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霖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萊奧納多·達·芬奇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不僅是在藝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天才,更是在多個領域均有所成就的全才。在藝術世界里,達·芬奇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他的藝術成就在西方藝術乃至世界藝術中都難以超越,其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探索藝術之路。
達·芬奇創(chuàng)作了包括《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在內(nèi)眾多家喻戶曉的藝術作品,生活中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見到過他的仿作,他的名字仿佛就是藝術的代名詞。我們在學校最早接觸到他很可能是通過小學語文課本中一篇名叫《畫雞蛋》的故事:
四百多年以前,有個意大利人叫達·芬奇,他是個著名的畫家。
達·芬奇開始學畫的時候,老師先讓他畫雞蛋,畫了一個,又讓畫一個,他畫得不耐煩了,就問老師:“老師,您天天要我畫雞蛋,這不是太簡單了嗎?”老師嚴肅地說:“你以為畫雞蛋很容易,這就錯了,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我讓你畫雞蛋,就是要訓練你的眼力和畫畫技巧,使你能看得準確,畫得熟練。”
達·芬奇聽從老師的話,用心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一張都畫了許多形狀不同的雞蛋。
后來,達·芬奇無論畫什么,都能畫得又快又像。[1](P162)
這個故事對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甚至這個在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的故事經(jīng)常成為美術教師介紹達·芬奇或達·芬奇作品時必備的引入故事。那么,這個故事是確有其事,還是作者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道理而以達·芬奇為例杜撰出來的?下面筆者將從故事出處、故事發(fā)生時間、作畫材料以及達·芬奇性格四個方面對故事的真?zhèn)涡赃M行辨析。
從已有的文獻資料來看,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達·芬奇曾畫過雞蛋。關于達·芬奇生平的記載,有三部重要的早期傳記[2](P23),其中,最負盛名的是1550年由喬爾喬·瓦薩里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瓦薩里在自己的著作中對達·芬奇推崇備至,認為達·芬奇集天賦和才能于一身,是上天的恩賜。毫無疑問,瓦薩里的敘述帶有主觀色彩,且他的這種寫作風格貫穿全書,擅長以略顯夸張的故事吸引讀者眼球,有些對于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描述甚至由作者推斷而來,增加趣味性的同時部分內(nèi)容缺乏可信度。但是,《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關于達·芬奇的記載,并沒有涉及“畫雞蛋”的故事或相關情節(jié),如果這個故事真實發(fā)生,想必瓦薩里必定會收錄到自己的書中,并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對達·芬奇進行褒獎。
此事的發(fā)生時間也存在諸多疑點。小學課文中多次提到達·芬奇的“老師”,卻并未提及老師的姓名,但是根據(jù)已有材料,我們可以從達·芬奇到達韋羅基奧作坊的時間點進行分析。
達·芬奇在14歲拜師韋羅基奧之前,接受的唯一正規(guī)教育是在算盤學校,這里是以教授商業(yè)算術為主的初等教育機構(gòu)[2](P22)。在這里達·芬奇能學到的只有一些簡單的商業(yè)算術,并沒有渠道接受包括素描在內(nèi)的藝術教育。
而在14歲拜師韋羅基奧時,根據(jù)瓦薩里的記載:“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敏感地察覺到孩子的非凡天資,一天,他帶了幾份萊奧納多的習作去拜訪密友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向他征詢?nèi)R奧納多是否適合學畫,安德烈亞見到這些極不尋常的啟蒙作后,十分驚異,對孩子的天賦大加贊賞,建議皮耶羅讓他從事這門職業(yè),于是萊奧納多得以進入安德烈亞的作坊?!保?](P2)
由此可見,達·芬奇在進入老師韋羅基奧的畫室進一步學習繪畫之前,就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的繪畫技巧,并顯示出超乎常人的天賦,也正是如此達·芬奇才得以進入韋羅基奧的畫室,跟隨韋羅基奧進一步學習繪畫技巧,并在此后與老師合作完成了《基督受洗》等作品。所以,韋羅基奧并不需要教年輕的達·芬奇如何從不同視角觀察雞蛋,如果達·芬奇連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最基本的觀察自然的手法都沒有掌握,又何談天資聰穎,更不用說使當時名聲大噪的韋羅基奧都大加贊賞。
不僅如此,不管是在芬奇鎮(zhèn)還是在佛羅倫薩,都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表明達·芬奇曾學習過雞蛋的畫法,甚至沒有證據(jù)表明他繪畫的啟蒙老師是誰,所以,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
