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茜,陳清曉荷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教育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他的教育哲學是“屬于經驗的,操諸經驗的和為著經驗的”教育哲學。[1]可見,在杜威提倡的民主教育中,經驗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杜威提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表明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處于受教育過程中的個體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造,從而獲得新的經驗。[2]經驗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獲得并不斷更新的,教育過程亦是如此。在對杜威經驗觀的內容進行深入剖析之后,其基本內涵如下。
個體的成長過程受周圍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的影響,同時環(huán)境也會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而改變。物質環(huán)境對個體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語言與行為等都有影響,而精神環(huán)境對個體的氣質類型、人格、個性、學習品質等方面影響重大?,F(xiàn)代社會的人們是在主動改造、主動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生活。[3]遠古時期的人類依靠自然環(huán)境生存,對環(huán)境存有敬畏之心,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逐漸消減,開始對自然環(huán)境進行改造。在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又從中得出經驗。周而復始,經驗由人們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介保留下來,形成間接經驗供后代學習,后輩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帶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兒童是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養(yǎng)成品德的。根據皮亞杰的發(fā)生認知理論,2至7歲的兒童處于表象思維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尚未獲得物體“守恒”概念,能運用語言或者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4]經驗包括理性與非理性因素,在幼兒園的健康、藝術、語言、科學、社會五大領域課程中,蘊含了許多認知、情感、意志等理性與非理性因素。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常常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游戲過程中,經驗是幼兒各方面發(fā)展的載體。幼兒依靠已有經驗進行游戲,同時又在游戲中獲得新的經驗,不斷完善自身。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能夠憑借自身經驗主動改造環(huán)境以適應自身需要。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的學習亦是如此。在高寬課程體系中,幼兒主動式學習占據了高寬課程體系的核心地位。所謂主動學習,是指由學習者主動發(fā)起的,通過與人、物、思想觀念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5]只有幼兒有興趣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驗才能得到建構。同時,為了使幼兒具有可持續(xù)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在環(huán)境中主動獲取經驗的能力。
個體的發(fā)展是永無止境的,個體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就是個體經驗不斷豐富的過程。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理念指出:“學習應該是個體從出生到死亡都在進行的事,有趣的人生應該是不斷學習的一生,只有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才能不斷進步。”[6]可見,學無止境,教育是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個體需要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經驗,而經驗的重組與改造本身就是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在實踐的檢驗中,經驗持續(xù)發(fā)展。例如,由“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由“絕對靜止”到“相對運動”的轉變等。之所以這些理論得到轉變,正是因為經驗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檢驗,不斷發(fā)展。
杜威提出的一個教育基本原則為“從做中學”,他認為這是教學的中心原則。因此,經驗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的,教學過程不能忽視實踐的重要作用。杜威反對傳統(tǒng)教學中一味傳授間接經驗的做法,他提出了教育的新三中心——兒童、活動、經驗。他認為學習不是僅僅發(fā)生在課堂上的活動,而應該在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之上開展活動,從而獲得新的經驗。近年來,認知科學領域提出的具身認知理念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具身學習。它是指個體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方式是身體、心智和環(huán)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學習者將注意力集中于身體各感知器官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上,進而產生新的學習思路,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活動。[7]這種理念與傳統(tǒng)的認知科學觀認為人類學習方式僅僅是“脖頸以上”的學習,即離身學習,有著十分明顯的差別。經驗在實踐中獲得其實就是一種具身學習的方式,因為它們都強調在環(huán)境中多感官參與、親身實踐的學習方式。
關于經驗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杜威在他的《經驗與教育》一文中進行了詳細的界定。他認識到了個體獲取經驗的過程與接受教育的過程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他指出要打破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不再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提出新的教育三中心就是以兒童、活動、經驗為中心。那么,在提出一個基本的教育概念之前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經驗概念。[8]杜威也曾說過,一切哲學都是教育哲學。在杜威看來,經驗哲學強調經驗和實驗,如果哲學要成為實驗性的,建立學校就是它的起點。學校是進行實驗研究的最大陣地,學生是進行實驗研究的最大群體。
