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代群 ,郝永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朱熹,宋代理學集大成者,亦是理學家中最會作詩的人,“道學先生惟朱子詩最工”[1]479。清代李重華推崇朱熹詩,認為朱熹在南宋詩壇上可與陸游相匹敵:“南宋陸放翁堪與香山踵武,益開淺直路徑,其才氣固自沛乎有余。人以范石湖配之,不知石湖較方翁,則更滑薄味。同時求偶對,惟紫陽朱子可以當之。蓋紫陽雅正明潔,斷推南宋一大家”[2]947??芍祆涞脑姼璩删驮谀纤我咽球懵曃膲?,自成一家。朱熹詩獨具風格,且喜用意象入詩。而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核心美學范疇,胡應麟在《詩藪》中云:“古詩之妙,專求意象”[3]79。詩歌比起其他文學體裁來說,字數(shù)、平仄、韻律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講求,跳躍性極大。故而需要借助意象來進行豐富的情感表達。這就需要感性和理性的處理得當,既重現(xiàn)象,也重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本質(zhì),并能做到不刻意為之,甚至無跡可求,如戴鴻森校點的《金瓶梅詞話》所言:“一個完整的意象必須具有感性與理性的雙重成分。意象的感性成分表明了詩人對世界的感受深度,意象的理性成分則表明詩人對世界的理解深度”[4]84。在朱熹詩中,花木,雪梅、禽鳥等都是常見的文學意象,而 “雪” 這一意象更是常見于詩中。筆者以郭齊注的《朱熹詩詞編年箋注》進行統(tǒng)計,其雪意象的出現(xiàn)經(jīng)統(tǒng)計為84 題95 首?!段男牡颀垺の锷吩疲骸霸娙烁形?,連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5]693。物象之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隨物婉轉,徘徊吟詠,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言:“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6]2。細數(shù)朱熹詩中的雪意象,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展現(xiàn)了詩人別致的人生體驗。
朱熹一生與自然山水結下不解之緣,他喜愛自然,對山水風雪月充滿熱愛,誠如 “先生每觀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陰處竟日目不瞬”[7]2674。又言:“舉凡江山景物之奇,陰晴朝暮之變,幽深杰異,千狀萬態(tài),則雖所謂三百篇猶有所不能形容其仿佛,此固不得而記云”[8]478。詩人秉承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9]87的古訓,徜徉自然山水雪月之中,自然之趣成為詩人涵詠性情的途徑,如在南岳唱酬中,“寒泉添壑底,積雪尚崖陰。景要吾人共,詩留永夜吟”[2]441。(《后洞山口晚賦》)“舊歲將除新歲來,梅花長是雪毰堆”[2]490。(《不見梅再用來字韻》)梅花綻放,雪花飛舞,在雪意象與其它意象的組合中,“雪” 與 “梅” 在朱熹詩中出現(xiàn)頻率高,分量重,既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踏雪尋梅的雅致,又展示了詩人性情中高潔、清新的性格特征。同時,詩人常以愛雪之筆描繪賞雪圖、觀雪圖,展現(xiàn)詩人閑適淡泊、自得其樂之趣,如《和劉抱一》[2]151:
