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仕
摘? ?要: 高中歷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師生應全身心投入有限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努力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目標,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課后廣泛閱讀和積累。師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人文課堂、高效課堂。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人文課堂? ?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yǎng)
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zhì)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1](1)。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在于掌握基本的史實,更重要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后者亦可稱為人文素養(yǎng)。現(xiàn)在我們大倡高效課堂,“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高效課堂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使學生學得有趣,能自我激發(fā)動機、有自主權”[2]的課堂。要打造基于人文底蘊的高效課堂,師生需一起努力,在“教”與“學”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中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重點講解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史實及制度文化;必修Ⅱ經(jīng)濟成長歷程,講述古代中國到現(xiàn)代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演變歷程及世界經(jīng)濟由孤立隔絕到形成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的過程。學習這兩部分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制意識、世界視野等人文素養(yǎng)。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與人文精神有關的內(nèi)容更多,例如百家爭鳴、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古希臘哲學、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具重要意義。學習歷史要求學生具有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歷史教學因課時少的限制因素,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效率。
一、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承載歷史教育的目標,是教科書編寫、教師講授歷史課程的主要依據(jù)。歷史教師在備課中要制定合適、詳細、具體的教學目標,必須深刻把握課程標準,反之會使目標脫離教學、脫離實際,甚至完全偏離。雖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經(jīng)面世,新一輪課改業(yè)已正式啟動,但這里有一個普及的過程,目前我省使用的還是老版課標?,F(xiàn)行歷史教材采用“模塊+專題”的編寫體例,必修三個模塊共二十五個學習專題,容量大、課時少、任務重。歷史學本身是一門人文學科、基礎學科,要求對古今中外歷史應當有全面了解,建立一個相對較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但是,這種專題的學習策略并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當下的中學歷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為學生的高考服務,畢竟學校需要升學率、家長希望孩子考出較高的分數(shù)、學生希望能上好的大學。雖然我們一直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是整個社會衡量一個人才能高低的指標基本還是分數(shù)。由于高中歷史課程容量大、學時少、任務重,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只能圍繞課標和高考而轉。相信每一個歷史教師都希望把教材上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學一遍,但這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只能圍繞課標和考點(很多時候就是只講、學考點)講解。
例如,人民版必修1第一課《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材講述了夏商政治形式和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nèi)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教師在備課和講授時只會講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筆者在備課過程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課標要求學生理解中國早期政治的特點——①神權與王權結合,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③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教師如果只講授宗法制、分封制,那么學生是不能理解“神權與王權的結合”這一特點的。因為這個特點是從商代政治事務的決策方式——占卜而得出的,“商王通過占卜理解天命,也通過這一手段主宰國政”[3](5)。不講商代政治,學生是不能理解這個特點的。商王朝的國家大事都由占卜決定,是所謂的神的意志;西周統(tǒng)治階級在重視“天”的前提下,強調(diào)重視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比商代有了重大進步。
宗法制對后世中國有深遠的影響,道德倫理觀念、尊老愛幼觀念、闔家團圓觀念等,便是宗法制中的人文精神。尊祖和敬宗成為維系宗法制的基本信條。筆者在備課和講授新課時,并不囿于教材,還講授了禮樂制度。禮樂制度不僅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而且是西周統(tǒng)治階級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載體。禮使尊卑有別,樂在于上下和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用《禮記·樂記》中的如下史料“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4](1334)說明禮樂制度的作用。在西周統(tǒng)治階級“敬天”“保民”“明德”等具有人文情懷的價值理念治理下,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成康之治。
“在深入領會課標的同時,研讀、分析教科書是教學目標設計必不可少的”[5](65)。對于教科書的分析,侯桂紅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及評價》一書中指出,要從整套教材的整體出發(f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方面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從教材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合理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最后做到超越教材,實現(xiàn)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只有建立在對課標、考綱、教材的全方位理解、把握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把握重難點,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教學目標,并希冀學生取得好的分數(shù)。
