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世同堂》 對準抗戰(zhàn)時期的北平,方言的多樣運用體現(xiàn)北平生命本體的真實、地域風俗的點狀描繪體現(xiàn)風土人情、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凸顯歷史變遷、小人物的家國抉擇詮釋堅韌不屈。小說中描寫的北京方言、風俗習慣、飲食與禮儀等真實地還原歷史中的北平,突出了北平的地道、不屈與偉大。
關(guān)鍵詞:老舍 《四世同堂》 地域文化 地道的北平
《四世同堂》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其構(gòu)建和呈現(xiàn)出來的北平生活給予中外讀者無限遐想?!袄媳本┦抢仙岬奈膶W之根,創(chuàng)作之魂,是孕育老舍文學生命的胎宮?!业淖畛醯闹R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予的”a,因此,老舍對北平文化有著深厚的自信和自覺,在《四世同堂》的創(chuàng)作中大量滲透北平地域文化,真實地再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期北平的歷史樣貌和人們的悲歡離合。書中別具匠心的方言、習俗、飲食文化等方面的描寫,真實地展現(xiàn)出戰(zhàn)火紛飛年代中北平的歷史變遷與發(fā)展脈絡(luò),同時塑造出北平人堅韌不屈的偉大人格。
一、方言的多樣運用體現(xiàn)北平生命本體的真實
方言貫穿個體的生命始終,橫亙于所謂“家鄉(xiāng)”的沃土之上。北平方言是北平的地域符號和文化標志,詮釋著北平人民的淺層生活樂趣與深層精神內(nèi)核,最終指向其生命本體。身為一個老北京人,“老舍代表北方和個人主義,個性直截了當,富幽默感”b,使用的北京話也是真正的、鮮活的,帶有一種現(xiàn)實主義紀實性。因此,《四世同堂》中的語言較其他同類型作品更加鮮活,地方特色更加濃厚。
(一)特色俚語體現(xiàn)地域風味 在《四世同堂》中,俚語隨處可見,不僅加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沖擊著人的感受器官,使文本敘述更加流暢,而且能夠快速、直接地把讀者拉入北平日常生活,地道地表現(xiàn)北平人的精神風貌。如“滿臉上跑眉毛”中的“跑眉毛”是老北平人專用語,一般用于形容眉飛色舞的神態(tài)表情,此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高第姐妹的活潑可愛;“(大赤包)可是心中究竟不大夠味兒”c中的“夠味兒”京味兒濃厚,直接點出大赤包愛計較、好占便宜的心理;“一個心眼”是老舍獨創(chuàng)的“慣用”俚語,一般解釋為專心或不知道變通,在《四世同堂》 《駱駝祥子》中都出現(xiàn)過;“出前門”是北京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幾乎是吃喝玩樂的代稱;“噶噔價錢”中的“噶噔”添加了口語色彩,使語言更加樸實日常。
(二)個性比喻抓住讀者眼球 老舍的比喻是有生命的,逼真又貼切,在文本中既不刻意也不突兀,很少出現(xiàn)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普遍的“掉書袋”現(xiàn)象;老舍的比喻又是獨特的,普通人很難想到,但讀到時又會產(chǎn)生“理所應(yīng)當”的信服感。如“冠先生的最無聊的話,也不知怎么正好碰到他的心眼上,像小二的胖手指碰到癢癢肉上那么又癢癢又好受”d,“話對心眼兒”的刺激就仿佛“手指對癢癢肉”,僅僅一個比喻卻將語言的活潑感、心理的難耐感、人物的虛偽感全部表現(xiàn)出來了。再比如“星漸漸的稀少,天上空闊起來。和微風勻到一起的光,像冰涼的刀刃兒似的,把寬靜的大街切成兩半”e,環(huán)境描寫冷峻中透著大氣,時代氣息和地域氣息全部容納進去了。
(三)兒化音與稱謂詞豐滿人物形象 兒化詞、稱謂詞、語氣詞等具有北平特色的詞匯在《四世同堂》中被老舍廣泛運用,它們雖不起眼,卻實實在在是人物塑造中的點睛之筆,不僅有助于塑造北平人物、展示人物性格,并且使讀者集“聲”“人”“境”三者于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兒化音,如“直吹風兒”“打幾圈兒吧”;北平典型口語詞,如“你甭忙”;特色稱呼語,如“兔兒爺”“祁大爺”“您”等。就簡簡單單一個“您”字,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北京人特有的語言特色,還有他們謙遜的態(tài)度。總而言之,老舍的“遵守真實”使《四世同堂》真正做到了地域真實感與歷史感的統(tǒng)一。
