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柳 劉同英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孟加拉手寫體字母與漢字異同并分析漢語零基礎孟加拉學生漢字入門期間漢字偏誤,探究其漢字習得規(guī)律并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漢字 孟加拉字母 ?偏誤 教學建議
一、研究現狀
對外漢字教學研究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其它要素在廣度、深度上均有一定差距。目前研究核心為漢字習得規(guī)律,其中針對非漢字文化圈國家零起點學生漢字習得的個案實驗研究是熱點。別國(特別是非漢字文化圈國家)文字與漢字的對比研究為近十年的新課題,有助于提高漢字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法的研究上,目前占主導的有“字本位”與“詞本位”結合教學法、漢字理據教學法、“詞-語素-漢字”教學法、部件教學法、集中識字法等。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比孟加拉手寫體字母(下文統(tǒng)稱“孟字”)與漢字異同及對漢語零基礎孟加拉學生在漢字入門期間習得偏誤的分析,對其漢字習得規(guī)律進行探究,并提出教學建議。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對比法、觀察法等。
三、孟加拉字母與漢字對比
孟加拉語(下文統(tǒng)稱“孟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使用總人口為2.7億,為世界第七大語言。文字采用由古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的孟加拉字母,屬非漢字文化圈的音素文字。孟字第一筆起筆均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原則。書寫過程具有連貫性,大部分字母一筆完成,因而行筆過程中存在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現象。
《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guī)范》規(guī)定了漢字橫、豎、撇、點、折五種基本筆形,與之對照,孟語字母有類似橫、豎、撇、點、折的筆形。孟字橫與漢字橫類似,均從左向右書寫;孟字豎與漢字豎方向有異,其輔音字母的豎多為最后一筆,從下到上書寫;孟字類似撇的筆形為起筆后由右上向左下彎的部分,書寫方向與漢字撇類似;孟字點分兩種,一種為筆尖在字母前端或末端轉一個墨點狀的圈,如;另一種為筆尖在紙上畫一個小圈,與字母的另一個部件相離或相接,如和;漢字折筆形為兩種或以上單一筆形的連接,為最復雜的筆畫,有4大類25小類,孟字形狀與折筆形類似的筆形大都由下向上,也有書寫方向類似漢字的,如。
漢字橫平豎直、孟字筆畫中存在彎曲的線條,有些字母的手寫體本身就是傾斜的,如。漢字是形體復雜的方塊結構,無論筆畫多少都寫在同樣的方塊中,字的內部筆畫緊湊且字字獨立。孟詞呈線形排列,用一條橫線連字母成詞,詞與詞間因具標記性而易于區(qū)別,漢字缺少這個標記,孟加拉學生在寫漢字時存在部件間松散的現象。
四、孟加拉學生漢字偏誤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母語是孟語的漢字入門學習者,漢字學習時間為兩個月,偏誤類型為錯別字和筆順偏誤,正字在前,錯別字在后。
(一)錯別字
同/近音別字
五-我 氣-起 朋友-朋有 一斤-一今 名字-名子 五-吾
1.筆畫錯字
筆畫錯字是由筆畫增減、筆畫組合錯誤及筆畫變形引起的。
(1)筆畫增減:該偏誤類型出現頻率最高,如“看”中“目”寫作“日”,“早”中“日”寫作“甲”,“?!敝小澳尽睂懽鳌笆?,“間”寫作“問”,“旦”寫作“日”,“太”寫作“大”。
(2)組合錯誤:特別表現為相交筆畫寫作相接,相接筆畫寫作相離,如“邊”中“力”寫作“刀”,“見”下寫作“兒”。
(3)筆畫變形:特別表現為寫鉤作橫,如“哥”末筆鉤寫作橫;寫點作·,如“的”、“課”、“我”中點及中前兩點;點的方向偏誤,如“興”下兩點寫作。
2.部件錯字
部件錯字是由部件增減、替換、變形引起的。
(1)部件增減:如“謝”寫作,“教”寫作“孝”。
(2)部件替換:寫A部件為B部件,如“貴”中“貝”寫作“見”、“妹”中“未”寫作“本”;“前”中“月”寫作“目”,“漢”中“又”寫作“女”,寫作;寫作橫。
(3)部件變形:“師”的寫作波浪狀。
3.結構錯字
結構錯字是由部件間架構松散、筆畫位置不準確引起的。其中包圍結構和左右結構偏誤最多。包圍結構:上右包、上三包、左下包、左三包常出現包不住情況,如“習”的一點一提寫在左邊;“高”下“口”寫在下面,“遠”中“元”寫在右邊,“醫(yī)”中“矢”寫在右邊。左右結構:常出現部件寫得太大,部件間結構松散,如“?!薄罢尽薄敖獭薄敖恪?,有的學生甚至把“鐵”中的與失寫在第一行的末尾和第二行的開頭,
(二)筆順偏誤
通過觀察學生漢字書寫過程,發(fā)現筆順上存在先寫長筆順,后寫短筆順的現象,及受到孟加拉字母筆順影響產生的筆順偏誤。前者如“天”先寫“大”再寫撇;先寫橫,再寫兩邊;“我”先寫橫、豎鉤、橫折捺鉤,再補齊兩撇一提一點的現象。這種漢字學習策略導致學生經常產生筆畫缺失偏誤。后者如“后”中“口”寫作從左向右的折,“腦”中為從到右一筆連貫寫成。
五、孟加拉學生漢字教學策略
李蕊(2014)認為漢字的入門階段應該循序漸進:先學獨體字,留意筆畫筆順,再學漢字結構,尤其是部件結構,最后主要進行形聲字教學。張麗潔(2017)認為漢字的獨體字易于合體字,筆畫少易于筆畫多,左右結構易于上下、包圍結構。本研究通過日常教學觀察及偏誤分析印證了以上觀點,并提出以下漢字教學策略:
(一)重臨摹
臨摹應從筆畫少、組配漢字功能強的獨體字開始,到左右、上下結構,最后到包圍結構。
(二)重田字格使用
教學初期一定要使用田字格,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對漢字部件間緊湊關系形成認識,在書寫過程中控制不同結構漢字部件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寫的漢字橫平豎直。
(三)在文字對比的基礎上開展教學
教師通過快速掌握學生母語字母手寫體,對比其筆形、筆順與漢字的書寫異同,盡可能預測偏誤,能夠幫助學生較為高效地習得漢字。
參考文獻:
[1]李蕊,外國人漢字習得與教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
[2]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緣山,孟加拉語實用語法[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4]張麗潔,泰國公立中學零起點初中生漢字教學研究—以普吉府塔朗中學漢字教學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5]泰國漢字教學模式調查研究—以泰國公立中小學漢字教學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