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遠征 高原
(鄭州大學 哲學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馬克思與胡塞爾是19世紀以來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雖然生活于不同的時代,也面臨著不盡相同的時代危機,但他們都深深感受到了人的“生活世界”受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并建立起各自的哲學理論體系以試圖指引人們重新找回丟失掉的生活世界?!氨M管西方現(xiàn)當代哲學派系龐雜,各派理論互不相同,但那些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大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把轉向現(xiàn)實生活當作其理論的出發(fā)點或歸宿。”[1]261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生活世界的丟失主要體現(xiàn)在壟斷資本主義下生活世界被資本、生產關系等種種經濟現(xiàn)象所遮蔽,以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不斷激化的階級矛盾對于生活世界空間的擠壓,尤其是對于無產階級生活世界空間的擠壓。而在胡塞爾生活的時代,生活世界的丟失主要在于近代以來的科學危機造成的人們失去了其價值信念和生活意義,虛無主義與相對主義盛行,科學知識也失去了其在生活世界中的基礎。面臨生活世界丟失的時代危機,馬克思和胡塞爾都痛感過往作為純粹形而上學的哲學的無能為力。形而上學自身已經脫離了生活世界,它并不能指引人們找回丟失掉的生活世界。不論對于馬克思還是胡塞爾而言,他們都試圖發(fā)展出一種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礎上的哲學理論,找到一條能夠讓人們通向生活世界的理論路徑。
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工人階級生活處境的理論關懷,馬克思展開了其關于“生活世界”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初見于馬克思博士論文階段,并在其自身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只有現(xiàn)實的、感性的個體生命才屬于“此岸世界”,才能夠成為一切真理的基礎,哲學也必須從個體生命的自我意識出發(fā)才能夠找到其理解并解釋世界的基礎。由于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影響,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階段關于生活世界相關問題的思考難免帶有唯心主義的性質,但其對于哲學與世界關系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卻已經展開了其構建過程。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清醒地認識到了黑格爾哲學乃至整個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本質,并對其理論基礎的實在性與現(xiàn)實性展開了理論批判。此時,馬克思已經不再認為理性可以成為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基礎,而是認為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感性的現(xiàn)實世界才是理性以及一切由理性出發(fā)構建的人類知識的基礎。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的哲學仍然存在著對于類本質的先驗預設,因而它必然會造成生活世界與理念世界的二分與對立,無法真正使哲學研究奠基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的基礎之上。當然,馬克思雖然否認人的類本質,卻并不否認人是類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2]57,每個個體的人都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展開生產實踐,也都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構建起一個屬人的生活世界。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引入,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開始具有了一定的生成性,生活世界成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生活世界。哲學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在于改變世界,真理問題也不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成了一個實踐問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139,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在實踐的推動下不斷生成變化著。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分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對以往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展開批判,建立起了真正科學的唯物史觀,而馬克思對于生活世界的哲學反思正是奠基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之中[3]。馬克思認為,當時的德國哲學家并沒有將德國的哲學與德國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他們進行的哲學批判已經脫離了哲學批判所必須依賴的現(xiàn)實基礎與物質環(huán)境。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主要代表的德國哲學家們仍然深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仍然將意識而非存在作為是第一性的?!袄夏旰诟駹柵烧J為,只要把一切都歸入黑格爾的邏輯范疇,他們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爾派則硬說一切都包含宗教觀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學上的東西。”[2]144存在構成了人們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在實踐活動中展開的歷史過程,而意識只是對這一過程的觀念表象。在生活世界中,現(xiàn)實的個人是社會歷史的首要前提,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生成性,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現(xiàn)實的個人對其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而這也是對物質生活自身的生產,生產自身在這里被生產了出來,一切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也被生產了出來。