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雅潔
摘要:亞里士多德堪稱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友愛觀主要體現(xiàn)在倫理學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當中。其中第八、第九兩卷都談論了友愛,可見其重要性。當下,當代青年人將友愛日益功利化,或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友愛被作為“無用的東西”置之不理。我們需要重新探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對當代青年人進行友愛觀教育,并給予啟示。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友愛觀 當代青年 交往
在近幾年,“復旦投毒案”、“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尸”等校園惡性時間頻繁出現(xiàn),引發(fā)了社會對青年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關注。校園安全事件頻發(fā)實在令人唏噓。近日,閱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感到其友愛觀仍然超越時空能夠引起我們的思考與借鑒。
亞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在西方思想史上系統(tǒng)闡述倫理學理論的人,其對西方倫理思想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想要研究他倫理問題,那么《尼各馬可倫理學》必然要讀。在本書中亞里士多德花了大量篇幅在第八、第九卷中闡述了他關于友愛的觀點。尤其可見友愛在其想中的重要性。
一.亞里士多德友愛觀的形成淵源
任何一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的形成都與他生活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受到生活時代的背景影響,并對前人的相關觀點進行揚棄。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建立在古希臘友愛思想的基礎之上,受到大時代背景的影響,但是更多的是受到柏拉圖的影響,是對古希臘友愛思想的相關繼承和發(fā)展。
1.時代背景
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是斯塔基拉人。當時雅典在經(jīng)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之后,失去了盟主地位,民主制度漸漸開始衰落,城邦內(nèi)部的危機也開始顯露。古希臘半島上連綿戰(zhàn)火,人們無法再擁有寧靜的家庭生活,所以將更多的期盼借助于朋友間的慰藉。雖然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但通過古希臘流傳的書籍《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也可以想見他們?yōu)榱嗣褡宕嫱龆鴳?zhàn)斗的緊張生活。作為生活在古希臘社會中的一員,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然帶有時代的印記。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讓他思考“好生活”,于是他提出了理想城邦的概念。公民之間正確的、好的友愛是聯(lián)系城邦的紐帶,能對雅典的振興起重要作用,也是其動蕩不安的時代中想要追求的結果,所以在自己的著作中著大量筆墨探討關于友愛的內(nèi)容。
在古希臘時期,政治制度是城邦制、文化發(fā)展繁榮,公共生活開放。所以當時那個時代與我們現(xiàn)在通常意義上的友愛不同?!坝褠邸痹诠畔ED被廣泛應用在不同的范圍,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的任何相互吸引的關系”,對象包含了家庭,如父女、兄弟,階層之間,如國王與大臣,甚至是一面之識的兩人間的惺惺相惜。當下社會的友愛多指朋友之間、親人之間、戀人之間的感情。
2.柏拉圖的友愛思想
亞里士多德老師是柏拉圖,他的友愛思想可以說是其愛觀形成的理論來源。在柏拉圖的著作《呂西斯篇》、《會飲篇》和《斐德羅篇》當中,他的友愛思想展開論述。
柏拉圖將“愛”或者“友愛”稱作是一種對美善事物的欲求,因其自身既不美也不善。這種欲求又因自身不美不善升華成一種追求的迷狂。這表達出他的友愛思想是愛智的。即使處在不善不美中,仍然對美好有執(zhí)著的向往。柏拉圖認為追求“美”、“善”、“智”是最高級別的愛。
在三篇著作當中,柏拉圖對于愛或者友愛描述引人深思且具有 影響力,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承上啟下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結合古希臘當時的時代特征,揚棄的繼承友愛理論的精華,提出了其系統(tǒng)的友愛觀。
