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軍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110044
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使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顯。當代大學生處于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思想多元化的沖突等特點突出。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時期,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責任。我國高校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條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焦慮、困惑、迷惘等負面情緒,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2020年初,一場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節(jié)奏,也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如居家防控、網上聽課、交際網絡化等。由于疫情影響,復學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會隨之更加突顯。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應該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積極應對心理危機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并以此為契機構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
關于心理健康的內涵,學界的觀點不盡相同,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提出十條心理健康標準,[1]包括安全感、自我評價、人格完善、情況控制、人際關系等。心理健康“它不僅包括了知識體系,還包括了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模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其脈絡都是基本一致的。心理健康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是一種積極與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的心理狀態(tài),展現(xiàn)出穩(wěn)定的愉悅情緒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特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從高校教育管理的視角出發(fā),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和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目標,有效運用高校資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組織和協(xié)調的管理過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1.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變化,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不斷延長的網絡生活時間和爆炸式的網絡信息,常常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孤獨、壓抑、焦慮、無所適從等心理體驗。學習、生活、情感、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及網絡信息的多元化等常使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無助感和失落感。一些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從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逐漸成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現(xiàn)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體現(xiàn)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學術研究,雖然這是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但心理健康課程和研究不能夠廣泛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2020 年初暴發(fā)的這場新冠疫情是一起重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從心理健康角度來看,它所帶來的社會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必定十分嚴重。因此,高校必須從管理層面加強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應對這次嚴重的心理危機。
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目前國內高校盡管都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其組織形式和效果值得商榷。而目前國外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積暴發(f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國內疫情雖然初步得到控制,但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社會心理危機也必然體現(xiàn)在大學生身上,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受到影響。
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表現(xiàn)為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懊绹睦韺W家林德曼提出‘心理危機’這一概念,布拉默認為心理危機主要分為發(fā)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及存在性危機等三類。其中境遇性危機是指個人無法控制或預測的突發(fā)或超常事件,如事故和災害等造成的心理危機,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就是境遇性心理危機”。[3]面對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危機,心理學家和心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許多心理干預的方式。
1.轉移注意力。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從對疫情的恐懼轉向對疫情的科學認知與積極防控,如重視個人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要有必要的防護措施,相信只要科學地防控,一定能戰(zhàn)勝疫情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引導學生在重大危機事件中學會心理成長,在科學防護的基礎上保持一顆平常心,避免過于敏感,不能恐慌到稍微有些不適就覺得自己感染了病毒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轉移注意力是克服這種心理應激反應的好方法。
2.引導學生從權威渠道獲得信息。疫情期間的各種謠言使人真假難辨,具有巨大的殺傷力。這些謠言或危言聳聽,或夸大其詞,或別有用心制造恐慌。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辯別能力較弱,因此,心理干預者首先要教育學生不傳謠不信謠,尤其不要看那些無良自媒體的消息。他們大肆造謠或者夸大負面消息,沒有任何精神營養(yǎng),要從官方權威渠道獲取疫情信息,看到全國人民上下同心抗擊疫情的英雄壯舉,增強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從而使心理危機得到化解。
3.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解能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暴發(fā)和迅速傳播,使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可預知的感染風險。面對這種健康威脅,人們自然而然會產生恐懼、煩燥、憂慮等負面情緒,加之嚴格的居家隔離措施,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重大的考驗。大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而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并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心理干預要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調解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轉移,通過適當運動、做家務、改變聊天話題、聽音樂或看輕松的電影、保持有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等,增強心理抗壓能力。保持與同學、老師之間的聯(lián)系,產生守望相助的心理安全感。
4.多方配合。疫情期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在多方配合下,完成對學生危機心理的干預。輔導員、班主任和相關的教師、管理人員等都應該在接受心理危機培訓后,利用自己的工作優(yōu)勢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有效的干預。例如,疫情期間,學生配合學校進行各種防疫措施的實施。無形當中也會給學生造成一種緊張感和焦慮感,教師要積極疏導,減少學生的對抗情緒,正確認識這些措施的必要性。學校教師和家庭成員互相配合協(xié)助,在困境中給予彼此堅定的心理支持。
