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儀倩,吳孝仙,汪云
暴發(fā)性1型糖尿?。╢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FT1DM)是2000年日本學者Imagawa等發(fā)現的一組以淋巴細胞浸潤胰腺外分泌組織、血漿胰酶升高、胰島細胞自身抗體陰性或低度陽性及病情發(fā)展迅速為特征的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新亞型。妊娠相關性FT1DM(pregnancyassociated FT1DM,PF)是指妊娠期間或者產后2周內發(fā)生的FT1DM,往往合并嚴重的酮癥酸中毒,甚至危及母嬰生命安全。本研究結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yī)院(我院)收治的1例PF和35例國內PF個案報道,就其臨床特點和母兒預后進行分析。
1.1 病例報告 患者 女,35歲,因停經29周,口干2 d,惡心嘔吐1 d,于2019年3月17日就診。孕1產0,末次月經:2018年8月25日。2018年9月11日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并成功妊娠,孕16+3周于我院建卡產檢正常,孕24+3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正常,2019年3月13日孕28+3周產檢正常。2019年3月17日上午胸悶氣急,不能平臥,胎動明顯減少,遂于我院急診就醫(yī)。進一步詢問病史,近2 d自覺口干,尿頻,尿多。急診超聲提示:胎死宮內。入院體檢結果如下。體溫 35.6 ℃,血壓 148/76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 85次/min,呼吸 26次/min,血氧飽和度(SpO2)98%,神志清,呼氣有酮味,鞏膜無黃染,心肺聽診無異常,妊娠腹,軟,無壓痛,四肢末梢紫紺,無水腫,宮高28 cm,腹圍98 cm,未聞及胎心。末梢血糖過高無法顯示數值;尿常規(guī):酮體(3+),蛋白(+),尿比重>1.030;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WBC)33.64×109/L,血紅蛋白(Hb)137 g/L,紅細胞壓積(HCT)0.417 L/L,血小板計數(PLT)458×109/L,超敏 C 反應蛋白(hCRP)46 mg/L;血生化:膽紅素(-),谷丙轉氨酶(ALT)37 U/L,谷草轉氨酶(AST)29U/L,乳酸脫氫酶(LDH)1 143 U/L,尿素氮(BUN)8.46 mmol/L,肌酐 (Cr)116 μmol/L,K+6.78 mmol/L,Na+126.2 mmol/L,Cl-91.4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5.0 mmol/L,心肌型CK同工酶32 U/L,即刻血糖>34.69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6.0%;凝血功能: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13.8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4.6 s,凝血酶時間(TT)15.7 s,纖維蛋白原(FIB)4.92 g/L,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16.5 mg/L,D-二聚體(D-D)5.21 mg/L;心肌酶譜:肌鈣蛋白Ⅰ(cTnⅠ)<0.012 ng/L,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651 pg/L;空腹C肽<0.010 ng/L,糖尿病自身抗體陰性;血氣分析:pH 6.923,動脈血氧分壓[Pa(O2)]58 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13.4 mmHg,堿剩余(BE)-30 mmol/L,乳酸(Lac)2.91 mmol/L,二氧化碳總量(TCO2)<5 mmol/L;床旁心臟超聲(-),肝膽胰脾超聲(-);全胸片:肺紋理增粗。診斷:PF,低氧血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高鉀、低鈉、低氯),IVF-ET術后,孕29周,死胎。經過吸氧、小劑量胰島素降糖、碳酸氫鈉糾酸、生理鹽水快速補液擴容,每小時監(jiān)測血糖,監(jiān)測血氣分析和電解質,病情逐漸穩(wěn)定,次日給予利凡諾爾羊膜腔內注射引產,入院第3天娩出一死嬰,產后轉入內分泌科繼續(xù)治療,空腹C肽<0.01 ng/mL,餐后2 h C肽0.120 ng/mL,給予胰島素諾和銳6 U-5 U-5 U三餐前泵入治療。產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住院7 d,產后轉入內分泌科住院18 d,病情穩(wěn)定后于2019年4月9日出院。