二.友愛觀的內(nèi)涵
1.友愛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克倫理學》當中的第八卷開篇說道:“它(友愛)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一種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因為,即使享有所以其他的善,也沒有人愿意過沒有朋友的生活。”亞里士多德把友愛看做是個人獲得幸福和城邦和諧的必經(jīng)之路。
亞里士多德的友愛具有相互性,是包含感覺、情感的活動。當雙方抱有善意并且能夠讓對方知曉,才能最終發(fā)展成友愛。另外,友愛具有相似性,發(fā)生在兩個好人之間,因為好人之間的德性近似。友愛需要共同上生活。亞里士多德指出“沒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顯得是友愛的標志了”。
2.友愛的種類
2.1按照交友原因劃分
亞里士多德認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為人們所愛,只有可愛的事物,即善的、令人愉悅的和有用的事物,才為人們所愛。”根據(jù)這三種可愛的事物,對應三種因交友原因不同而性質不同的三種友愛即善的友愛、快樂的友愛、實用的友愛。
(1)實用的友愛
實用的友愛,顧名思義,是因為對方對于自己而言有用,并且為了獲得這種用處所以才產(chǎn)生的。并不是因為對方的某種品質吸引而愛他,實際這種友愛的出發(fā)點還是自身。
亞里士多德認為,實用的友愛在兩類人身上最常見:一類是老年人,一類是以獲得利益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道:“由于年齡已老,他們不再追求快樂,而追求有用。這樣的朋友不喜歡共同生活。因為相互間有時候會不愉快。既然他們每個人只因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好處才覺得對方使他愉快,所以除非相互能期望對方會帶來好處,否則也沒有必要相互來往?!币虼?,實用的友愛在好人同好人之間不可能存在。
(2)快樂的友愛
快樂的友愛是產(chǎn)生于快樂因緣的友愛。這種友愛也不是因為自身而產(chǎn)生的,一旦互相得不到快樂,那么,他們之間的友愛就會終止,是偶然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青年人之間最常見到這種友愛。“青年人憑著感情生活,他們追求令他們愉悅的、當下存在的東西。然而他們覺得愉悅的東西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變。所以,他們很快成為朋友,很快又不再是朋友。因為,他們的友愛隨著他們覺得令他們愉悅的事物而變化,而這種快樂的變化是很快的”可見,快樂的友愛也不會存在于好人和好人之間。
(3)善的友愛
善的友愛是需要雙方都具有高尚的品質,是因為自身之故產(chǎn)生的。這樣的友愛存在于兩位好人之中,他們自身就是善的,相互之間抱有同樣的善意。雙方是好人又相互有用,所以令雙方都能夠愉悅。善的友愛因為雙方持久高尚的德行而變得持久,是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最高的形式。
在三種友愛當中,善的友愛是最愛形式的??鞓返挠褠邸嵱玫挠褠劬哂胁怀志眯院团既恍?。善的友愛是由于朋友自身的緣故而產(chǎn)生,并且盡力去做對朋友對朋友有益、令朋友快樂的事情。善的友愛彼此相互信任、不求對方對自己有用。
2.2按照雙方基礎劃分
從友愛的基礎或者地位來劃分,亞里士多德將友愛分為平等的友愛和不平等的友愛。主要是根據(jù)雙方的品德、富有程度、身份等方面劃分的。
(1)平等的友愛
平等的友愛是雙方“提供同樣的東西并互相期求同樣的東西”、“以不同的東西平等的交換”的友愛。平等的友愛包含在真的德行的友愛當中,雖然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只擁有平等的友愛不會像真正的友愛那樣保持恒久。
(2)不平等的友愛
不平等的友愛通常存在于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當中、男人和女人之中、父親與子女當中。是由于德行、年齡、地位、富有程度等因素產(chǎn)生的。
亞里士多德更倡導平等的友愛,在他看來平等者才是真正的朋友。平等的友愛在感情上更為平衡,因此也更持久。
三.友愛與自愛
亞里士多德認為對朋友的愛源自自愛,真正的朋友會像對待自己那樣去對待朋友。友愛和自愛當中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當經(jīng)過換位思考之后,給予朋友的關心也許正是自己需要的,比如“愛人如己”、“推己及人”。