(四)不平常的句子組成獨具北平特色 “ 主謂賓”結(jié)構(gòu)是中國人的慣用語言結(jié)構(gòu),書面語與口語的涇渭分明也成為規(guī)則,大到政府文書,小到街坊鄰居間的閑言碎語,結(jié)構(gòu)組成都是如此。但在老舍的筆下,北平方言的句子結(jié)構(gòu)是多變的:一方面,口語與書面語相結(jié)合;另一方面,“主謂賓”打亂重組。如“奔了牌桌去”這個句子結(jié)構(gòu)讓人覺得眼前一亮,進而使讀者在提高閱讀興趣的同時能夠了解北平語言文化。濃濃的京味兒、別具一格的詞匯和獨具特色的句子結(jié)構(gòu)不僅彰顯出地方語言文化的魅力,也營造出濃郁的北平氛圍。未經(jīng)過刻意雕琢的書面語言,再加上京味兒十足的語音語調(diào),給人以生動、鮮活、形象的感官沖擊。在老舍的筆下,方言絕不僅僅用于人物塑造,更多的是在小說真實美學領(lǐng)域下進行紀實,讓書中的每一個形象和讀者都真正成為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二、地域風俗的點狀描繪體現(xiàn)北平風土人情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的地域風俗描寫并不是大段陳列、細致刻畫的,而是在恰當?shù)臅r間地點擺出適合的東西,呈點狀描繪,追求還原一種“生活原生態(tài)”。因此,風俗描寫在書中不再是獨立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修辭手法,而是成為表現(xiàn)客觀世界思想、將現(xiàn)實最大限度地還原給觀眾的一部分。北平人不管處于什么樣的境地都不改“講究”本色。他們骨子里有自己的底氣和傲氣,有約定俗成的行事秩序、處事規(guī)范:他們跟旗籍人學了許多規(guī)矩禮數(shù):“兒媳婦見了公公垂手侍立”f;對院子的看待有等級;招待客人時,烤鴨、竹葉青、打牌、唱鼓書與二簧樣樣不能少。北平人面對日軍侵犯從隱忍適應(yīng)到奮起抵抗的選擇可以隱隱從這“講究”的地域風俗中窺見一二。北平的職業(yè)是紛繁復(fù)雜且鮮明的?!氨逼接胁簧俨弊由嫌腥獍娜?,他們自成一行,專給人們搬家”g;程長順的志愿是登臺“唱黑頭”;剃頭匠孫七“打眼、掏耳、捶背和刮臉,都很出色”h。書中的人物被職業(yè)身份限定,具有“典型”意義,深刻蘊含著北平職業(yè)文化意味。從心理角度看,在北平淪陷前,北平人的生活是安逸的、有奔頭的、充滿希望的。正是如此,北平人最終才選擇了去反抗,堂堂正正地活著并奪回自己的家園。
北平的禮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北平特色相融合的產(chǎn)物。走投無路時,冠曉荷與他人共請“西王母”;祁老人面對北平陷落,生出感慨:“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shù)谋逼?。隨著兔兒爺?shù)南?,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i?!拔魍跄浮薄巴脙籂敗币活惣婢呱袷バ耘c世俗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神話結(jié)合而成的應(yīng)時應(yīng)節(jié)的“禮俗物”。在一定程度上,“請西王母”“玩兔兒爺”這類禮俗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命運指引,牢牢地攥著北平人向上求生的希望。同時,傳統(tǒng)倫理在北平人的生活中占據(jù)很大部分,留下的烙印是長久的、永恒的,不受外界變化而改變的。就像瑞宣所說:“骨肉之情是最無情的枷鎖,把大家緊緊地串在同一的命運上?!?/p>
北平人缺乏宗教意識,信仰混沌。宗教在《四世同堂》中多次出現(xiàn),扮演著“破壞”與“新生”的雙重角色。傳統(tǒng)觀念代表李四爺身上有著千千萬萬北平人的影子,沒有明確的信仰,甚至有些迷信愚昧:“他既不信佛,不信玉皇大帝,不信孔圣人,他也又信佛,信玉皇與孔圣人?!眏而新派人物瑞宣一方面對宗教嗤之以鼻,暗笑自己想要禱告的行為;另一方面卻認為宗教具有強大的魔力,因為日本兵借著它變成野獸,掌握蠻力,升入天堂。李四爺與瑞宣之間、瑞宣自我之間的矛盾很明確地顯示出此時北平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受到外國思想的強烈沖擊,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開始崩塌。結(jié)合生活軌跡,“寶廣林、許地山和易文思三個人的基督教信仰,對老舍最后確定宗教信仰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k,“從深層次上來考察,恐怕是由于基督教的‘天國藍圖正與老舍當時所追求的救世理想相契合”l。因此,受宗教文化影響頗深的老舍對拯救型人物錢默吟的評價角度是“從基督教的視覺來進行的”m,借瑞宣之口說出“錢先生簡直的像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實際上,當時北平的基督教已經(jīng)深入社會底層,亡國的命運促使缺乏對抗現(xiàn)實和自我超越勇氣的北平人涌向宗教(以基督教為主),尋找新的精神寄托和現(xiàn)實出路,以此實現(xiàn)自己救世的夢想。但是,老舍對基督教的認識絕不僅僅停留在“贊揚”層面,他有著開放的基督教觀和辯證的認識觀?!端氖劳谩分卸〖s翰、竇神父兩個角色的表現(xiàn)與覺醒后的錢默吟構(gòu)成了對比,虛實之間“假基督”與“真民族”的交鋒令人唏噓、令人扼腕。