15世紀昂貴的作畫材料也佐證了故事并沒有真實發(fā)生。課文中表示,在得到老師的指導后,達·芬奇“畫了一張又一張”的雞蛋。文中并未說明達·芬奇畫雞蛋使用的具體材料,從對當時繪畫媒介的研究中不難發(fā)現(xiàn),能以“張”作為計量單位的有兩種材料,一種是羊皮紙,價格極其昂貴且制作過程復雜;另一種是紙張。13世紀造紙業(yè)在歐洲建立并在15世紀得到發(fā)展,雖然紙張的價格要比羊皮紙便宜得多,但是在15世紀上半葉,紙張還是非常昂貴的材料,而且用于繪畫的紙品經(jīng)常供應不上,對于藝術家而言,紙張更多用于工作室作品和畫譜的保存或者是正式委托作品的草圖,對于探索性的素描來講紙張是非常奢侈且難以負擔的[4](P15)。不管是羊皮紙還是紙張,年輕的達·芬奇都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購買用于描繪雞蛋的材料。
達·芬奇確實有用紙張記錄和創(chuàng)作草稿的習慣,留存至今的筆記超過數(shù)千張,且有更多流失。已經(jīng)留下的筆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和藝術等諸多領域,但其中不僅沒有提及“畫雞蛋”一事,更因為那時的優(yōu)質(zhì)紙張價格昂貴,達·芬奇設法充分利用每一個邊邊角角,盡可能在每一頁記下更多內(nèi)容[2](P102)。由此可見,即使在達·芬奇功成名就財力充足時依舊保留了充分利用紙張的習慣,年輕時的他更不可能使用紙張對雞蛋進行多次描摹。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課文中提及的作畫“又快又像”完全不符合達·芬奇的性格。即便是對達·芬奇推崇備至的瓦薩里也曾指出,如果不是興趣多變、性格浮躁,學習許多知識經(jīng)常半途而廢的話,他本應在學問上有偉大的造詣[3](P1)。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乃至整個歷史時期都鮮見的全才,他的精力之充沛,涉及領域之廣闊,無人可及。正因為如此,他并沒有對某一領域用盡一生進行深入研究,而是經(jīng)常在短時間內(nèi)投入大量精力后,轉(zhuǎn)向其他門類,并在之后利用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斷完善之前的工作。
如果達·芬奇對畫雞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短時間內(nèi)對雞蛋進行大量素描的做法確實可能發(fā)生在這位天才身上,然而,在此之后“無論畫什么,都能畫得又快又像”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達·芬奇終年75歲,藝術創(chuàng)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沒有完成,去世前還為在藝術中沒有完成應做的工作而感到懊悔[3](P12)。如《博士來拜》《安吉亞里之戰(zhàn)》等作品都沒有完成,包括《蒙娜麗莎》《吉內(nèi)薇拉·德·本奇》在內(nèi)已經(jīng)完成或幾乎完成的作品,他也一直帶在身邊,沒有交付給委托人。正是達·芬奇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對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促使他將作品長期帶在身邊修改補充,而不是“又快又好”地完成。
以達·芬奇在1480年左右創(chuàng)作的《荒野中的圣杰羅姆》(Sain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見圖1)為例,最初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達·芬奇并未掌握足夠的解剖學知識,并在之后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晚餐》中出現(xiàn)了鎖骨位置解剖出錯的問題,但是之前的《荒野中的圣杰羅姆》卻并未出現(xiàn)此類解剖學錯誤。根據(jù)紅外線分析的結(jié)果,這幅作品是分兩個階段繪制的,第一階段是在1480年左右,第二階段是在他1510年開展解剖學研究之后[2](P78)。由此可見,達·芬奇將作品帶在自己身邊是為了完善細節(jié),盡其所能做到盡善盡美,這種對于完美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使他的繪畫工作不可能快速完成,而是需要花費數(shù)年、數(shù)十年甚至終其一生來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圖1 荒野中的圣杰羅姆
由此可見,小學課本中的故事并不符合達·芬奇對于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故事也并不可能真實地發(fā)生在達·芬奇身上。
不管是從既有的傳記資料中關于達·芬奇的記載,還是從達·芬奇人物性格和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分析和推斷,都可以證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并沒有發(fā)生過。那么它的存在,抑或說它所包含的道理是否適用于課堂教學呢?用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一個沒有發(fā)生過的歷史故事來闡述道理,是否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呢?
