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B
摘 要:菲利普·羅斯是20世紀美國文學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猶太裔作家,《鬼作家》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描寫的多為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的掙扎困惑,極具張力。在《鬼作家》中,羅斯通過設置相似又存在對立性質的人物形象,描寫人物面臨的倫理價值的沖突困境,對他們的崇高身份進行消解,使得文本更富張力,表現出更深的內涵和魅力,也突顯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
關鍵詞: 《鬼作家》 張力 人物形象 倫理道德 身份消解
一、引言
文學理論中的“張力”這一概念,源于美國新批評理論家艾倫·退特。退特在《論詩的張力》一文中指出:“我提出張力(tension)這個名詞,我不是把它當作一般比喻來使用這個名詞的,而是作為一個特定的名詞,是把邏輯術語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去掉前綴而形成的。我所說的詩的意義就是指它的張力,即我們在詩中所能發(fā)現的全部外展和內包的有機整體?!睆埩Σ粩嗟乇灰?,在文學批評的諸多領域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作為一種藝術思維和批評手段,張力得益于辯證法的思想,在既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地方,就有張力的存在。對于小說來說,兩種對立力量的相互滲透相互抗爭,給予了文本更豐富的審美內涵和闡釋可能。菲利普·羅斯的《鬼作家》中充滿了藝術張力,各要素之間相輔相成,煥發(fā)出無限的藝術魅力,作者的意圖也得到了更為鮮明的突顯。
二、相似又對立的人物塑造
格雷馬斯提出把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二元對立原則應用于對敘述文本的研究和分析。他認為,在任何意義的結構中,都有著一種基本的對立關系,語義層面上的對立應該具有相同的性質。以此原則來把握《鬼作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安排了兩對人物:一對是“精神父子”納森和洛諾夫,一對是洛諾夫的妻子霍普和情人愛美。兩對人物之間相似又相反的特質塑造深化了主題,在形式層面上帶來更強烈的藝術魅力。
(一)“精神父子”的相似與對立
納森和洛諾夫身為猶太作家,兩人都因為猶太人的特殊身份而受到更多關注,但同樣也受到許多誤解,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洛諾夫是流亡美國的一代猶太人,納森是二代猶太人,兩個人都或多或少被困在民族的過往中。并且,猶太族群對于整個美國社會來說都是外來者。因為思想和文化的不同,導致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處于一種文化尷尬的局面。納森和洛諾夫兩人作為典型人物,生活在規(guī)則之下,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更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區(qū)別對待和好奇窺探的眼光。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理念。納森根據現實生活完成自己的作品,藝術理想是呈現猶太人和猶太生活的復雜性,所以他毫不保留地描述了家族紛爭和家庭成員的貪婪。雖然身處矛盾之中,他仍在試圖融合矛盾的雙方。洛諾夫則采取了另一種方式,靠著自己的想象力來完成作品。這固然避免了現實生活中的糾紛,但也失去了真實,失去了文學作品應有的生命力和立足點:“要是你的生活只是讀書、寫作、看,你最后就會像我一樣。三十年的幻想?!?/p>
納森希望能夠繼承洛諾夫代表的文學傳統(tǒng),所以在遇到困惑時前去求助。他一開始被籠罩在權威帶來的焦慮之中,擺脫不了“影響的焦慮”。在最后,他明確地界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針對某一特定群體的情況下來進行藝術和生活的融合,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弒父”。從納森一開始意圖追求洛諾夫的腳步,到最后實現超越,相似與對立在這一對“精神父子”身上實現統(tǒng)一,更體現出作者堅定的創(chuàng)作理念。
