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暉 林舉擇 王昌俊
王昌俊教授為廣東省名中醫(yī)、博士生導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及首批廣東省名中醫(y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老年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yī)區(qū)域診療中心及國家中醫(yī)重點???老年病科)學科帶頭人。他擅長于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及老年疾病,多有創(chuàng)見,我有幸隨師臨證學習,受益非淺?,F(xiàn)將王教授中醫(yī)藥治療腫瘤的臨證經(jīng)驗總結如下。
王昌俊教授臨證用藥特色鮮明,擅用蟲類藥、攻邪藥及補益藥,繁而有序,雜而不亂,全面地兼顧病情。
善用蟲類藥治療腫瘤,是王昌俊教授的用藥特色之一。王昌俊教授常用的蟲類藥包括蜈蚣、僵蠶、土鱉蟲、水蛭、守宮、地龍等。王教授認為蟲類藥屬于血肉有情之品,從性味分析,性溫或平,辛、咸味居多,且多有小毒。蟲類藥性溫,加之辛味“能散,能行”,咸能入血而軟堅散結。清代吳鞠通言:“且以食血之蟲,飛者走絡中氣分,走者走絡中血分,可謂無微不入,無堅不破……久病堅結不散者,非此不可”。蟲類藥性善行走攻竄,剔邪搜絡,通經(jīng)達絡,攻堅破積,其藥效強且藥力猛,且多有小毒而具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王昌俊教授在治療腫瘤上,運用蟲類藥范圍廣泛,不僅善用喜用蟲類藥,且喜把幾種蟲類藥共用,聯(lián)各藥之藥效藥力,而加強其協(xié)同治療之作用。
王昌俊教授也善長用攻邪類藥物治療腫瘤。他認為,腫瘤為內(nèi)結之邪毒,極易傳變。不管在腫瘤治療的哪個階段,都要始終不忘“癌”,將“祛邪”貫穿始終。不但西醫(yī)的手術、放化療等方法是強力的“祛邪”方法,在中醫(yī)治療上,根據(jù)病情的不同階段和患者的不同體質(zhì),注意使用不同的“祛邪”方法和中藥也尤為重要。
王教授善用半夏,尤其是生半夏以散結消腫、抗腫瘤。他認為,各種癭瘤痰核、癰疽腫瘤,多責之于痰瘀膠著。痰濁內(nèi)阻是惡性腫瘤形成的關鍵病因病機之一。只有生半夏之祛痰散結峻猛之力,才能出奇制勝,起到化痰消結作用。而世醫(yī)多因生半夏之毒而畏于使用,而王教授指出,生半夏雖有毒,但是指直接生用,經(jīng)煎煮后,其毒性已基本消失;制半夏雖無毒,但經(jīng)過多次炮制浸漂,療效平平,故對于癰疽腫瘤,生半夏尤為適宜。
補益類藥物可扶助人體的正氣,調(diào)節(jié)陰陽氣血,提高免疫力,控制腫瘤的發(fā)展。故王昌俊教授還重視使用補益類藥物治療腫瘤。但他指出要注意補益不宜太過,以免閉門留寇,導致邪氣熾盛而促進腫瘤的生長轉移。要注意補益藥的偏頗,補氣補陽藥不能過于溫燥而傷陰津,補陰養(yǎng)血藥勿過于滋膩而滯礙脾胃。
因脾“后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和“元氣之根”,故王教授尤為重視補益調(diào)理脾腎二臟。在補脾方面,王教授喜使用黃芪。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斂瘡生肌、利水消腫和托毒排膿等功效,古有“補藥之長”之稱。它具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保護和促進骨髓造血能力,增強免疫細胞殺瘤活性的作用[1]。王教授認為,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作用,與人參相比,價廉而效果相仿佛,尤其適用于“氣虛”患者。其使用黃芪常在30 g以上,以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益氣生血。但黃芪偏燥,王教授常配伍沙參以制其溫燥之性,達到益氣而不傷陰,清潤而不滋膩的目的。補益腎精腎氣,王昌俊教授喜用杜仲、枸杞子。