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中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其中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論斷以及共產主義的相關論述,是馬克思生活世界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產黨宣言》闡明了共產主義的概念、特征及其他相關理論,并對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展開了論述,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進行了論證。于是,《共產黨宣言》為生活世界樹立起了其最高發(fā)展目標,并重點揭示了其中的階級關系與階級斗爭問題,尤其展現(xiàn)出了對無產階級自身發(fā)展的理論關懷。
在《資本論》第一卷正式發(fā)表以前,馬克思完成了他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在這本經濟學著作中,馬克思對他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明,給剩余價值學說的真正創(chuàng)立打下了理論基礎。這本著作對于馬克思生活世界理論的意義還在于,它探討了在生活世界中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商品生產中勞動的二重性,并明確闡發(fā)了商品的拜物教理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資產階級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如何借助于剩余價值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批判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拜物教以及商品社會對人的異化?!顿Y本論》中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體現(xiàn)了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世界中經濟問題尤其是資本問題的關注,也體現(xiàn)了其對于用哲學思想來指引生活世界不斷發(fā)展的信心。
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開始變得更加尖銳。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相繼建立,尤其是第一國際的建立,使歐洲工人運動也走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也親自參加到了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當中。馬克思主義開始作為最高理論來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并在這一過程中與蒲魯東主義和巴枯寧主義展開論戰(zhàn)。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對工人運動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積極的總結,并積極撰寫著作對工人運動進行理論指導。尤其是1871年巴黎公社運動失敗以后,馬克思、恩格斯積極寫作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法蘭西內戰(zhàn)》等一些文章,總結工人運動失敗的經驗教訓,著重探討了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相關探討在后來的《哥達綱領批判》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哥達綱領批判》對過渡時期的觀點進行了科學的闡明,明確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兩個階段的理論,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進行了描述,這些無不是馬克思有關生活世界的更加成熟的理論觀點。
從博士論文時期帶有唯心主義性質的生活世界觀點,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活世界思想的真正發(fā)端,再經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向生活世界思想引入實踐概念,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建立起科學唯物史觀的生活世界思想,到《共產黨宣言》通過階級斗爭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生活世界理想,再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以及《資本論》中有關生活世界中的經濟學原理的詳細論述,尤其是關于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學說的相關論述,標志著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的基本成熟,在隨后的對工人運動和革命實踐的理論總結中,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得以走向了它最終的成熟。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有著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不斷轉向更多具體問題的發(fā)展過程,在看待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時,我們應當有一個歷史的眼光,但我們仍然可以對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具有顯著的實踐傾向,是以“現(xiàn)實的人”為主體的不斷生成著的“生活世界”思想?!吧睢薄皩嵺`”和“現(xiàn)實的人”等“生活世界”的相關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馬克思哲學體系架構必不可少的理論素材,而“生活世界”則可以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某種總體性范疇[4]。馬克思的整個哲學體系飽含著對于“生活世界”的理論關懷,他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5]123。在馬克思那里,哲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和作為認識對象的“世界”,而“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在于人“生活”在世界當中。生活世界是現(xiàn)實的人“通過實踐改造現(xiàn)存生活,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的世界”[6]。實際上,不僅僅是馬克思哲學,任何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都應當而且應當首先關注于屬于它們那個時代的“生活世界”,馬克思哲學作為一種彰顯革命精神、充滿實踐力量的,為當時全世界無產階級博取未來的哲學,就更加不能離開對于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生活世界的理論關懷。