隨著杜威思想的發(fā)展,他又給教育下了一個新的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盵9]這里存在著兩點教育意義。第一,增加經驗的意義,使教學活動不再是圍繞死板的預設目標而開展的盲目活動,而是圍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在學生主動生成目標的情況下開展靈活生動的活動。杜威舉出被火焰灼傷的例子:當一個孩子因為好奇心而被火焰灼傷時,他并未習得經驗,只有當這個行動和他所遭受的疼痛聯(lián)系起來時,他才從中習得了火焰會灼傷皮膚,要遠離火焰的經驗。[10]當他們開始探索火焰時是出于好奇心,但當他們在生活中看到或者親身體會到火焰的用途、利弊之后,他們才能習得關于火焰的各種知識,從而增加經驗的意義。第二,提高指導已有經驗重組、改造和新經驗習得的能力,學會預先準備、趨利避害。產生了教育作用的經驗能使兒童在獲得經驗之前就做好準備,從而避免不良的后果,獲取有益的結果。在上述例子之中,這個孩子有了被火灼傷的經歷,在下一次靠近火焰時就懂得采取措施防范這類事情再次發(fā)生。因此,個體行為首先要具備教育意義,才能稱之為經驗。
杜威認為兒童是教育活動的中心,兒童的生長是教育的目的。他提出的“兒童中心說”指出,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11]這是當代幼兒教師應當遵從的科學兒童觀,它要求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將幼兒視為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因為每個幼兒都是具有獨特生理和心理結構的人。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幼兒的整體發(fā)展,還要注重其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以兒童為中心,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觀察、理解幼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幼兒為本”是《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杜威認為以幼兒為本就是促進幼兒生長。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促進幼兒生長作為教學的總目標,并且課程目標要圍繞這個總目標生成。其實,幼兒生長具體表現(xiàn)為經驗的增加,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經驗主要指的是間接經驗,是那些已經被時間和實踐所檢驗的科學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經驗。但由于3—6歲的幼兒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因此,他們的學習方式更多是主動學習,獲取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更多的是教師在幼兒獲取直接經驗的過程中穿插進去,起輔助作用。這就意味著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具有生成性。因為在學前教育階段,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育情境的復雜性會使得教學過程出現(xiàn)各種不確定性。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具備教育機智,在活動過程中與幼兒一起生成課程目標。在生成課程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謹記以“促進幼兒生長”為教學總目標,由此生成的課程目標才合乎以幼兒為本的理念。
幼兒的需要以其擁有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因此,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應當是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的。但并不是所有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內容都能稱為有意義的經驗,只有具有教育意義的經驗才能融入幼兒園課程內容之中。首先,經驗必須符合幼兒的興趣。3—6歲的幼兒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活動內容不符合幼兒的興趣,就不能激發(fā)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秩序將會混亂不堪。其次,經驗必須具有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杜威看來,能夠成為教育內容的生活經驗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選擇和判斷,選擇的經驗需要具有連續(xù)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謂連續(xù)性,是指教育內容要具有可遷移性,并且能夠為未來生活作準備。這就要求活動內容在引發(fā)幼兒興趣的基礎上既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又要與未來的新經驗相關聯(lián)。所謂創(chuàng)造性,是指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等要具有新穎性,使幼兒學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經驗。最后,經驗必須符合交互作用原則。杜威認為經驗是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12]對教育活動而言,這就意味著個體獲取的經驗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環(huán)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經驗的交互性原則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在面對不同情境和問題時,靈活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前言說明處表明了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12]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幼兒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取直接經驗的方法。為此,杜威提出了更為具體的五步教學法,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設真實經驗情境、明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驗證解決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對原理的闡釋。[13]將五步教學法應用到幼兒園課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課程必須為幼兒創(chuàng)設符合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情境,這將有助于幼兒將學習到的經驗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基于所創(chuàng)設的經驗情境的現(xiàn)實問題,即是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再次,鼓勵幼兒發(fā)散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多樣方法,然后一一驗證思考到的方法,檢驗哪種方法能快速并有效地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回顧并總結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幼兒體會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到的新經驗,從而不斷建構和豐富他們的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