三、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凸顯北平歷史變遷
老北京的飲食文化是源遠流長、內(nèi)蘊深厚的。老舍扎根于北平的胡同,長在皇城根下,對“吃”有著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他在《四世同堂》中僅通過“飲食”這一個線索,就推動了劇情的發(fā)展,并且使其有了畫龍點睛的表達功效。
北平人信奉的“民以食為天”,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味覺上的快感。但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思想,使戰(zhàn)亂中的北平被割裂。有人寧死不屈,甘愿來世再做一條好漢也不想接過日本人的飯碗;有人無恥賣國,在日本人沒有完全占領(lǐng)北平的時候就根據(jù)風聲到處跑關(guān)系,希望能在日本人的手上謀得一官半職。緊接著,冠曉荷、藍正陽、瑞豐等人在小羊圈胡同里其他家面臨即將餓死的困境時,他們還可以從容地過著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所謂的飲食,已經(jīng)不再是味覺上的體驗、生活的必需,而變成了一種地位的體現(xiàn)。在“多重快感”的驅(qū)使下,不少人邁向了叛國。因此,“飲食”在《四世同堂》中不只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北平文化的變相寄托、美好象征,是一種凝聚人心的精神,它在亡國前夕、亡國后和偷生路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人民的墮落、偷生和反抗起著不同的催化作用。
北平尚未淪陷時,北平人是樂于享受生活的,也能夠享受生活,他們嘴里的每一口食物都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有人的地方就有飯桌,就有情感的交融。只要是節(jié)日里,北平人總要吃點兒具有符號意義的特色食物,像過端陽節(jié)理應(yīng)有櫻桃、桑葚和粽子,有錢的人嘗湯山嫰藕;沒錢的人吃“冰碗”;連“冰碗”也吃不起的人,還可以買些別的嘗嘗“鮮”。地道的北平粽子與其他的粽子是不同的,它們有自己的特色,要么帶著官樣兒,要么被冰鎮(zhèn)過,要么個頭兒大,總能滿足不同的需要與場合,任何人都不會被它們拉下。北平的飲食文化形式是豐富的、內(nèi)蘊是深厚的、過程是循環(huán)的、意義是深遠的,它給予北平人民味蕾的滿足和生活的釋放,毫無疑問是人們幸福感產(chǎn)生的頭等功臣。
然而到了戰(zhàn)爭年代,北平的店鋪關(guān)門,街上叫賣的人消失,別說是節(jié)日里的粽子,就算是日常的米面都成了難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平婦人,韻梅是精于面食的,她廚藝的高超之處在于能夠把各類食材做成吃食,因此備受祁家人的贊嘆與尊重。但這位巧婦在物資缺乏、戰(zhàn)火燃燒的時候面對“共和面”卻束手無策,她費勁腦汁,終于把“共和面”餅烙出來,用小蔥拌黃瓜作為小菜,一起端上桌。這“共和面”再難吃也得吃,不吃就得餓死,大人明白這個道理,但妞子年幼嬌貴,她吃不下去,最后只能活活餓死。這“共和面”餓死的絕不只有妞子一個人,全北平有無數(shù)人因為不愿意吃“共和面”而餓死,也有無數(shù)人因為連“共和面”都吃不上而餓死。
北平的食物從多樣到單一,從回味無窮到難以下咽;北平也從富饒到貧窮,從昂首挺胸到垂垂老矣。在《四世同堂》里,“飲食文化”像一個參與者,在北平的發(fā)展過程中成長、老去;又像一個引導(dǎo)者,在北平的淪陷中,帶領(lǐng)每個人走向既定的命運;更像一個冷漠的施舍者,給予北平人快樂的記憶、無望的生活,又給予他們覺醒的勇氣。
四、文化影響下的小人物詮釋北平的堅韌不屈