幾年牢落舊村墟,此日脩然水竹居。病起試尋春徑草,客來聊煮雪畦蔬。
開樽細說平生事,信手同翻集古書。適意何勞一千卷,新詩閑出笑談馀。
整首詩以山水為背景,盡管幾年牢落,條件艱苦,作者本身也身體抱恙,但是并不影響其尋春的心境,與客人聊煮雪畦蔬,飲酒聊天,翻閱古書,談笑間新詩自成,好不適意。其中“病起試尋春徑草,客來聊煮雪畦” 之句讓人耳目一新,這就是詩人對雪這一意象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類似的詩句還有 “雪水瀹清茗,自謂絕世清”[2]545。這里的雪不止是單一的物象了,尋春而有雪,點明季節(jié)為冬末春初,天氣寒冷,但詩中并沒有言及寒冷,即便身體抱恙也在屋外與友人悠然自得,不亦樂乎。由此可見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其次,雪晶瑩剔透,本質(zhì)高潔,以雪煮蔬、煮茶給人意味和意境也明顯不同。這種做法與常人不同,體現(xiàn)了詩人心如白雪之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此詩作于紹興二十八年(1158),為朱熹同安還家后作,表現(xiàn)了詩人解任歸來的閑適歡快心情。整首詩風格平淡自然,與其所作最早的《遠游篇》那種意氣風發(fā),志在四方甚至舍我其誰的氣概已是截然不同的風格了。從這首詩中便可見端倪,而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為仕途坎坷不順。所以詩人轉而把目光投向自然山水,以期在山水勝景間言理悟道,閑淡自適。詩人不僅與友人聊煮雪畦蔬, 還時常與友人觀雪詠雪,如《次秀野詠雪韻三首》[2]302。
其一
閉門高臥客來稀,起看天花滿院飛。地迥杉篁增勝概,庭虛鳥雀噪空饑。酒腸凍澀成新恨,病骨侵凌減舊肥。賴有袁生清興在,忍寒應未泣牛衣。
其二
一夜同云匝四山,曉來千里共漫漫。不應琪樹猶含凍,翻笑楊花許耐寒。 乘興正須披鶴氅,瀹甘猶喜破龍團。無端酒思催吟筆,卻恐長鯨吸海乾。
其三
開門驚怪雪交加,亂落橫飛詎有涯。密竹不妨呈勁節(jié),早梅何處覓殘花。山陰客子須乘興,洛下先生想臥家。病廢杯觴寒至骨,哦詩無復更豪誇。
這是朱熹次韻友人的同題的三首詠雪詩。首詩一、二句通過富于特征的人物、意象和動作,“閉門高臥”“客來稀” 可知一番寂寥,“天花滿院飛” 有動作有色彩,渲染了雪花飛舞、閉門幽境的清寂。五、六句詩人酒癮發(fā)作,然病疾侵骨,可見詩人的身體及生活條件已然十分貧瘠;尾聯(lián)化用了 “袁安臥雪” 之典,借指身處窮困而堅守節(jié)操的行為,表達了對不肯屈節(jié)求人的高潔之士的贊揚,此亦是詩人安貧樂道,自得其樂的寫照?!捌R隆?亦是用典,《漢書》載:“初,章為諸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10]3238。后 “泣牛衣” 指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然朱熹認為忍寒還未到達此地步,故表達了詩人遠離俗塵,淡泊之心的內(nèi)在澄明。