,是毫無疑問的。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第四》載:
“《說文》:衁,血也?!洞呵飩鳌吩唬菏縿l羊,亦無衁也。呼光切?;次髦^豬血曰豬衁子,雞血曰雞衁子?!保?](P96)
在中華飲食文化中,豬血、雞血等動物血制品,作為食材,廣泛運用于大江南北,其名稱在局部地區(qū)仍保留有古音。例如:《新方言》中提到的淮西,即今安徽省的江淮地區(qū),稱豬血為豬衁子,雞血為雞衁子,具體來說,如今天的安徽池州、宣城地區(qū)稱呼作為食材的動物血制品為血衁,池州讀作雪晃,宣城讀作雪望;又如:云南昆明稱其為衁子,讀作晃子;老南京稱鴨血為鴨衁,讀作鴨晃;重慶地區(qū)稱其為衁子,讀作望子,甚至有“兩口子朝山——望(衁)子”這樣的民間俚語[7](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