疫情帶來的心理危機并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立即消除。心理健康問題的修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某些嚴重的個案若不能及時疏導,可能會伴隨學生很長時間。疫后復學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疫情期間,對網上教學這種形式不適應,注意力無法集中,課堂氣氛缺失,從而使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抗拒、焦慮、煩躁等心理。復學后這種現(xiàn)象也不會馬上消失。若不斷持續(xù)很可能進一步產生恐慌、睡眠質量下降、出現(xiàn)焦慮癥等心理健康風險。因此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調整情緒的自覺意識,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4]
2.行為。疫情期間的作息安排隨意,由于生活不規(guī)律,缺少外界的約束,學生容易產生沉迷游戲、時間概念模糊等現(xiàn)象。若長期持續(xù)會產生拖延、暴躁等行為方式的變化。
3.社會交往。疫情隔離導致學生們社會交流的減少,與同學、朋友和老師的互動減少。長時間的人際疏離會引發(fā)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心理和行為偏差。如不愿意表達,與他人關系不和睦、學習不專心、沉迷網絡,甚至產生空虛感等嚴重心理問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現(xiàn)狀,是將資源投入到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和研究上,心理健康教育也往往局限于課程、講座等形式,并沒有真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種管理并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組織網絡,即使面對突發(fā)心理事件,這個網絡也能有效運行。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目標。
1.管理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隊伍包括以下幾類人員。首先是心理專業(yè)人員,包括專任心理學教師、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學專業(yè)研究人員。他們既能對大學生進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偶發(fā)性的心理危機或者心理健康事件。其次要將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隊伍。他們是大學生在校其間主要的接觸對象,他們更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學生的細微心理變化,他們能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并提供心理幫助。由于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和心理醫(yī)生的專業(yè)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并不能被為大多數有輕微心理問題的學生所接受。學生們會覺得與心理醫(yī)生談話就意味著自己有了心理疾病。學生們害怕非議,害怕成為別人眼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因而不會輕易顯露自己的心理問題。而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卻有一定的優(yōu)勢,他們長期與學生直接接觸,學生們更愿意向他們敞開心扉。如果他們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就是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因此必須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訓,使他們成為高校心理健康管理的中堅力量。
2.課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最主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這也是很多高校的必修課,但還遠遠不夠。高校還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課程,如與就業(yè)、戀愛、學習壓力、公共危機、價值觀、網絡世界對人的心理影響等相關的一些課程,可以是選修課,也可以是講座、研討、觀模、科教電影等。課程建設要體現(xiàn)較強的專業(yè)水平,又要體現(xiàn)出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3.情感網絡。心理問題的社會屬性使得心理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必須依托于社會人際網絡。在現(xiàn)代社會心理健康問題上,每個人本質上都是這個網絡的一個節(jié)點,而與這個節(jié)點直接相關的每個節(jié)點,都處在解決心理問題的情感網絡中。對大學生而言,這個情感網絡包括家庭成員、老師、同學和朋友。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作為一種校園文化進行建設,通過心理健康組織網絡和課程網絡,培育心理健康管理的文化土壤,有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網絡建設。
1.完善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測評內容和方式。測評的目的是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正如心理活動課的立足點不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致力于學生的心理成長。[5]因此要教育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積極參加心理測評。首先,要根據不同階段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測試與評價。例如,大一期間的角色轉換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壓力問題等;重大疫情這種突發(fā)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問題等,必須及時進行測試和評估,從而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以避免發(fā)展成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管理者要確保測評的質量,及時分析反饋。其次,要根據不同群體的特征進行測評。通過分析所測評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找出學生心理壓力的根源,有利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網絡文化的飛速發(fā)展,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測評內容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
2.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數據系統(tǒng)。“高校學生心理檔案是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機構對學生進行心理診斷測量后,將測量結果進行記錄、整理、分析,并分類保存,以便查找利用的所有材料的總和”。[6]在大數據時代,應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數據庫,并要經常更新,將最新的心理測試與評估錄入數據庫。一般情況下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是逐漸發(fā)生的,在整個大學期間,各種各樣的壓力會讓一些學生的心理發(fā)生變化。如學業(yè)、戀愛、就業(yè)、人際交往等。將學生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通過大數據分析,可及早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動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進行心理干預。因此,要管理和使用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完善的反饋機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反饋機制至少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參與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反饋;另一方面是產生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反饋到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以便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1.安排學生學習心理教育課程及參加心理教育活動,其目的不只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學分,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及時得到教育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是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反饋方式可以是考試或者測試,也可以是對熱點心理問題案例的討論、論文寫作、研討會、座談會等。信息反饋可以使心理專業(yè)教師獲得最直接的研究數據,幫助他們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更加優(yōu)質的心理教育課程。
2.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或者有產生心理問題的傾向時,成熟完善的反饋系統(tǒng)應當使管理者立刻得到信息反饋。啟動心理危機預防模式,進行心理隱患的排查和心理危機的干預。在這個反饋機制中,要有管理團隊和專家團隊,形成暢通高效的溝通渠道。擁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心理教師和心理咨詢師與高校輔導員、班主任等組成的這個反饋網絡,可以有效地幫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必須指出,學生心理問題的反饋和心理干預,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