(二)女性身份的相似與對立
《鬼作家》中還存在著另一對相似又對立的女性形象,一位是洛諾夫的妻子霍普,一位是洛諾夫的婚外情人愛美。霍普是大家閨秀,洛諾夫娶她有一部分是因為她的家世,她也盡到了一個妻子的職責,為此她疲憊不堪,“她的皺紋密布的臉和羞怯畏縮的樣子說明了她所經歷的各種磨難……在E·I·洛諾夫寫他三十年短篇小說的時候,她生活在他的身邊竟會變得這么憔悴”。在婚姻生活中她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與之相反的是愛美,她寫信向洛諾夫求助,受他的幫助來到美國生活。并且她進入這個家庭,對洛諾夫進行引誘,威脅著霍普的地位。從兩者在這個家庭的身份構成上來看,很明顯霍普和愛美天然處于對立。霍普希望維系她的家庭,愛美希望洛諾夫離開這個無愛的家和她一起生活。愛美作為一個第三者,已經背棄了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去追求一段不倫的感情。或許是受到愛美的刺激,一向表現得溫順沉默、符合傳統(tǒng)文化的妻子形象的霍普在長期的被忽略之后,終于爆發(fā)。一開始霍普只是摔碎杯碟來表達自己的抗議,到最后直接打破自己“失語”的境況,在愛美離開的那天早上選擇了離家出走,希望去開創(chuàng)自己新的生活。由此,兩位女性實現了從對立到相似的轉變。
兩個男性形象在一開始可以理解為是精神上的相似,納森視洛諾夫為“精神父親”;隨著納森對洛諾夫的了解逐漸深入,他拒絕了洛諾夫的創(chuàng)作模式,認為這并不可取,并試圖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信仰。兩者的關系從相似轉變?yōu)閷α?。兩位女性形象在一開始的身份就屬于道德上的天然對立,霍普是妻子,愛美是第三者,兩者在情感上相互排斥;但是由于受到愛美的刺激,霍普選擇了掙脫枷鎖,離家出走,向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這與愛美在精神上存在相似之處。兩對人物的差異性和對立性豐富了文本的內容,使得文本充滿張力元素,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作者自身內心對于傳統(tǒng)的反叛。
三、倫理的矛盾沖突
猶太民族是一個極其重視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蔼q太教屬于民族性鮮明的宗教,首先猶太民族以傳統(tǒng)為基礎建立起猶太自我概念,也是集合較少歷史因素而形成的宗教社會學整體。”在猶太文化中,他們會在各大節(jié)日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溫本民族的歷史,接受本民族的宗教教育,以此保持傳統(tǒng)文化。羅斯在《鬼作家》中塑造了兩個內心充滿沖突和掙扎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在遵從傳統(tǒng)守則與服從內心中徘徊的青年作家納森·祖克曼,一個是已然成名卻困于婚姻牢籠的作家E·I·洛諾夫。當生命欲望的追求和規(guī)范行為的準則相沖突時,兩人的內心世界都處于兩端不定的糾結和搖擺之中。
(一)忠實內心還是服從傳統(tǒng)——納森的矛盾
主人公納森·祖克曼一直徘徊在猶太作家和真實作家的身份之中。雙重身份的沖突使他困惑和迷茫。他從家族史中取材,創(chuàng)作了一篇以家庭糾紛為背景的小說,暴露了家族中人的貪婪和丑惡。納森認為自己的小說展現的是猶太人真實的生活,沒有刻意地去美化包裝。然而這激起了整個家族的恐慌和憤怒,他的父親認為“這是對我家庭的名譽和信任的最可恥的和最不光彩的侵犯”,害怕這樣一篇小說發(fā)表出去,不了解猶太民族的人讀到之后會產生更深的誤解。
由此,納森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和自己的父親與家庭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納森發(fā)現,他被要求作為一名有才能的藝術家,需要對整個民族的利益和形象負起責任。但他也同樣希望能堅持自己作為文學家的責任,“文學史的一半也是小說家惹怒同胞、家庭、朋友的歷史”,“如果一個作家沒有魄力面對這種不可解決的沖突而繼續(xù)寫下去,那么他就談不上是個作家了”。在來自民族的倫理道義的壓制下,納森困惑不解。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要求和藝術的自由真實創(chuàng)作是納森面臨的矛盾沖突,他在雙方的拉扯下來回搖擺,糾結不定。