胡塞爾對于“生活世界”的理論探討集中在其哲學思考的晚期階段,“生活世界”思想是胡塞爾對于其現(xiàn)象學理論的重要轉向和發(fā)展,是他晚年給予現(xiàn)象學的第一主題[7]2。“生活世界”的引入使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有了更多的理論可能性,為其現(xiàn)象學理論賦予了全新的人文精神與實踐傾向。
在晚年的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是我們安身立命于其中的世界,是可以被我們真切地經驗到的世界,是在科學理論產生之前就直接被給予我們的世界。在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中,世界不是像在語言哲學當中那樣被符號化了的世界,也不是已經對主體和客體進行了嚴格界分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世界,更不是任何已經被人的理性加工過了的世界,而是人與世界渾然未分的人生活于其中的那個原初世界。
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實際上是一切科學理論的根基,脫離了生活世界就不會有任何真正的知識能夠產生出來,生活世界確保了科學理論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并賦予科學理論以意義。近代以來的科學危機也恰恰在于科學試圖脫離生活世界而獨立發(fā)展,因而也就失去了它在生活世界中的根基,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意義,最終必將導向虛無主義。因此,擺脫近代以來科學危機的迫切需要促使我們不得不回到生活世界當中去,讓我們的一切科學研究乃至一切思維方式都重新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上。在胡塞爾看來,我們似乎有著克服近代科學危機的另一條路徑,即通過先驗還原的方式將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客觀生活世界還原為純粹的先驗現(xiàn)象,從外在于我們的客觀性轉變?yōu)閮仍谟谖覀兊闹饔^性,進而消除掉科學理論與外在于我們的客觀生活直接之間的嚴格界限,也是胡塞爾作為一個現(xiàn)象學的開創(chuàng)者所更為擅長的一種方式。就此而言,在胡塞爾那里也就有了兩種生活世界,一種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生活世界,一種是作為先驗現(xiàn)象的生活世界。
顯然對胡塞爾而言,他更為看重的是經過先驗還原以后的作為純粹先驗現(xiàn)象的生活世界。從自然態(tài)度來看,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世界和世界對象是作為某種客觀的、自在存在的,即作為自身與意識無關而存在著的東西而有效”[8]4,但在先驗現(xiàn)象學那里卻絕非如此。先驗現(xiàn)象學認為,自然態(tài)度下的生活世界只是一種信仰,或者說僅僅是一種理論預設,而這種生活世界是否具有真正的自明性是值得懷疑的,“自然的客觀的世界生活,只是構成著世界的先驗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9]213。于是,胡塞爾對有關生活世界的自然態(tài)度進行了懸擱,先不去考慮有關世界的存在性問題,這使得進一步的先驗還原有了其可能性的基礎。胡塞爾進行這種先驗還原,其目的在于研究世界和意識之間的先驗關聯(lián),以進行能夠徹底擺脫以往哲學有關世界的預先存在性的成見的哲學研究,而“一旦進入先驗哲學的領域之中,作為具體生物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立即遭到排除”[10]138。在胡塞爾先驗現(xiàn)象學的整體理論架構中,生活世界的懸擱雖然是邏輯上在先的,但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在胡塞爾看來卻僅僅在于它與先驗意識或世界意識所具有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某種意義上使得生活世界成了純粹現(xiàn)象本身,并進入到人的先驗主體性當中,“從而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為止的生活經驗之上”[11]340。借助于意向性的中介作用,生活世界得以與先驗主體性連接,先驗主體性也通過這種中介作用得以完成對于生活世界的構建。具體而言,各種基本的意向性借助于意向性活動的邊緣構成域,先天地構成為我們而存在的意義世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這種自明的意向結構的邊緣構成域的基礎之上。意向結構的邊緣構成域有著一種將生活世界顯現(xiàn)給我們的能力,它代表著一種將生活世界從潛在變?yōu)楝F(xiàn)實的可能性,胡塞爾將其稱為“權能性”。而所謂先驗還原,就是將生活世界中被我們體驗到的事物還原到這種“權能性”當中,從而剔除掉意識中一切偶然的、經驗的和現(xiàn)實的成分,最終將意識還原為純粹意識[12]94。
拋卻胡塞爾本人對于“生活世界”的理論闡發(fā),我們對其“生活世界”有著自己的理解。首先,我們認為,胡塞爾“生活世界”是一種對于歐洲近代科學危機的哲學層面的理論對抗,是近代科學危機以來“兩種文化”的對立中屬于人文一方的重要理論成果。其次,對于胡塞爾自身現(xiàn)象學理論的發(fā)展而言,“生活世界”提供了一種實踐哲學的意向,這也成了胡塞爾現(xiàn)象學理論的某種最終定論。實際上,胡塞爾對于意向性的認識經歷過兩次大的轉變。他最初認為意向性就是意識的本質關系,它只是作為一種關系存在,不具有任何的實體性或功能性;而后,胡塞爾開始認為意向性本質上是先驗意識自己產生自己的一種功能;到了“生活世界”理論階段,胡塞爾最終認定意向性是包含有我極和對象極的具有實在性的“生命”?!耙庀蛐浴笔呛麪柆F(xiàn)象學中最為核心的一個概念,從胡塞爾對這一概念具體闡發(fā)的變化中我們可以顯著地觀察到一個由“虛”向“實”的傾向性,這使得胡塞爾現(xiàn)象學最終走向了帶有實踐意向的“生活世界”理論。
在對馬克思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思想分別作出介紹以后,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兩人對于“生活世界”的哲學思考存在著諸多的同與異。不同于以往一些專家學者主要從使哲學研究回歸生活世界的角度來闡發(fā)兩人“生活世界”思想的相同之處,從使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原因和路徑的不同來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筆者認為,兩種“生活世界”思想的根本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都立足于解決他們各自的時代危機,而根本的不同則在于不同時代背景下哲學時代任務的不同以及兩人在一些基本哲學觀點上的對立。
