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星,梁東紅
(1.福州市麥頂小學,福建福州,350007;2.福州市倉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福州,350007)
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版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科學標準》)?!犊茖W標準》規(guī)定:“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1課時安排課程?!薄犊茖W標準》為實現(xiàn)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從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供了依據。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個相鄰的階段,在科學教育上存在較大的階段差異。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從生活出發(fā),在體驗中了解科學現(xiàn)象,不要求完整的科學知識,強調幼兒的好奇心與科學興趣。而小學教育階段則強調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和課堂上的實驗現(xiàn)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科學概念。這兩個階段的科學教育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如二者都強調積極創(chuàng)設科學體驗情境、依照兒童認知水平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兩個階段存在既各自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要求科學教育要加強幼小銜接的研究。其必要性還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國家教委和聯(lián)合國兒童發(fā)展基金會從1990年起開始合作,進行了為期4年的“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國城鄉(xiāng)廣大地區(qū)的兒童普遍存在入學前的學習和社會性方面準備不足、入學后幼小銜接不適應的問題。
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將科學(含數學)作為五大教育領域之一,并強調“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2007年,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為了配合《科學標準》的修訂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小學科學學科現(xiàn)狀調查,形成了《全國小學科學學科現(xiàn)狀調查結果分析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了一些建議,如一二年級必須開設科學課,提升科學課程的地位。2008年6月,《科學標準》準初稿完成后,在網絡上征求全國科學教師的意見,許多教師建議:從一年級就開設科學課程,將“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的科學教育內容歸還科學課程。同年,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聯(lián)名上書《關于大力推進和正確引導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改革的建議》,極力呼吁:要充分認識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科學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要恢復從一年級起設置科學課,把學前科學教育和小學科學教育連貫起來考慮。
國外的教育理論界已開始從心理學、社會學、生態(tài)學等方面多學科、多角度地對幼小課程銜接問題進行研究。如英國學者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一些3—8歲的兒童進行學習經驗連續(xù)性研究,他們提出:兒童在不同類型學前教育機構中所獲得的經驗缺乏連續(xù)性是導致兒童入學不適應問題產生的根源。他們還發(fā)現(xiàn):各類機構的功能與追求的目標、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類型、活動的自由度、語言和數學內容急劇增加等都是影響兒童經驗連續(xù)性的課程因素。此外,鄧洛普借鑒布朗芬·布倫納(美國心理學家)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模型來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布拉斯托姆借鑒維果斯基的“情景性學習”觀點來解釋幼小銜接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等。
國內外許多教育工作者都認識到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這一過程是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也有許多的科學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對發(fā)展兒童科學素養(yǎng)有重要的影響,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齊心協(xié)力,這樣,兒童才能順利完成幼小銜接的過渡。
《科學標準》實驗稿自2001年頒布以來,小學低年級就取消了科學課程,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問題很快就突顯了出來。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不濃厚,學科水平不高,科學教學質量直接受到影響。2012年秋季,在福建省教育教學研究室的指導下,我們進行低年級科學教材實驗,開始關注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問題。如今,全國范圍內低年級開設科學課程,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問題的實踐研究成為更多教師的自覺行為。
第一,爭取多方支持,確保研有平臺。學校正確認識到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念,在探索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工作上積極作為。學校尋求國家教材研究專業(yè)單位的支持,引進低年級科學實驗教材,作為幼小銜接的教學材料,并結合學??茖W教育資源和學情予以改編使用,利用教材的實驗活動,定期向教材研究所提供教材改進意見。
第二,組建研究小組,研有隊伍。學校及時增加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配備,同時調整科學專職教師的任課安排,本著“就近遷移”的原則,由原先主要承擔中年級科學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承擔低年級科學課程實驗的任務。每位實驗教師都同時承擔中年段與低年段的教學任務,便于在教學實施中進行對比研究。同時,積極吸收實驗學校對口幼兒園的骨干教師,小學和幼兒園共同探討科學教學中的銜接問題。在實驗教師的培訓上,我們邀請國家級教材研究所的專家以及省市區(qū)教研部門的教研員作為導師。在培訓中,按照課題的實施進度對實驗教師輪動培訓、以舊帶新,保證了實驗教師的配齊、配足、勝任。
第三,堅持“三項原則”,確保研有核心。一是“雙向性原則”,即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既不是簡單的幼兒園向小學靠,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而是雙方都向兒童靠,彼此溝通,相互銜接。在對比研究的過程中,關注兒童學習科學的連續(xù)性,同時又保持各自的階段性、特殊性。二是“適宜性原則”,也就是課題實驗必須以新課程課標、《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準繩,必須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中始終把握教學的“平衡度”,不過高也不就低。三是“漸進性原則”,客觀看待科學教育的幼小銜接問題,幼小銜接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完成,要堅持長期性的原則,循序漸進。幼兒園要為兒童做好最基本的、最全面的素質準備,以利于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科學學習。同樣,小學要做好相應的銜接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使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科學學習。
第四,實施問卷調查,確保研有方向。我們在福州市倉山區(qū)所轄的幼兒園與小學中隨機抽樣各10所單位進行“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現(xiàn)狀”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涉及幼兒園與小學領導、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科學任課教師及相應年級的學生家長,調查的方式主要有問卷及訪談和現(xiàn)場察看。在調查過程中,調查員到幼兒園和小學實地察看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問卷調查內容如下:幼兒園與小學在科學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實施與管理等方面的不同;深入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課堂觀摩科學教學,調查他們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差異;調查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方法方式等。