(二)家庭責任與心靈欲望——洛諾夫的矛盾
外部社會通過制定一系列規(guī)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建立穩(wěn)定的秩序。但很多時候,倫理道德往往與人內心的欲望情感相沖突。極有名望的作家洛諾夫同樣面臨著猶太傳統(tǒng)文化的約束和社會倫理道德的折磨,也面臨著難以抉擇的困境。
洛諾夫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享受著妻子無微不至的照料。歲月的流逝使洛諾夫對妻子早已失去了激情和浪漫,維系二者關系的僅僅是習慣和法律效力。在洛諾夫眼中,他的生活就是讀書寫作,妻子被無情地排除出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同妻子散步時,他不時地看表,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我總是因為失去了那么多的大好光陰而感到可惜。我在星期天早上醒來時,一想到要白白浪費掉那么多的時間,幾乎要發(fā)瘋”。在霍普崩潰地摔碎碟子和杯子想證明自己的存在的時候,洛諾夫依然極其冷靜,看著破碎的碟子說霍普可以把它粘上。兩人的婚姻生活猶如一潭死水,沉悶冷漠。
然而,在年輕貌美的愛美面前,洛諾夫毫不掩飾對她的欣賞。他們有著默契的共鳴,也有著相似的身份:都是逃脫了大屠殺的猶太人。他非常欣賞愛美的才華,毫不吝嗇自己的夸獎,“她的散文文體很杰出,是我讀到過的最好的學生作品。……寫大學生活的小說,一句就抓住了氣氛?!撉購椀煤芎?。她能夠把肖邦的曲子彈得很動人”。洛諾夫在深夜接到愛美的電話,駕車幾個小時趕去安慰她。送別的時候洛諾夫在門階上站著,一直到看著她擦清了汽車的前后窗。面對愛美的表白和共同生活的邀請,洛諾夫也曾有過動搖。
但是猶太民族的傳統(tǒng)守則約束了洛諾夫的行為,社會的道德準則同樣是他行為和心靈的鎖鏈。他無法沖破家庭倫理的束縛,也無法擺脫道德的枷鎖,“你不能在三十五年以后把一個女人趕出去,只是因為你在喝早餐的鮮果汁的時候要看到一張新面孔”。在整個故事里,他一直處于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中,在無趣的家庭生活和浪漫的婚外情誘惑中來回搖擺,一會兒試圖去安撫憤怒的妻子,一會兒去陪伴情緒低落的情人。在故事的最后,他做出了選擇,選擇了社會規(guī)范和理智,目送愛美離開,去追他逃走的妻子。
不同身份帶來的不同的倫理價值觀念的碰撞引發(fā)了內心的分歧和矛盾,對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的背離導致了外部社會關系的非正?;?,從而造成了人們生存處境的困難和尷尬。納森和洛諾夫都處于這樣的困境之中,來回搖擺不定的糾結心理和遲遲無法做出的選擇被充分表現出來,兩相對立、幾乎不可調和的沖突讓讀者看到人物內心激烈的斗爭,文本由此張力十足。
四、崇高身份的消解
羅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他的小說中同樣反映出后現代的特點。“后現代主義理論家、藝術家不約而同地、深思熟慮地破壞著諸如價值、秩序、意義、同一性、線性關系等傳統(tǒng)人道主義賴以依存的基本原則, 它們不再被當成永恒的、無可挑剔的東西來接受了?!绷_斯通過對文字游戲的設計,進行了去經典化的過程。他對經典文本的情節(jié)進行了顛覆,對崇高的人物身份進行了嘲弄。光輝和完美的品格被進行了祛魅和消解,高高在上的身份被還原,前后的反差對照帶來了獨特的藝術張力。
(一)消解《安妮日記》的神圣
羅斯在《鬼作家》中,對著名的《安妮日記》進行了戲仿,把這部經典文本的情節(jié)加以改寫。小說的第三章中,愛美把一生的經歷告訴了洛諾夫,她的經歷竟與《安妮日記》的主人公安妮·弗蘭克十分一致。安妮幸運地逃脫了悲慘的集中營,改名為愛美。之后她偶然得知躲藏時所寫的《安妮日記》被出版,她年邁的父親也尚在人世。她看到根據日記改編的戲劇,看見了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她已經被樹立成大屠殺受害的典型人物,成為受難的猶太圣徒形象,“我成了從被害的猶太人身上剝奪掉的千百萬年生命的化身。要復活,現在已太晚了。我已成了一個圣徒”。她決定不泄露自己還活著的消息,不打算與父親相認,決心充當這部日記的“鬼作家”,“她如果已經死了,那么她的作品的意義就不只是為十歲到十五歲的孩子提供消遣;她如果已經死了,盡管她當初并沒有這個打算,也沒有這樣嘗試,她卻寫了一部具有使人猛醒的力量的杰作”。她給洛諾夫寫信得到他的幫助來到美國生活,但她并不滿足只做他的學生。她在深夜的傾訴也暴露了她希望洛諾夫拋棄家庭和她一起生活的私心。由此,人人同情的猶太圣女的正面形象已經被完全消解,純潔善良的安妮已經變成一個不顧親情、功利自私的愛美。她被摘下了頭頂的光環(huán),被還原成一個凡夫俗子。神圣被扭曲,美麗被祛魅,傳統(tǒng)文本被扭曲變形,正符合了后現代主義語境中的質疑和反思潮流。