從18世紀上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歐洲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由工場手工業(yè)轉向機器化大生產,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來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在此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大幅提升,機器工業(yè)和雇傭勞動成了社會生產的重要依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取得絕對的統(tǒng)治性地位,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資產階級越來越有能力掌控起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也日趨完善,但這也導致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階級矛盾的不斷加劇。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克服經濟危機的根本途徑則在于徹底推翻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對于剩余價值的追求會必然地引發(fā)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是相伴而生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存在內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二者之間的階級斗爭有著自始至終的一貫性。在這一階級斗爭的早期階段,無產階級采取的斗爭形式多是自發(fā)和分散的,但隨著無產階級自身的不斷成熟、無產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階級矛盾的不斷激化,無產階級為自身樹立起了明確的政治目標,并作為一股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從“生活世界”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對上述過程進行如下解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資產階級出于對剩余價值的追求越發(fā)地壓縮了無產階級“生活世界”的空間,甚至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種種經濟現(xiàn)象完全遮蔽掉無產階級的“生活世界”,使他們淪為僅僅是工業(yè)化大生產的工具。正是出于上述原因,馬克思才試圖發(fā)展出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論,才試圖要為無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理論基礎,讓無產階級能夠為自身爭取過去丟失掉的“生活世界”。當然,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同樣是對他那個時代的時代危機進行理論應對的一種方式,這也是兩人生活世界理論的一個共通之處。在19世紀的下半葉,工具理性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人們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在工業(yè)革命以后的一百年間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人們早已深切地體會和認識到科技進步給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帶來的重要影響,但“科學至上”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最終達到了一個不得不對其進行認真梳理和著手解決的歷史閾值,人的形而上學性決定了其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科技發(fā)展對于生活意義的驅除[13]。在此背景之下,哲學研究的目標從建立起一個系統(tǒng)的形而上學觀念體系轉向了研究人們的生活世界,而胡塞爾現(xiàn)象學正是這一轉向的某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
應該認識到,馬克思和胡塞爾所面臨的時代危機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他們對于時代危機進行理論應對的具體方式也是不同的。與馬克思試圖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到特定階段以后所必然帶來的經濟危機以及階級矛盾的不斷激化不同,胡塞爾主要試圖解決的問題是歐洲近代科學的危機,即科技發(fā)展給人的信仰、主體認同、生存意義等內在價值領域帶來的挑戰(zhàn)。對于階級矛盾激化的時代危機的解決最終要訴諸實踐,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徹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因此,馬克思哲學必然要作為一種理論基礎對現(xiàn)實世界中的無產階級革命產生真正的指導價值,馬克思哲學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獲得體現(xiàn),它必然要從一種哲學理論轉化成為整個階級的革命力量。與之不同的是,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的對象只能是每一個獨立的個人而非某個階級整體,它只能對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進行梳理和引導以解除人們的價值困境,而無法產生出某種強大的社會實踐力量。雖然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是在他的晚年才正式提出,這顯然已經是胡塞爾向其意向性理論中不斷加入實踐意向的結果,但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實踐特征在理論強度上卻仍然遠遠弱于馬克思。馬克思更為關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種種經濟現(xiàn)象對無產階級生活世界的遮蔽,更加關注于無產階級對于生活世界的脫離及其回歸路徑,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相伴而生的,被種種經濟現(xiàn)象遮蔽掉的不僅僅是無產階級的生活世界,也包括資產階級自身的生活世界,因而馬克思實際上是要為全人類找回丟失掉的生活世界,并最終實現(xiàn)每個人在其生活世界中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就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的最終目的而言,其理論對象與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又是同一的。