1.2 資料收集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Wangfang)和維普(VIP)等數據庫,檢索時間為1989年1月—2019年3月。中文檢索詞包括:妊娠、糖尿病、1型、病例報告。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26篇。經逐層篩選,最終納入25項研究[1-25],共計患者35例。再結合我院1例PF共計36例,針對PF的發(fā)病特點、實驗室檢查和母嬰結局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定性資料用率表示。
2.1 一般情況 患者起病年齡為19~37歲,平均(27.62±4.70)歲,其中7項研究共14例患者提到體質量指數(BMI),BMI平均(25.78±4.10)kg/m2。孕期發(fā)病33例,最小為孕6周,最大為孕42周,平均孕周為(28.27±8.06)周;孕早期 2例,孕中期 10例,孕晚期21例。產后發(fā)病3例,分別為產后1 d、產后4 d、人工流產術后10 d發(fā)病。所有患者中有2例行IVF-ET。
2.2 臨床癥狀 36例患者中有前驅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者6例(16.7%),有上消化道癥狀者25例(69.4%),表現為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在入院前有糖尿病典型癥狀的口干、多飲、多尿癥狀者13例(36.1%),出現胸悶氣急癥狀者4例(11.1%),胎動減少或消失者4例(11.1%)。出現癥狀到就診最短時間為1 d,最長時間為10 d,中位就診時間1 d。12例患者孕中期75 g OGTT正常,其余未做或未予說明。
2.3 實驗室檢查 患者入院時即刻血糖均>16 mmol/L,其中4例因太高而無法測出,其余32例平均血糖水平為(33.19±9.11)mmol/L。尿酮體 1+~4+,血肌酐平均水平為(141.43±98.54)μmol/L。HbA1c最低為 5.2%,最高為 8.3%,平均(6.39±0.74)%。血 K+平均水平為(5.76±1.37)mmol/L,血Na+平均水平為(128.83±4.64)mmol/L。血氣分析中pH平均水平為7.06±0.14,Pa(O2)平均水平為(114.93±33.64)mmHg,Pa(CO2)平均水平為(11.89±4.97)mmHg,BE 平均水平為-(23.86±7.71)mmol/L。C 肽除 1 例為 0.65 mmol/L外,其余均<0.1mmol/L,中位C肽水平為0.033mmol/L;餐后2hC肽均<0.17mmol/L,中位水平為0.034mmol/L。22例患者檢測谷氨酸脫羧酶自身抗體(GAD-AB)僅1例陽性,其余均為陰性;19例檢測胰島細胞抗體(ICA)僅1例陽性,其余均為陰性;16例檢測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僅2例為弱陽性,其余均為陰性。血清淀粉酶最高為1622U/L,最低為57U/L,中位水平為154 U/L;三酰甘油(TG)中位水平為 7.45 mmol/L,總膽固醇(TC)中位水平為8.34 mmol/L。
2.4 母嬰結局及隨訪 36例患者中,產后發(fā)病的3例中有2例胎兒存活,孕期發(fā)病的33例中僅3例胎兒存活,其中在孕早期發(fā)病的2例均流產;孕中期10例中,有1例行IVF-ET雙胎妊娠,孕15周發(fā)病,經過積極治療出院,直至33周剖宮產分娩,2個胎兒均存活,其余均流產,死胎發(fā)生率為90%;孕晚期21例中,僅2例胎兒存活,圍生兒病死率為90.48%。均未發(fā)生孕產婦死亡。有26例隨訪至產后仍需使用胰島素治療,最高劑量共56 U,最低劑量23 U,其中6例產后隨訪C肽低于正常水平范圍。
3.1 發(fā)病原因及流行病學 FT1DM是屬于特發(fā)性1型糖尿?。?B型)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患者存在FT1DM的遺傳易感性相關基因,由病毒感染誘發(fā)抗病毒免疫過程,導致胰腺幾乎所有β細胞破壞[26-28]。研究發(fā)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Ⅱ相關基因與FT1DM發(fā)病相關[29-30]。
妊娠婦女是FT1DM的高危人群,常于妊娠中晚期及分娩后2周內發(fā)病。日本一項研究報道幾乎所有在妊娠期間發(fā)生的1型糖尿病均為FT1DM,PF占13~49歲女性FT1DM患者的21%[31]。相較于日本報道的PF患者,目前我國報道的PF患者平均年齡、空腹和餐后血清C肽水平更低,平均HbA1c水平略高于日本PF患者,而β細胞破壞程度及胎兒預后更差[32]。
3.2 診斷標準 FT1DM診斷標準[33]:①高血糖癥狀(如多飲、多食、多尿等)發(fā)生后很快(一般7 d內)出現糖尿病酮癥或酮癥酸中毒;②初診時血糖≥16.0 mmol/L,HbA1c<8.5%;③尿 C肽<10 μg/d或空腹血漿C肽<0.3 ng/mL(0.10 mmol/L),且發(fā)病時靜脈胰高血糖素負荷后(或餐后2 h)C肽水平<0.5 ng/mL(0.17 mmol/L);④胰島相關自身抗體陰性;⑤血清淀粉酶、胰脂肪酶及彈性蛋白酶1不同程度增高,而胰腺超聲無異常。滿足上述5項中前3項即可診斷。