筆者在備課和講解人民版必修Ⅰ第二課《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時,重點講解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時實行的三大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為了方便教、學,我將第三課《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第一目“法令出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帝制度”)提前到第二課講解,并將第二課的子目順序重新整合,按照政治制度從中央到地方的層級,講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這樣,既方便了教、學,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第三課則主要講授歷朝歷代為了緩和這兩對矛盾采取的措施。
此外,歷史教師要不斷閱讀,增加知識儲備,豐富完善學科知識體系,才能做到備課、教學游刃有余?!半S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對歷史教學的專業(yè)性與學術性要求的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顯得更為關鍵”[6](135)。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提高史學素養(yǎng),最重要的途徑是重視和加強史學閱讀,努力做到密切關注史學的最新發(fā)展,廣泛汲取史學研究成果,及時了解學術界關于相關歷史問題、教學問題的新觀點、新論述、新材料。基于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史學研究成果、優(yōu)質(zhì)史學資源與歷史教學進行深度結合,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目前,筆者正在閱讀《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叢書》第二輯中已出版的7本,以在打造人文課堂、高效課堂方面有所幫助。教師若沒有廣泛的閱讀和積累,沒有扎實學識,如何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呢?歷史教師應積極搞好教學研究,從教材本身、課堂教學、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教研相長、教學相長。
二、學生課堂積極參與、課外廣泛閱讀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教師認真講解,學生應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有某種共通之處。古人十分看重“修養(yǎng)”?!抖Y記·大學》載:“……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1859)把個人修養(yǎng)看作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稘h書·李尋傳》曰:“士不素養(yǎng),不可以重國?!盵7](3190)素養(yǎng)的獲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修。現(xiàn)階段要增加課堂人文底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須緊扣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確定有五大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皩W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概括性、專業(yè)化表述”[1](2),是對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煉,“是學生在學完本課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2)。歷史課堂要增加人文底蘊,教師應在踐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認真?zhèn)湔n和教學,學生應積極投入并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加強修煉。筆者在執(zhí)教第一專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引用了很多文言史料,在教學時讓學生翻譯成白話文,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史料反映的史實。通過講歷史小故事的形式,將史實融入趣味性的活動中,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歷史在提高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校園里的人文學科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就歷史學科而言,在中學階段應該是每個學生都要學習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生在課堂上應當認真學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多動腦、勤思考。人文學科是重理解的課程,當然也是注重積累的課程。學生要廣泛閱讀,當然不限于史學名著,文學和史學應當是比較重要的兩部分。學生唯有廣泛閱讀和積累,才能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對增加人文底蘊多有裨益,對教師打造高效課堂多有幫助。
為什么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那么強調(diào)和學習歷史呢?道理很簡單:歷史是民族和國家的記憶,不忘歷史就是為了現(xiàn)在和將來,使人們從歷史的記憶和反思中健康起來、聰明起來、振奮起來。恩格斯曾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濒斞赶壬f:“歷史都寫著中國人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一個有教養(yǎng)、有自信的民族是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民族,一個忽視歷史的國家和民族,不僅是數(shù)典忘祖,更重要的是冷漠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使歷史受到時代和社會的冷漠。要增加學生、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人文底蘊,重視和加強歷史學科學習。
在經(jīng)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qū),我校生源質(zhì)量并不是很好,剛上高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為了考試,學生要學習的科目非常多,各科任務都比較重,尤其是語數(shù)外占據(jù)了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物理、化學等科目總體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分配較多的時間。如此,學生用于學習歷史的時間就更少了。要打造歷史學科人文課堂、高效課堂,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歷史教師努力做好教學設計,熟練使用各種教學手段,把學生帶進本來十分有趣的歷史學習活動中。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活動,缺少任何一方,人文課堂、高效課堂都無從談起。半個好老師加上半個好學生就會創(chuàng)造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因此,如何構建基于人文底蘊的高效歷史課堂,對歷史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何善亮.有效教學批判[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3]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卷三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侯桂紅.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及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何成剛.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七五[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