首先需要說明這個故事的作用。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目的是突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即要注意觀察,從不同角度看事物。不論是從語文還是從美術的角度,用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快速勾勒出場景,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做法是事半功倍的。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需要通過故事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引導他們獲取知識。
然而,教育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任何道理都應以事實為基礎和依據(jù),這才真正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盡可能用已有的材料描繪出與藝術家性格相符的故事才是正確運用故事來教學的方式,不論是美術教育還是語文教育,應將真實性放在教育性之前。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分析教育中真實性的重要意義。
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僅就繪畫這一門學科而言,他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達·芬奇發(fā)明了空氣透視法、發(fā)展了解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通過在歐洲不同地區(qū)的游歷傳播先進繪畫技巧,影響了包括楓丹白露畫派在內(nèi)的眾多藝術流派和藝術家……世界各國的藝術史家都努力對他早期的傳記資料、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料和他本人的筆記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剖析出一個真實的達·芬奇,使他不僅僅是藝術或是其他領域的代名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種探究是出于對達·芬奇的尊重,通過還原他的人生,使我們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傳奇一生有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
在畫雞蛋的故事中,對于達·芬奇的描繪并沒有真實的歷史依據(jù)作為支撐,只是為了傳播知識而編造的,且這樣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和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符,對于認識真正的達·芬奇并沒有幫助。由此可見,故事的作者只是借用了達·芬奇的名字作為外殼,沒有注重達·芬奇所代表的內(nèi)涵,將此故事通過課本廣泛傳播,對達·芬奇和那些為了探求真實的達·芬奇而不斷努力的人們來說是不負責任的。
小學時期的學生充滿好奇心,學習興趣強烈,極易接觸、發(fā)現(xiàn)、探索新鮮事物,這個時期聽到的故事、學到的知識與道理極有可能形成長期記憶,伴隨他們一生。有的學生可能在課下已經(jīng)接觸過如《蒙娜麗莎》為代表的達·芬奇作品,有的可能完全沒有了解過達·芬奇,但是學生一旦在學校的課堂與課本中接觸達·芬奇,他們便會認為這個故事真實存在,并將此牢記于心,從而對達·芬奇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與早年經(jīng)歷產(chǎn)生誤解,這種誤解如果沒有及時得到糾正,則會伴隨學生一生。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在選取教材中的故事來傳播知識時,也要遵循真實性原則。
不管是哪一階段的教學,絕大多數(shù)學科都以真實性作為基礎。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的公式歷經(jīng)數(shù)學家、科學家千萬次演算和失敗后,最終得出真實、正確的結(jié)論才能出現(xiàn)在課本中;生物、地理等學科對于自然界構(gòu)成的探索與描述也是極其準確、符合客觀現(xiàn)實的;歷史課本中的人物、事件是結(jié)合各方史料推斷出史實,才能使學生以史為鏡而知興替。然而,在語文課本中似乎經(jīng)常出現(xiàn)披著其他學科外衣講故事說道理的現(xiàn)象,而完全不在意例子的真實性,類似《華盛頓和櫻桃樹》《愛迪生救媽媽》等完全沒有史料記載、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偽傳記故事時有出現(xiàn)。教材是學科的結(jié)晶,編著者應以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編寫教材,單單為了講道理而杜撰其他學科代表人物的事跡無疑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會影響該學科教師授課的內(nèi)容,輕則使授課教師花費時間精力用在消除誤解上,重則該科教師會以錯誤的例子引導學生,從而使錯誤的觀念傳播規(guī)模擴大。杜撰名人故事來講道理的做法,不論對語文學科還是其他學科都不夠尊重。
綜上所述,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沒有事實依據(jù)作為依托,且與達·芬奇本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毫無關聯(lián),是杜撰出來的故事,其蘊含的道理雖然有利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獲取知識,但是總體而言弊大于利,并不適合繼續(xù)作為教材文章出現(xiàn)在小學課本中。此類以著名人物為藍本的故事應以真實性為標準,注重在充分理解該人物生平事跡后選取故事,并將知識賦予其中教授學生,才能做到既增加學生對名人生平事跡的了解,又能在故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理解知識與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