亞里士多德將自愛也分成兩類,一類是做事之前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只考慮自身立場的自愛。他稱之為貶義的自愛。這種貶義的自愛不會滿足真正的欲求,只能滿足暫時想要的東西。無法得到感受到本心的快樂。另一類是按照靈智來生活,為了滿足靈魂理性的部分為目的,這種是理性的自愛。理性的自愛能夠愛人如己,以愛朋友出發(fā),達到本身的善,從而也實現(xiàn)了愛自身。在生活中,自愛的人德行高尚,為朋友、社會、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放棄本身虛無的錢財、名譽等。但是這些人通過這樣高尚的行為使自身得到心靈的自足,通往了幸福之路。
四.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對當代青年人交往的啟示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友愛是一種包含感情的德性品質,是人與人之中特有的關系。友愛是個體獲得幸福的根基,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在當今社會,有一部分青年人將友愛和交友目的功利化。還有一部分沉浸在自身的世界中,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拒絕健康的交友。這兩種友愛觀都不利于當代青年人發(fā)展自己。雖然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起源于古希臘時期,但對我們當代青年人的交往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有助于樹立健康正確的交友觀。
1.愛人先愛己
學會自愛是尋求友愛的前提。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的愛自己,更不要期望能夠正確的愛他人。先要學會自愛,才能推己及人,善待朋友,獲得真正的友愛。在物質生活極大生活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是家中的寶貝,受到了家庭的全面呵護,可以說是有求必應。但是在滿足了物質的同時卻忽視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有一些青年人實行自我主義,自私任性,很難融入到集體中,與他們友好相處。他們會感到內(nèi)心空虛與煩躁,以至于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和未來努力的目標。真正的幸福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享受,真正的幸福應當是德行的高尚、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充實。有一部分青年人,父母離鄉(xiāng)前往大城市工作。但在大城市當中生存成本高、上學難等問題導致父母將孩子留在了相對閉塞的農(nóng)村當中。這些孩子跟著年老的長輩或者親戚朋友生活,在封閉學校就讀。父母為工資奔波,也許很久才會回家一次,很少關心孩子的交友情況甚至是心理問題。這群青年內(nèi)心閉塞、膽怯敏感,缺乏安全感。他們不懂得如何愛自己,不懂得如何完善自己。一個人先是自身的朋友,學會如何跟自己相處是友愛的起點。學會愛己,做一個自愛的人是培養(yǎng)友愛的必然前提和道德認知。
2.注重提高個人德性
建立德性的友善需要培育符合德性標準的人。當代青年人在交往過程中常常對朋友有過多的指責和抱怨。對朋友的不滿應該對自身進行正確的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友愛是相互性的,需要雙方都表現(xiàn)出善意,才能構建和諧的友愛關系。當代青年人交友目的日漸趨于功利化。大多數(shù)的友誼也僅僅是“快樂的友誼”或者“實用的友誼”,并沒有到達最高層次“善的友愛”。想得到志同道合的“善的友愛”,應當注重提高個人德性。以自身高尚的品質吸引朋友交往,只有這樣的友愛才是持久的。
3.善的友愛促使雙方共同提高
青年人在交往中有可能因為錯誤的友誼而誤入歧途,悔恨一生。所以我們都應當結交德性高尚的朋友,彼此產(chǎn)生善的友愛,促使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最高級別的友愛因為彼此相似的的德性而相互吸引,不是因為對方對自己有用處、也不是為了短暫的快樂。雙方發(fā)自內(nèi)心的替彼此考慮,不惜余力的幫助彼此,從而自身因為奉獻而獲得快樂和滿足。這樣的友愛能夠禁得起時間的磨礪,長久以來,能夠促使自身越來越完善。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人際關系脆弱復雜。雖亞里士多德生活在遙遠的古希臘時期,但其偉大思想中的友愛觀對先當今的青年群體交往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當代青年應該正視自身,自覺培養(yǎng)高尚品德,在人際關系中以追求高級別的善為目標,跟真正的朋友,共同尋求幸福。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們大學出版社,2003.
[3]李影.論亞里士多德的友愛哲學[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