第五,加強對比研究,做到求同存異。一是采取同組實驗對比的研究方式,從一年級六個班級中選取三個班級作為實驗班,其他三個班級作為對照班。經過低年級兩年一輪實驗后進入三年級學習時,與其他非實驗班對比實驗效果。對比實驗采取循環(huán)輪動的方式,用于解決科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保證研究活動的正常開展。二是著重加強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的幼小對比研究研究相同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如何實施教學才能體現(xiàn)遵循兒童的認知水平。例如:物質領域的水、幼兒園玩水、小學認識水、初高中研究水,如何把握銜接的要點,體現(xiàn)出不同學段的水平。只有找準差異,才能達到統(tǒng)一。
第一,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教育觀念?!暗湍昙壥欠駪_設專門的科學教育課程”調查結果顯示:接近70%的小學教師與接近50%的幼兒園教師持“很有必要”的觀點,30%的小學教師與50%的幼兒園教師表示“沒有必要或無所謂”。這說明幼兒園教師對開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的理解上還有待提高。在“小學低年級開設科學課程”的觀念上,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還體現(xiàn)在“對科學教育的理解”上,60%的小學教師認為“科學教育是教師與兒童的教與學活動”,20%的小學教師認為“科學教育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10%的小學教師認為“科學教育是兒童一日活動的總和”“科學教育是兒童學習科目的總和”。在幼兒教師隊伍中,認為“科學教育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科學教育是兒童一日活動的總和”的教師各占35%,認為“科學教育是教師與兒童的教與學活動”的教師占20%,認為“科學教育是兒童學習科目的總和”的教師占10%。對比分析,這說明小學教師更認同科學課程是一種教學活動,幼兒園教師則認為科學課程是兒童經驗的獲得。
第二,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調查內容設定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具體指向兒童的五個發(fā)展目標: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初步的科學學習能力、規(guī)則意識和責任感、自控能力和意志力、養(yǎng)成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調查結果顯示,40%的小學教師堅持認為兒童首要的發(fā)展目標是養(yǎng)成對學習的興趣,45%的幼兒園教師則堅持認為兒童首要的發(fā)展目標是初步的科學學習能力。對比分析幼兒與小學的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園教師更注重“科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該選項不完全符合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不符合教育目標的要求。小學教師則更關注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知識學習和能力的發(fā)展。兩者在教育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上出現(xiàn)了歧義。
第三,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茖W教育的幼小銜接,從遠期目標看,是要為發(fā)展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從短期目標看,則是要為兒童選擇適宜的、連續(xù)的、呈現(xiàn)階段性的科學教育內容,使兒童能夠順利適應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低年級的科學學習。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幼兒園與小學教師對科學教材內容的選擇不存在差異。他們對“科學課程內容”優(yōu)選的順序依次如下:①源于兒童的生活實際,宜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的內容;②科學啟蒙知識,要有利于兒童后期的學習科學;③要偏重于自然常識的內容;④要根據科學教育目標設定。在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幼兒園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納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地安排了“動植物”“物體與物質”“自然科學現(xiàn)象”“科學啟蒙”四大類的活動內容。幼兒階段只有《指導綱要》,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教材,更適合教師進行課程改造。各個幼兒園甚至每位教師都可以根據個人專長喜好自由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自行設計不同的科學教育主題。自2001年課程改革以來,由于沒有專門的課程和教材,科學知識不成體系零散分布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因此小學一、二年級的科學教育內容涉及范圍比較狹窄。
第四,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教育實施與管理。我們圍繞“幼小科學銜接的教育實施的差異性”,對科學教育資源的利用程度設計為“對周圍的環(huán)境及家庭、社區(qū)的科學教育資源的利用”,分為四個等級:沒有利用過、很少利用、利用一些、盡可能充分利用。調查結果表明:幼兒園教師比小學教師更注意對周圍環(huán)境及家庭、社區(qū)的科學教育資源的利用,更注意周圍環(huán)境對幼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更善于開發(fā)幼兒所屬家庭、社區(qū)的科學教育資源。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科學探究材料的準備上,幼兒園教師也遠遠勝于小學教師。
第一,兒童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連續(xù)、不間斷的。學習都需要前期的基礎,不同時期的兒童有其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期。研究認為:實施科學教育首先要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各學段要明確各自的階段目標任務,守好各階段科學教育的點才能保證兒童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整體的線。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所培養(yǎng)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穩(wěn)定的情緒、良好行為習慣,以及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基礎。低年級學習科學掌握的知識,形成的技能、科學態(tài)度、探究能力與精神態(tài)度也將是中年級學習科學的基礎。幼兒階段落實好科學領域的學習有助于小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素養(yǎng)的形成。
第二,低年級是兒童形成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對其實施科學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對周圍自然事物的認識程度、探究興趣、探究能力明顯增強??茖W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助于兒童學習其他學科。結果表明,低年級開設科學課程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影響較大。
低年級開設“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科學課程絕不是簡單增加課程課時。其實質涉及科學教育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幼小銜接,讓學生從小不間斷地接受科學教育,為他們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我們要認識到低年級開設科學課程的重要意義,要想辦法切實解決開設低年級科學課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幼兒園與小學雙方一線教師的溝通與實踐,更需要跨專業(yè)、跨領域的專家學者探索與指導??茖W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主體是小學與幼兒園,但是,銜接工作的主力不能僅是幼兒園與小學??茖W教育幼小銜接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它需要得到課程教育專家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更需要社會與家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