夏志清說:“老舍一直忠實地相信一個比較單純的愛國信條:所有中國人都應(yīng)該盡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來鏟除中國的音訊腐敗。”n這種觀念在《四世同堂》中有所體現(xiàn),但事實上,這種愛國信條是幼稚且淺薄的。北平人缺乏國家意識,安于當下,這是骨子里養(yǎng)成的習慣,他們更本質(zhì)的精神特質(zhì)是混沌。歷史的洪流只沖擊了一小部分人,并未讓全體北平人的思想升華,利己主義仍大行其道:冠曉荷一心想著巴結(jié)日本人,撈個一官半職;瑞豐于國難當頭之際,急于分家怕受牽連;小文無意識地忽視外在環(huán)境,一心想著給若霞譜新曲、唱新歌。但是,大多數(shù)北平人對事物的認識卻能夠從抽象到現(xiàn)實,精神的覺醒雖緩慢但堅定,在漫長的“被奴役”過程中,每個人心中國家的概念逐漸清晰。祁老人一家、錢默吟一家、李四爺夫妻倆,乃至大街上的每一個販夫走卒的形象都是愛國的,但北平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太過深遠,一代代人傳下來的保命的生存之道“忍”讓他們走了許多彎路。書中人物分為三派:一派是老北平人,骨子里是剛強的,內(nèi)心是赤紅色的;一派是新北平人,愛中國,愛北平,腦子有過北平文化的洗禮,但在接觸到新思想后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桎梏,以身報國;一派是偽北平人,他們的骨頭里沒有鐵一般的筋,是空的,沒有任何文化夯基,整體上是軟趴趴的。
在老北平人的觀念中,生為北平人,就應(yīng)當為它自豪、為它擔憂、為它奉獻,甚至傾盡全力為它謀出路。像極具文人風骨的錢默吟,他對北平的愛是深沉的、是無私的,“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o 。瑞宣、瑞全同為時代新人,卻有不同的愛國表達。瑞宣對北平、國家的愛堵在心頭、卡在喉頭,盡管“他很希望街上有了驚心的改變,好使他咬一咬牙,管什么父母子女,且去身赴國難”p,但原生家庭的封建家長氣息禁錮了他,讓他只能不斷地壓抑。而瑞全和錢家老二是響當當?shù)摹靶卤逼饺恕?,他們對祖國對北平的愛是熱烈的、激蕩的,因此能夠沖破障礙,為國獻身。
北平淪陷,車夫小崔面對野蠻潑辣的曉荷太太仍能遵守“北平的禮教”;高第和招弟囿于家庭,卻也知道亡國的可恥;尤桐芳是關(guān)外人,但也仇恨跪著、舔著日本人的大赤包;天佑太太病臥幾十年,還能有“打死小日本”的豪情;學校校長面對國難當頭,懇求老師們?nèi)倘杌钕氯ァT诳箲?zhàn)時期的北平,“位卑未敢忘憂國”或許是所有“真北平人”的行動準則,也是他們心底埋藏著的最深的對北平最深沉的愛的表達。文化影響下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歷史抉擇。
總而言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傳承和血脈,而《四世同堂》沉淀著豐富深厚的北平地域文化,彰顯了老舍在北平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覺。北平是地道的,北平文化是地道的,北平人也是地道的。不論何時,不論面臨怎樣的困境,在地道的北平中生活著的人們,只要堅守著傳承之心、民族振興之鑰,總能沖破禁錮,搏出遠大前程。
a 傅光明:《中國抗戰(zhàn)文學的扛鼎之作》,《文藝報》2018年8月29日,第5版。
bn〔美〕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劉紹銘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6頁。
cdefghijop老舍:《四世同堂(上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頁,第158頁,第218頁,第4頁,第15頁,第31頁,第133頁,第217—218頁,第24頁,第67頁。
klm張桂興:《老舍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頁,第56頁,第63頁。
參考文獻:
[1] 傅光明.中國抗戰(zhàn)文學的扛鼎之作[N].文藝報,2018-08-29.
[2] 傅光明,楊麗霞.論抗戰(zhàn)時期老舍的啟蒙思想[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64 (2).
[3]張桂興.老舍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劉紹銘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 者: 胡小凡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漢語言文學(師范) 專業(yè)本科生。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