馬克思并非像胡塞爾那樣從一個抽象的、脫離于生活世界的意向性結構出發(fā)來重新回到生活世界,而是從生活世界本身出發(fā)去尋找一個更為注重人類生活的、更為本真的生活世界,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就其理論出發(fā)點而論就“天然地”更加接近于人們的生活世界。從根本上講,馬克思與胡塞爾“生活世界”思想的差異是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之間的差異: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主義的,其“生活世界”思想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都是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胡塞爾的哲學是唯心主義的,其“生活世界”思想的出發(fā)點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而落腳點卻是作為純粹先驗現(xiàn)象的生活世界,現(xiàn)實生活世界更像是其現(xiàn)象學的一個理論工具。
馬克思與胡塞爾對意識的不同理解和認識是兩人“生活世界”思想一個重大差異。馬克思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經歷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之后的產物,因而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則是第二性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它能動地反映和創(chuàng)造世界,但這種能動性會受到客觀世界和特定歷史條件的限制。而在胡塞爾看來,世界作為意識的關聯(lián)總體而存在的,具有先驗主體性的意識構造了一切客體的意義,并確保了其存在的有效性。意識的本質在于意向性,在于意識與對象物之間的意向關系。顯然,馬克思對于意識的理解更具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胡塞爾的意識概念更具能動性,而兩人對于物質與意識之間關系的理解則是完全相反的。更具有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的意識概念決定了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也更加接近于歷史的、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在這里,意識借助于實踐真實地作用于生活世界;意識概念更具有能動性決定了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從人的意識出發(fā),通過一條間接的、“曲折”的路徑通向生活世界;對于物質與意識關系完全相反的理解,決定了兩人的“生活世界”思想分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別是在物質世界中借助于實踐中不斷發(fā)展著的和被意識所構造出來的。
馬克思哲學中的人的意識已經超越了純粹現(xiàn)象的界限,它能夠實現(xiàn)對于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人們能夠基于這種在意識中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根據(jù)其現(xiàn)實需要,將對象進行觀念化的處理,以形成關于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藍圖,并通過對實踐的指導,將人的目的和計劃付諸實踐來改造世界。因此,在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中,理論知識與生活世界是合而為一的,生活世界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不斷生成和發(fā)展。但在胡塞爾那里,生活世界是前科學的,生活世界中并沒有任何理論知識的存在空間,它“在一切科學確立的東西之前,不論是生理學、心理學還是社會學等科學確立的東西之前”[14]107,它是最為原始的感性世界與文化歷史世界復合在一起的產物,在時間上先在于科學世界。不僅如此,生活世界也在邏輯上先在于科學世界,因為科學世界中的抽象概念皆是由生活世界的感性直觀中抽象而來。正是由于生活世界相對于科學世界在時間上和邏輯上的先在性,生活世界在所有文化和民族中都普遍存在,但科學世界則不盡然。相比較而言,馬克思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是一體的,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立的;馬克思的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在時間上和邏輯上同時存在,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在時間上和邏輯上都先于科學世界;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體,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則更加強調原始的感性世界。
馬克思和胡塞爾都認同生活世界的歷史性,但兩人對于歷史的理解卻是不同的。馬克思對于生活世界歷史性的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唯物史觀當中,其核心觀點是認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遵循其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動力和根源。胡塞爾對于歷史有著他獨特的理解,他把歷史解釋為意向生命的時間,而作為一個普遍的境域的生活世界則是生命體驗的意義的歷史基礎。在《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一書中,胡塞爾又把歷史具體化為現(xiàn)代性的形成,認為現(xiàn)代生活世界中的構造需要被歷史地加以研究,而對現(xiàn)代理性的理解也必須基于對傳統(tǒng)哲學的徹底的歷史反思。
馬克思強調生活世界中的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胡塞爾強調生活世界中人的主體間性。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中,生產力是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生產關系則是將生產力的諸要素結合到一起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一切社會關系都由生產關系決定,而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之所以將社會關系作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是因為他認為每個個人都必須與他人結成一定的關系后才能夠勞動,才能夠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創(chuàng)造,社會關系對于勞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馬克思本質上是從勞動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角度來強調生活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胡塞爾對于生活世界中人的主體間性的研究顯然體現(xiàn)了他與馬克思截然不同的理論旨趣。簡而言之,主體間性問題是指我如何超越自身能夠經驗的自我來設想他我,胡塞爾采用“共現(xiàn)”和“類推把握”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他指出,通過“共現(xiàn)”和“類推把握”,我遇到了另一個主體的對象與經驗流,“我的世界”面對“他的世界”,對另一個人的世界的經驗使我與他人進入了一個生活的共同體。