次詩意象繁多,忽雪忽茶忽酒,“同云”將雪時之烏云,朱熹《詩集傳》言:“同云,云一色也,將雪之候如此”[11]63。一、二句將雪時烏云密布,云層籠罩的狀態(tài)娓娓道來;三、四句通過 “琪樹”“楊花” 的耐凍受寒可知白雪覆蓋時寒寂的狀況;頸尾聯(lián)詩人披著裘衣,乘興煮茶,忽茶忽酒,尾聯(lián)夸贊劉韞之豪飲,全詩在白雪覆蓋閉門內(nèi),朱熹與友人的賞雪,煮茶飲酒,展現(xiàn)了一幅清明純凈的圖景。末詩亦是呈現(xiàn)了一幅雪花橫飛的畫面,首聯(lián)描繪了雪花之錯亂交加,交錯飛行的無邊無際,詳細刻畫了飛雪之態(tài),“交加”“橫飛” 縱情飄落在天空中;頷聯(lián)運用“密竹”與“梅花” 此種堅韌高潔的意象,是超凡脫塵、高潔美好的象征;頸聯(lián)用典,“山陰客子” 指晉王徽之?!妒勒f新語》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12]396,記載了王子猷雪夜乘興訪友的典故,多用來表達詩人物我兩忘,瀟灑放任、灑脫自在的率性?!奥逑孪壬?指漢洛下閎, 此指劉韞,尾聯(lián)再次記述了詩人臥病在家,連吟詩都不再顯得浮夸的行徑。此為朱熹次韻友人劉韞詠雪之詩,三首詩均為朱熹寒冬臥病在家時作,在雪花漫舞的冬日詩人閉門不出,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淡泊寧靜與自得其樂之心境。
“雪” 意象往往出現(xiàn)在冬季,除了自身的美好、潔白之外,亦與嚴寒、壓抑與摧殘等文化意蘊密切相關。在其白雪覆蓋下,萬物毫無生機,其蕭瑟寒冷的特質(zhì)對引發(fā)詩人愁悶孤寂的情緒無益具有啟發(fā)意義,因此,雪意象往往承載了壓抑、摧殘等文化意蘊?!冻o》載:“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13]130。其雪意象常作為艱難與愁悶失意的象征,唐代詩人皮日休言:“古之士窮達必形于歌詠”[14]960。朱熹也常有借雪意象抒發(fā)自己孤寂失意的感嘆。如《雪中與林擇之祝弟登劉園之宴坐巖有懷南岳舊游賦此呈擇之屬和并寄敬夫兄》[2]522:
風雪集歲晏,掩關聊自休。今辰展遐眺,倚此寒巖幽。
同云暗空室,皓彩迷林丘。崩奔小澗歇,飛舞增綢繆。
仰看鸞鶴翔,俯視江漢流。乾坤有奇變,澒洞驚兩眸。
三酌不自溫,倚杖空冥搜。悲歌動華薄,璀璨忽滿裘。
向來一杯酒,浩蕩千里游。亦復有茲賞,微言寄清酬。
解攜今幾許,光景逝不留。懷人眇山岳,省己紛愆尤。
對此奇絕境,一歡生百憂。茫然發(fā)孤詠,遠思誰能收。
詩人歲暮出游,雪中吟詠,一歡百憂,所歡者雪景之美也,百憂者歲月蹉跎,人生失意且治學緊迫感縈繞于胸。此詩中雪意象虛實結合,情境交融:一是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孤寂、失意的氛圍,營造了蒼茫孤寂的意境;二是象征時不我待,歲月蹉跎,前途迷茫、內(nèi)心焦灼,頗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9]99。的無奈與感慨。寒寂的雪意象與詩人懷人省己,茫然孤詠的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了失意與惆悵的外化形式。詩人常以雪起興,用寒冷凄清的雪意象襯托詩歌氛圍,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無限失意與感傷。如《奉酬子厚詠雪之作》[2]158:
遙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仰視天正黑,寒氣慘悲涼。
飛霰忽下零,雪花亦飄揚。飄揚未云已,須臾滿空翔。
前山失舊姿,川谷流素光。念昔少小時,無事志四方。
五年江海上,不見雪與霜。飄飖今日情,浩蕩誰能量。
凌晨飲一杯,竟日守空堂。佇立玩奇變,永言獲新章。
躊躇欲何報,玉樹生瓊岡。
詩歌起四句介紹了時令,因漫漫長夜無睡意,遂披衣獨自彷徨,此時天空黑暗,寒氣悲涼,營造了一幅孤寂與悲涼的意境?!帮w霰” 指飛揚的雪珠,霰,指雨點下降遇冷凝結而成的微小冰粒。此指雪珠忽下,雪花飄揚,甚至描寫了雪花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狀態(tài)。后接著寫被雪花覆蓋的萬物失去了舊日的姿態(tài),川谷呈現(xiàn)出素色的光。朱熹作詩擅長因景動情,融情于景,緊接著是詩人內(nèi)心的惆悵與感慨,年少時的志向四方,如今 “浩蕩誰能量”,抒發(fā)了詩人心里的煩悶與失意,詩人常詩酒并舉,飲酒一杯,追昔撫今,浮想聯(lián)翩,“躊躇” 方顯露了詩人自己也說不清的復雜感慨。全詩借酬答子厚佇立雪中,既體現(xiàn)了詩人對萬物奇變的欣賞,又展現(xiàn)了詩人獨自一人的內(nèi)心失意與復雜的感慨。詩人還常將雪意象比作人生道路上的阻礙和困頓,使其承載了挫折、困苦和困境等文化意蘊,如《立春大雪邀劉圭甫諸兄游天湖》[2]563:
同云被四野,寒氣慘悲涼?;仫L一以定,密雪來飄揚。
時當冬候窮,開歲五日彊。蓬巷無與適,陟此瓊臺岡。
賓友既追隨,兒童亦攜將。攀躋得冢頂,徙倚聊彷徨。
俯視千里空,仰看萬鶴翔。遠迷亂峰翠,近失平林蒼。
偃薄瑩神骨,咀咽清肝腸。朗詠招隱作,悲吟黃竹章。
古人不可見,來者誰能量。且復記茲日,他年亦難忘。
詩歌起始便渲染氣氛,將寒冷悲涼之氛圍暈染展開,雨雪將來、回風以定、密雪飄揚,營造了密雪紛揚,寒氣悲涼的氣氛;在此背景下,詩人登臺俯瞰,賓友與兒童跟隨攀登至山頂,信手聊吟彷徨失意之感,在廣袤的山頂俯視與仰看之間被景色吸引,頓覺內(nèi)心清明,過往不可追,未來誰能量,最后詩人發(fā)出感慨,暫且記得今日的所見所感。全詩記天湖之游,抒發(fā)了詩人在此環(huán)境下對于人生道路的困頓及內(nèi)心的惆悵孤寂之感。此詩作于紹興末至淳煕初,這期間南宋黨爭此起彼伏,朱熹雖然政治失意,但因其學術上的成就漸至被推到黨爭的旋渦中心位置,故而這期間的詩歌很多充滿悲涼和無奈。
劉若愚在其著作《中國詩學》言:“中國詩人似乎永遠悲嘆流浪和希望還鄉(xiāng),對于西洋讀者,這可能也顯得太感傷,但是請不要忘記中國的廣大,從前交通的困難,在主要城市中高度文明的生活和遠鄉(xiāng)僻壤的惡劣環(huán)境之間的尖銳對照,以及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家庭的重要性與其結果對祖先的家根深蒂固的愛著。因此,鄉(xiāng)愁之成為中國詩中一個常有的因而是因襲的主題,并不足奇”[15]89。
自古思鄉(xiāng)懷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詩人常通過詩歌意象傳達對于家鄉(xiāng)與朋友的思念,然中國古代詩歌用雪意象來抒發(fā)思家懷友之苦的作品很多,雪意象以其寒冷壓抑的自然特點加深其濃厚的感傷色彩,成為詩人們抒發(fā)離愁別緒的常見意象,反映了詩人們對于故土的懷念,對友人的思念。南宋詩人陸游詩云:“風雪書來少,江山夢到遲”[16]50(《病起寄曾原伯兄弟》)。楊萬里云:“腸斷故園千樹雪,大江西處亂云堆”[17]831(《懷古堂前小梅漸開四首 其一》)。都是利用雪意象寒冷、凄清的特點,融入詩人的主觀情感,抒發(fā)詩人對故土及友人的思念。如朱熹《夜雨二首》[2]94。