杜仲《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言:“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久服輕身耐老”,《本草綱目》亦云:“杜仲,潤肝燥,補肝虛”。杜仲味甘性溫,入腎經(jīng)氣分,善走經(jīng)絡關節(jié)之中,長于補養(yǎng)腎氣,可補肝腎,強筋骨,為腎虛之要藥。而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養(yǎng)肝滋腎、益精強陰之功效。王師常杜仲、枸杞子合用。他認為,杜仲補腎陽腎氣,而枸杞子補腎陰腎精,且兩藥同用補而不燥,補腎之力明顯增強。
骨髓抑制是化療最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其主要的機制是由于抗腫瘤藥物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細胞尤其是增殖旺盛的骨髓造血細胞造成嚴重損傷,導致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血液成分降低。臨床常出現(xiàn)白細胞過低繼發(fā)嚴重感染、血小板減少繼發(fā)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骨髓抑制不僅會影響腫瘤治療的療效和進程,還可因貧血、出血及感染等而危及患者的生命[2]。
氣血是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氣與血互根互用、相互化生。因化療藥物直接入血,其性峻猛,可銷蝕正氣、耗傷陰血,從而導致氣血兩虛。臨床上化療后骨髓抑制患者多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或萎黃、乏力懶言、少氣自汗、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氣血兩虛的癥狀[3]?!把笔怯蔂I氣和津液組成,《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說明血的生成與氣的關系密切。在中醫(yī)理論上有“氣虛血不能自生”“氣旺可以生血”“血虛者當益其氣“等論述。“腎主骨生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骨髓堅固,氣血皆從”。腎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可化生血液,故腎氣充盛,則精髓化生旺盛,氣血充沛??梢?,腎精、骨髓、血液三者之間關系密切,腎精之充盛與否可直接影響血液的生成。同時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yǎng)。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資生轉化。
王昌俊教授根據(jù)以上中醫(yī)“氣能生血”和“精血相生”理論,采用大劑量黃芪、紅參、黨參等補氣藥及熟地黃、杜仲、枸杞子等補腎填精中藥,結合辨證論治用藥,治療放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療效顯著。對于白細胞在1.0×109以上者,不需要使用集落刺激因子,而對于多次化療,集落刺激因子無效者,仍能使低下的血細胞恢復到正常。
王教授認為,癌性疼痛在中醫(yī)理論中多歸類于“痛癥”,病機雖然復雜,但大致可分為2種情況: ①由于外邪入侵機體,病邪交爭于體內(nèi)或結聚于其一臟腑經(jīng)絡,致使氣機的升降出入紊亂,血運不暢,瘀阻經(jīng)脈,閉塞凝聚而結塊作痛。這種因邪實而致的疼痛,通常謂之“實痛”,即“不通則痛”。②腫瘤日久,邪氣客居較深,正氣損傷,氣血虛弱,無以榮養(yǎng)經(jīng)絡、臟腑,而出現(xiàn)疼痛,即“不榮則痛”。王教授提出中醫(yī)外治癌痛的“三結合”理論。