胡塞爾在其哲學思想的晚期將“生活世界”思想作為一種理論定論提了出來,似乎這一切都源自一位天才的先驗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決定將其哲學轉向生活世界之后進行的精致的理論構思。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馬克思本人雖然從未明確提出過“生活世界”的概念,但“生活世界”思想卻貫穿于他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始終。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有著一個向真理不斷逼近的過程,這一發(fā)展過程使得生活世界的本來面目越來越多地向人們顯現(xiàn)出來,通往生活世界的理論道路也變得愈加清晰,他的“生活世界”思想從實踐出發(fā),又在實踐的推動下走向成熟。
通過對馬克思與胡塞爾“生活世界”思想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兩人不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研究生活世界,他們對生活世界的談論也是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的。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涉及的生活世界層次包括經過先驗還原后已經在人的先驗主體性之中的第一層次的生活世界,以及作為最為原始的感性世界與文化歷史世界的復合產物的第二層次的生活世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馬克思實踐觀點下的“生活世界”思想涉及的生活世界層次從一開始就更高一籌,它不僅包括感性世界和文化歷史世界,還囊括了人的理性和實踐,從而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但馬克思的生活世界層次不止于此,它還包括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種種經濟現(xiàn)象所遮蔽,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階級斗爭的存在而被壓縮了的生活世界,以及經過無產階級革命以后,社會主義社會中被人民群眾在很大程度上重新找回了的生活世界。當然,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中生活世界的最后一個層次和階段應當是共產主義社會下的生活世界。在這一生活世界當中,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獲得了極大提升,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成為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于是,我們找到了生活世界的六個層次,分別是:人的先驗主體性中的生活世界、包括人的原始感性和文化歷史因素的前科學的生活世界、加入了人的理性和實踐因素因而內涵獲得了極大豐富的生活世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遮蔽和壓縮了的生活世界、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找回的生活世界以及作為最高價值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生活世界。從整體上來看,生活世界的這六個層次存在著一個從純粹的、抽象的理論奠基到指導人類社會實踐再到描繪人類文明的理想未來的發(fā)展過程,因而有著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雖然這里“生活世界”的六個層次僅僅是從馬克思與胡塞爾兩位20世紀偉大哲學家的“生活世界”思想的比較研究中得出的,其適用的時間跨度也僅限于現(xiàn)代哲學,但顯然對生活世界這六個層次的劃分揭示了“生活世界”理論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也就具有了很強的一般代表性。
胡塞爾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對現(xiàn)代西方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事實上,馬克思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和研究不僅在時間上早于胡塞爾,在內涵上也更豐富,更加接近于被人們真實經歷著的生活世界,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實踐更具有理論指導價值,因而也構成了理解和闡釋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全新視域[3]。從總體上講,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是前科學、前意義和前人類社會的,其理論的終點是要找回近代科學危機以來人們在其日常生活中喪失掉的意義世界,用其現(xiàn)象學理論為科學知識奠定哲學基礎,并在談論到主體間性問題時與人類社會關系產生了些許關聯(lián)。實際上,即使是在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終點處,其生活世界的層次仍未達到馬克思的包含科學知識、生活意義以及社會關系等要素在內的僅僅作為其“生活世界”思想起點的生活世界層次。而馬克思又從這一內涵極為豐富的“生活世界”思想的起點出發(fā),在現(xiàn)實社會實踐的推動下不斷地對其進行完善和發(fā)展,并最終導向了作為其最高理想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世界。哲學不能距離生活世界太遠,因為當距離太遠時哲學就會淪為無根之學,哲學必須不斷地從生活世界中汲取養(yǎng)分;哲學也不能距離生活世界太近,因為距離太近就會使哲學失去其一般性和普遍性,淪為像具體科學那樣處理具體問題的一門學科,從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不論是馬克思還是胡塞爾,他們的哲學都沒有像以往的純粹形而上學那樣完全脫離于生活世界,他們的哲學都緊緊圍繞著生活世界展開,盡管它們不論是在層次還是維度上都存在著重大差異,盡管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因其實踐傾向顯然有著更強的對于社會實踐的理論指導價值。一言以蔽之,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改變世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更多地被用來解釋世界,但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的目的卻在于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