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潤川
摘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得好,設得巧,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而且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問題;導學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也啟示我們要多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那么如何緊扣教材設計核心問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結合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當前課堂教學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幾種弊病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始,研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發(fā)展至關重要。但當前的課堂教學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以下幾種弊病:
1.問題多而瑣碎。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在短短的40分鐘內(nèi),教師的問題多達四五十個,平均一分鐘就有一個。這么多的問題充斥在課堂中,猶如“槍林彈雨”,讓學生疲于應付,最多只能作“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般的膚淺思考。
2.問題雜而隨意。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和挑選,都是“由著性子”隨意而問,很多枝節(jié)問題都沒有思維的價值或偏離教材的內(nèi)容和教學的目標。這不但不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容易導致學生思維活動的隨意性。
二、閱讀教學中的“核心問題”的設計策略
1.緊扣文題,設計“核心問題”突出主題,突破難點。
根據(jù)課文題目設計核心問題,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達到以問促讀,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從題目中尋找切入點。如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第二課時時,我由課題入手,設計了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畫家和牧童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讀課文中找一找,文中的哪些描寫能體現(xiàn)人物的這一特點?!睘榱私鉀Q這一問題,學生要通讀課文,要邊讀邊思考,還要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畫家:著名,畫技高超,謙虛;牧童:膽大心細,勇敢)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到了強化,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2.抓住重點句段,設計“核心問題”,深度閱讀文本。
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的重點句段,并圍繞這些重點句段去探究,對于幫助學生較快而準確地理解文本、訓練思維能力、掌握讀書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我設計的核心問題是“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關系?”通過引導學生朗讀、理解文中描寫年輕人畫畫情景的句段,探究問題,“魚游到了紙上”是什么意思?“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最后體會“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關系?”利用一個核心問題層層展開,逐步深入,從而達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深入理解課文的目的。
三、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導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由此可見,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習方式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以“導”促“學”,以“導”助“學”,以“導”引“學”, 讓他們不斷在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時,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信心,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此,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倡導 “導學課堂”,加強對導學策略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學前導、學后導,把握時機發(fā)揮效力。
從與“學”的先后關系上來看,有學前導(包括指導學生預習和課堂自學)、學中導(自學后出現(xiàn)問題,教師引導)、學后導(問題解決達成共識后,拓展升華)。學前導是基礎,學中導是核心,學后導是升華,此處重點說一說學前導和學后導,學中導在第三塊重點分析。如在教學古詩《望天門山》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整體感知畫面后,進入品讀古詩環(huán)節(jié),于是在學生自主品讀前用“導學提綱”指導學生學習。
2.明晰導、暗含導,明暗結合相得益彰。
從“導”操作形式上看,有明晰導(明確提示學習目標、內(nèi)容、問題、方法)和暗含導(看到的是學生自主學習, 導隱含在學生學習過程之中)。第一點所提到的“導學提綱”就屬于明晰導,而學中導大多屬于暗含導,在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時,師生平等對話,巧妙引導,看到學生是自主展示,教師的導暗含其中,起到引領方向,梳理思路,深入理解的作用。一節(jié)課上如果明晰導太多, 就會顯得死板,缺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力;如果暗含導太多, 就會使一些學生不太清楚課堂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所以,兩者要配合起來,才會相得益彰。重點內(nèi)容一定要有明晰導,力求做到清楚、準確,擲地有聲;而對于難點、疑點、拐點、序點、盲點等內(nèi)容,一定要通過暗含導巧妙突破,潤物無聲。只有這樣,明暗結合,才會妙趣橫生。
3.疏通導、指引導,針對內(nèi)容靈活運用。
從學生學習需求上看,主要有輔助導(著重對常識和學習方法的說明、講解)、疏通導(著重在對難點、 疑點及障礙點的疏通、解決)、指引導(著重對學習思路的指引)。其中,輔助導主要屬于學前導和明晰導,此處,不再贅述,疏通導、指引導主要屬于學中導和暗含導,形式靈活,下面就教學實踐談一談。
(1).疏通導解疑難
文章除了表面表達的意思之外, 常常有內(nèi)在的、不易察覺的、深層次的意思。 由于小學生受年齡局限,往往會在理解時遇到困難。教師靈活的“導”,會讓學生茅塞頓開,達到教學目標。
(2).指引導明思路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是不斷上升的,根據(jù)文章特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水平,必須關注閱讀能力不同層次的生長點, 這樣按規(guī)律進行引導,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學習經(jīng)驗和能力。如教學《景陽岡》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文章的復述能力。在學生讀文后,指名學生復述,學生邊復述教師邊指引,而且指引是分層次的:首先借助表格理清小說情節(jié),引導學生依據(jù)表格簡述大意,做到完整連貫;然后,再次指導學生走進文本,注意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等, 讓復述比較詳細; 最后借助視頻片段,關注其中細節(jié)描寫,引導學生邊表演邊復述,讓復述細致且富有情趣。這樣,教師的“導”以學生“學”的能力發(fā)展層次為立足點, 就會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良性發(fā)展??梢哉f運用“指引導”,就會讓“導”有清晰路徑,有規(guī)律可循,就會使學生“學”得暢快,“學”得情趣盎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導課堂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沖擊力。
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要強化以生為本的意識,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導學”策略,實踐“導學”策略,反思實踐“導學”策略,讓其更有針對性與實效性,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速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參考文獻:
[1]朱志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習之友2012.
[2]王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