3.1 強調(diào)整體觀念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重視“患者-腫瘤-疼痛”三者的辨證關系,因人制宜,從患者個體情況出發(fā),辨病為先,從病辨證,病證結合,靈活使用中藥,標本兼顧,達到止痛的作用。
3.2 近治與遠治相結合近治作用指腧穴所在,主治所能,即局部阿是穴用藥,藥物在局部組織內(nèi)形成較高濃度,局部氣血得以疏通,迅速緩解疼痛癥狀。遠治作用指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即通過經(jīng)絡傳導糾正臟腑陰陽氣血的盛衰,發(fā)揮疏通經(jīng)絡,解毒化瘀,調(diào)和氣血的整體治療效應。這樣既有藥物的直接作用,又借助經(jīng)絡的傳導,使藥物發(fā)揮全身治療作用,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體液系統(tǒng)功能,增強中藥的止痛效果。
3.3 提邪而出與攻而散之相結合癌痛的病機主要是癌毒蘊結、氣血不通、血脈虛澀、陰陽虛損等,提邪而出與攻而散之相結合,是指既應用芳香走竄、通經(jīng)活絡止痛的藥物,意在“率領群藥,開腠理行滯,直達其所,拔病外出”,又應使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藥對癌毒攻而散之。王教授根據(jù)前人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發(fā)現(xiàn)雖然中醫(yī)外治癌痛取得較滿意效果,但大多是依據(jù)“不通則痛”的理論,以祛瘀通絡為治療原則[4,5],而以“不榮則痛”理論為指導的止痛方藥,并且利用現(xiàn)代腫瘤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對中醫(yī)藥治療癌痛的作用機理作深入探討的報道較少。故在上述中醫(yī)理論體系指導下,首先研制出蟾冰膏,并在臨床治療癌痛中取得良好療效[6],王昌俊教授帶領團隊進一步研制出丁芪止痛貼。丁芪止痛貼根據(jù)中醫(yī)理論“不榮則痛”“通則不痛”,選用具有益氣溫經(jīng)、養(yǎng)血祛瘀、止痛抗癌作用的丁香、黃芪、雞血藤、乳香、沒藥、冰片、生川烏、生草烏、生天南星等藥物,依據(jù)透皮吸收原理而制成,具有化瘀散結抗癌、養(yǎng)筋通絡止痛之功效。丁芪止痛貼已獲廣東省中醫(yī)藥局科研立項,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對輕度癌性疼痛有效率為90%,中重度疼痛有效率為60%。其后結合中藥內(nèi)服在臨床應用治療癌痛,效果滿意。
陸某,男,55歲。因“確診右上肺癌4年余,腦轉移1年余”就診。2015年10月初因右上肺腺癌在外院手術治療。術后化療6個療程。2018年10月復查,頭顱MR示顱內(nèi)占位,考慮轉移瘤,曾行伽馬刀治療,效果不佳。目前時有頭暈頭痛,無嘔吐,右側肢體乏力,胸悶,右脅肋痛,口干唇燥,大便干硬不暢,胃納睡眠一般。舌質(zhì)暗,舌苔薄黃,脈弦細。西醫(yī)診斷:肺癌腦轉移;中醫(yī)診斷:肺巖(氣陰兩虛、痰瘀阻絡)。治療上以化痰散結,益氣養(yǎng)陰為法,擬方如下:黃芪30 g,厚樸15 g,赭石15 g,北沙參60 g,貓爪草30 g,生半夏10 g,膽南星10 g,僵蠶10 g,白花蛇舌草15 g,蜈蚣6 g,赤芍 30 g,仙鶴草30 g,山慈菇10 g,砂仁5 g。服藥14劑,每天1劑,翻煎。二診,患者頭痛及肢體乏力改善,食納可,大便正常。再以原方隨癥加減3個月,患者可生活自理,病情穩(wěn)定。
按:王教授考慮患者肺癌腦轉移,乃痰瘀郁伏于肺,走注于腦,邪毒勢盛,故見頭暈頭痛、肢體乏力、胸悶、右脅肋痛。而正氣本虛,又因為手術及化療,放療后正氣益發(fā)虧虛,氣陰兩虧,故見口干唇燥,大便干硬不暢等癥。初診方中用黃芪、北沙參益氣養(yǎng)陰,補其元氣。厚樸、赭石通腑開竅。生半夏、膽南星是治療腦部腫瘤的常用藥對,須用生半夏,化痰散結之力尤佳。僵蠶、蜈蚣善行走攻竄,剔邪搜絡,攻堅破積。白花蛇舌草、仙鶴草、山慈菇等可加強解毒散結之力。二診時,患者病情已有好轉,故守方繼進、隨癥加減,療效較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