3.3 臨床特點 PF與非妊娠FT1DM的臨床特點相似,但臨床表現為更嚴重的酸中毒和更高水平的血清淀粉酶。PF發(fā)病急驟,起病時常已合并嚴重的酮癥酸中毒,婦產科醫(yī)生缺乏對PF的認識,極易造成漏診、誤診,甚至危及妊娠期婦女及胎兒安全。通過我院病例,結合國內個案報道,總結PF的臨床特點包括:①發(fā)病前可表現為發(fā)熱、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惡心嘔吐、上腹痛等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以胸悶氣急或者胎動減少為首發(fā)癥狀。②異常增高的血糖與較低的HbA1c不一致;③迅速出現的酮癥酸中毒,且酸中毒程度更為嚴重,可伴有高鉀、低鈉電解質紊亂和嚴重脫水;④常常伴有圍生兒不良結局;⑤C肽分泌極度降低提示胰島功能已明顯受損,血清淀粉酶、TG、TC多輕度升高,證明PF患者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有研究表明在FT1DM中胰島α和β細胞數量均大幅減少[34];⑥由于血液濃縮和腎前性的腎臟缺血,血肌酐水平輕度升高;⑦胰島素相關自身抗體大多為陰性,提示可能與自身免疫相關性較低。但在特殊情況下,FT1DM患者也可檢測到對胰島β細胞的各種抗體,如GAD-AB、ICA和IAA,但通常是低滴度和短暫的[34]。
3.4 鑒別診斷 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①FT1DM患者病理特征之一是淋巴細胞浸潤胰腺外分泌組織,導致胰腺外分泌功能水平升高,是該類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的原因,但未觀察到患者胰腺外分泌組織有大規(guī)模多形核細胞浸潤及水腫或出血,故不能診斷為急性胰腺炎[34]。目前尚未發(fā)現FT1DM胰酶升高與合并急性胰腺炎有關,急性胰腺炎尤其重癥胰腺炎往往在超聲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影像學中出現胰腺局部病灶如胰腺周圍滲出或胰腺邊界不清等征象,而FT1DM患者的胰腺超聲缺乏類似表現。因此,在鑒別診斷中需進行腹部CT和超聲檢查來排除急性胰腺炎。②本研究有4例患者在入院時出現胸悶氣急癥狀,另一項研究32例患者中有11例出現胸部不適和呼吸急促[35]。我院病例患者的SpO2為98%~100%,但患者四肢末梢紫紺,Pa(O2)58mmHg,血Lac濃度增高,提示有明顯的組織缺氧。所以這一部分患者出現胸悶氣急的原因可能是嚴重的酸中毒、脫水導致有效循環(huán)血量不足,從而導致組織缺氧。此種胸悶氣急癥狀需與妊娠期急性心衰鑒別診斷,急性心衰患者常伴隨大汗淋漓,體格檢查可以發(fā)現兩肺底濕啰音和心前區(qū)奔馬律,患者大多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病史;而FT1DM患者由于嚴重的脫水狀態(tài),皮膚常呈干燥甚至缺水狀態(tài)。另外,作為產科醫(yī)生,應當重視血氣分析在產科領域的臨床應用,及時了解機體酸堿平衡狀況,提高疾病救治成功率。
3.5 治療 婦產科醫(yī)生應當提高對PF的認識,對于就診婦產科的患者,常規(guī)進行末梢血糖的監(jiān)測。如果妊娠患者突然出現口干、多飲多尿等癥狀,應提高警惕,尤其是消瘦及體質量較低的患者。一旦懷疑PF,及時進行靜脈血糖、酮體、HbA1c、C肽以及血氣分析等檢查,同時以小劑量胰島素降糖治療,快速大量補液,積極糾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環(huán),及時請內分泌科醫(yī)生和ICU醫(yī)生會診。在有新生兒救治能力的醫(yī)院,對于孕28周以上的患者,應在積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同時進行剖宮產終止妊娠,胎兒生命或許可以得到挽救[34]。對于已發(fā)生死胎的孕婦,應積極引產。
3.6 發(fā)病預測 Liu等[36]研究發(fā)現,血糖(PG)/HbA1c比值有可能作為識別高風險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簡單工具,并且PG/HbA1c比值為3.3作為識別PF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鑒別的臨界點。在診斷時,PG/HbA1c比值≥3.3的PF患者需要更加強化的糖尿病管理。此研究為FT1DM的診斷標準提供了新的依據,但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大規(guī)模臨床數據驗證。
綜上所述,PF起病急驟,發(fā)病時癥狀多樣,且并不一定有典型的高血糖癥狀,易被誤診;其病情進展極快,多在數天內發(fā)生嚴重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并引起流產或胎兒死亡。本研究通過回顧近十年關于PF的病例報道,結合我院1例病例,對PF的臨床特點進行總結,以期望幫助婦產科醫(yī)生提高對PF的認識,有利于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避免發(fā)生嚴重的糖尿病痛癥酸中毒及胎兒死亡,改善母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