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亞
(徐州市三堡中學,江蘇徐州,221000)
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中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還蘊藏著歷代文人墨客豪邁的家國情懷與細膩的個人情思。誦讀教學是體悟古詩詞魅力的重要途徑,誦讀并不是簡單的朗讀,而是要飽含感情、抑揚頓挫地朗讀出來,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誦讀技巧,而且要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體悟古詩詞的情感與魅力。
在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要求學生跟隨自己的講解去理解古詩詞,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誦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誦讀教學的有效進行。[1]不同學生在誦讀古詩詞時會有不同的感受,教師不能基于標準答案強行扭轉(zhuǎn)學生的感受,而是要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身感受的機會,然后通過適宜的引導讓學生獲得更深刻、更全面的體悟。另外,主體性原則還表現(xiàn)在誦讀教學方式的“以學生為主”上,教師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特征與需求的不同靈活采用教學方式。
多樣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誦讀內(nèi)容的多樣性。學生誦讀的內(nèi)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之內(nèi),而是要擴大選擇范圍,但是在選擇時需要注意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性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避免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隔太遠的內(nèi)容。二是誦讀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教師要摒除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灌輸?shù)慕虒W方式,更多地以引導者的身份引領(lǐng)學生誦讀古詩詞,并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三是誦讀活動的多樣性。誦讀活動是誦讀教學的拓展,保證誦讀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
全面性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誦讀教學的受眾是全體學生;二是誦讀教學要以提升學生全方位的素質(zhì)為目標,包括知識素養(yǎng)、情感道德、實踐能力等。在全面性原則下,教學內(nèi)容要面面俱到,既要包括語言基本知識,又要融入提升閱讀、寫作等能力的知識內(nèi)容。除此之外,學生的思維能力、人文修養(yǎng)、價值觀念、審美標準等也需要成為誦讀教學的重點。
在誦讀教學中,學生應該占據(jù)主體地位,因為只有讓學生切實進行誦讀,學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詞。誦讀是需要技巧的,包括發(fā)音、共鳴、呼吸、停連、重音、節(jié)奏等多個技巧。這些技巧訓練不會專項開展,而是依靠平時教學過程中的逐漸積累。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抽取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如何誦讀,但要基于不同學生的條件設(shè)定不同標準。比如,有的學生方言口音較重,可以將重點放在發(fā)音訓練上,當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后,再對其他方面進行強化。[2]引導學生自主品悟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誦讀技巧的自我訓練,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問題加強訓練,雖然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但最終需要自我訓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而這也能為形成獨特的誦讀風格奠定基礎(chǔ);另一個方面是誦讀過程的自我理解,不同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會擁有自己的理解,教師不能一味要求學生遵從所謂的“正解”,而是要引導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通過“自主品悟”獲得更加扎實的知識。比如,在誦讀《觀滄?!窌r,學生會對直觀的“滄?!敝熬哂懈羁痰挠∠?,而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不夠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表面含義,然后再聯(lián)系前文的“滄?!敝绑w會“日月” “星漢”融于“滄?!钡恼嬲x。
在古詩詞解讀中,需要向?qū)W生提供相關(guān)文本,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詞。首先,教師可以引入詩詞評述,尤其是名家評述。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時,可以參考朱光潛、魯迅、梁啟超等名家對陶淵明的評價,從而讓學生對陶淵明的“歸隱田園”獲得更深入的認知。[3]其次,教師可以引入繪畫藝術(shù),正所謂“詩畫相通”,學生通過繪畫更能感悟詩詞的精妙。比如,在學習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詩歌意境搜集相關(guān)的繪畫作品,并借助新媒體技術(shù)設(shè)計成動態(tài)的幻燈片,讓學生在“明月”“喜鵲”“清風”“鳴蟬”“稻花”“蛙聲”交相輝映的場景中感受那份樸實的愉悅感。最后,教師可以引入音樂藝術(shù)。古詩詞與音樂有著很深的淵源,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是“言、聲、舞”俱全,但是由于樂曲失傳,我們只能看到文字版的《詩經(jīng)》??蛇@并不影響我們從音樂的角度理解詩歌,并且在將音樂與詩歌結(jié)合起來的過程中,我們能進一步愛上詩歌,從而對學習詩歌具有更大的興趣。宋詞更是合音樂之節(jié)拍進行創(chuàng)作的,很多詞作品也被改編成了歌曲,比如《水調(diào)歌頭》《虞美人》等。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引入音樂作品,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獲得更好的“互文性”解讀效果。
在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向?qū)W生提供良好的誦讀環(huán)境。第一,教師要嚴格管理誦讀課堂,減少課堂中的“噪聲”,讓每個學生能在較少的干擾中誦讀詩詞。在新媒體技術(shù)的協(xié)助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更加貼合詩詞的誦讀環(huán)境。比如,在誦讀《滿江紅》時,可以采用悲壯的背景音樂進行襯托,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有激情地進行誦讀,而且能降低學生制造“噪聲”的概率。[4]第二,教師可以在誦讀之前列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誦讀會更有目的性,也更能在誦讀中獲得自己的理解,從而為深化情感體驗奠定基礎(chǔ)。第三,在學生誦讀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相關(guān)課堂活動來檢驗學生對詩詞情感的體悟程度。比如,在學習《登高》后,可以讓學生以此為基礎(chǔ)來評價杜甫的品德,并對杜甫的一生進行總結(jié)。這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并在評價之中受到其高尚品德的熏陶。第四,教師雖然要嚴格管理課堂秩序,但也要注重師生互動效果。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讓學生在誦讀中具有更加放松的心態(tài),從而在理解詩詞時思維更加開闊,更具創(chuàng)新性。
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古詩詞誦讀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開展豐富的課外誦讀活動,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通過各種詩詞競賽可以檢驗學生應用詩詞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為了保證誦讀活動的質(zhì)量,教師需要進行嚴謹?shù)脑O(shè)計,如果有條件可以邀請名師名家進行指導,從而讓誦讀活動起到切實的育人作用。校園內(nèi)部的誦讀活動可以基于課堂誦讀教學計劃進行安排,這樣不僅能使誦讀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還能幫助學生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后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應對和解決。誦讀活動的成績可以計入期末考核中,這樣能夠引起學生更大的重視,但是要防止誦讀活動向功利化與形式化的方向發(fā)展,否則將會產(chǎn)生極為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