(二)消解作家身份的崇高
作為一個已經寫出多部小說、享有極高名譽的前輩,在本民族內擁有極高的聲望,洛諾夫看起來是高高在上的人生贏家,被納森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但是當納森去拜訪他,真正參與進入他的生活時,才看到了洛諾夫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的煩惱和困惑。
納森一開始惴惴不安地向洛諾夫介紹自己過去的工作,害怕被批評不務正業(yè)。但洛諾夫十分贊揚,隱隱地含有對自己的厭棄:“我寫了三十年的幻想故事,我卻什么也沒有遇到?!甭逯Z夫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下進行寫作,對文字極為苛求。三十年間,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變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但也慢慢變成了一種文字游戲,“把句子顛來倒去,這就是我的生活?!@已成了例行公事,要是我不這么做,不到一天,我就感到悶得慌,有一種白白浪費的感覺”。在想象中他完成作品,也建立了自己的藝術信仰和追求。日復一日,他的創(chuàng)作力在與世隔絕的生活中逐漸枯竭退化,他在不斷地重復著過往,精疲力竭又無可奈何。藝術創(chuàng)作中洛諾夫遇到了瓶頸,家庭生活中他也同樣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揭開光鮮的外表,著名的大藝術家也陷入了苦悶和煩惱。他從神壇上走了下來,高高在上受人羨慕敬仰的作家身份被消解,留下來的只是一個彷徨在藝術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
羅斯通過精心的設計,大膽地打破了常規(guī)的正面人物形象設置和情節(jié)安排,展現出了完美的人物形象下不完美的一面。他抹去圣徒頭頂的光環(huán),把著名的作家拉下神壇,顯現出了人性的復雜與多樣。在這個改寫和祛魅的過程中,羅斯不僅明確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更在人物自身的形象設置上使其相互沖突,不同的面在小說中形成一種張力,建構了獨特的意義。
五、結語
羅斯身為一位猶太作家,面對猶太文化傳統(tǒng)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曾有過徘徊和掙扎。他通過《鬼作家》一文,精心設計了兩對人物,把他們還原為生活中的普通人,讓他們去面對倫理的困境和矛盾,在他們的困惑、迷茫和選擇中去尋找答案?!豆碜骷摇氛窃诓粩喑霈F的差異性和沖突之間產生了張力,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魅力,而羅斯也在彷徨和詢問中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趙毅衡.“新批評”文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17.
[2] 方漢泉.二元對立原則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7):37-41.
[3] 董樂山譯.美國當代中·短篇小說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 李文輝.美國猶太文學人物剖析:猶太文化與猶太身份認同[J].文學教育,2018(29):46-47.
[5] 鄒廣勝,高公榮.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四個基本特征[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1):14-19.
作 者: 劉華珺,武漢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