其一
擁衾獨宿聽寒雨,聲在荒庭竹樹間。萬里故園今夜永,遙知風雪滿前山。
其二
故山風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獨自香。此日無人問消息,不應憔悴損年芳。
首詩中一、二句描摹詩人獨宿聽雨的蒼涼,三、四句由雨聲轉為故園的風雪,遙想今夜的萬里故園,應該是風雪飄揚之景,以典型的雨雪意象闡明時序,烘托情感,表現(xiàn)了詩人獨宿齋居,思念故園的深切情感。此詩亦點明主旨,通過雪與梅的組合表達詩人內(nèi)心最為迫切的思鄉(xiāng)之情,一、二句故園的寒夜風雪飄零,唯獨梅花暗自飄香;三、四句詩人發(fā)問,借指梅花即便無人問津,亦不應憔悴損惜大好芳華,一語雙關,既指詩人,亦言梅花。通覽二詩,詩人客居異鄉(xiāng),雪在這里也有著特殊的意味。首先,點明時間年末了,是親人朋友團聚的日子,而自己卻獨自在外;其次,詩人有著一顆平生山水心,看見異鄉(xiāng)的雪景不言美,而是通過想象,兩提故鄉(xiāng)雪景。所以此二首詩中,通過對雪的描寫,因情感物,由物生情,表達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誠如蔣寅先生在其所著的《大歷詩風》里所言:“羈愁首先起于與親友暌隔的孤獨感,另外伴隨著對辛苦的旅行生活的感受。所以自古以來,羈愁總是與思家的情緒交織在一起的”[18]76。
朱熹在詩中除了表達對故園的眷念外,也常常在詩中歌頌友情,當友朋相聚時不甚歡喜,離別時充滿感傷,分別后時常懷念。如《大雪馬上次敬夫韻》[2]433:
仙人喬岳頂,散發(fā)吹參差。喚我二三友,集此西南垂。
列筵命洛公,侑坐迎江妃。導之千羽旄,投以萬璧璣。
繽紛一何麗,晻靄難具知。眾真亦來翔,恍覺叢霄低。
茫茫云霧合,一一瓊瑤姿?;厥字x世人,千載空相思。
吾衰怯雄觀,未敢探此奇。短衣一匹馬,幸甚得所隨。
天寒飲我酒,酒罷賡君詩。人生易南北,復此知何時。
又如《次韻擇之懷張敬夫》[2]487:
往時聯(lián)騎向衡山,同賦新詩各據(jù)鞍。此夜相思一杯酒,回頭猶記雪漫漫。
此二詩均作于乾道三年(1167),系前后作。首詩表達了即將與友人離別的依依不舍,次詩則表達了分別后的深刻懷念。首詩中記錄了朱熹與林擇之、張敬夫南岳酬唱,在將近南岳衡山時,大雪忽降,朱熹以豐富的想象抒寫了大雪的壯闊奇觀。全詩前起可以用樂極來形容,與友人相攜游山賞雪,詩酒唱和,自是歡愉;后起則可以說是生悲,生即將與友人南北分離之悲。而次詩一、二句追憶從前與友人的酬唱和詩,三、四句感嘆此刻,相思唯有酒作伴,白茫茫的雪花更催人懷念友人。如果將此二詩分開來對雪這一意象進行賞析,有牽強附會之嫌,但是合在一起,雪這一意象在詩中的作用則不言自明。因為二詩本就是一個整體,雪是一條貫穿二詩的線索,雪在這里寄托著詩人對友情的高歌和贊美。
南宋朝廷風雨飄搖,戰(zhàn)爭不斷,內(nèi)憂外患。沈松勤在《南宋文人與黨爭》中指出:“乾、淳年間,朝野上下形成了道學與反道學的兩大勢力……這個替代過程中,朱熹雖然位卑職低,但隨著在學術界的道學領袖地位的日益顯著,其抨擊反道學的‘近幸黨’的力度較其他道學人士更猛烈,成了這兩大勢力相互抗爭時的一個焦點或關鍵人物,因而也時常遭到對立勢力的沖擊和排斥”[19]97。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知識分子滿腔熱血,希望能建言獻策,戰(zhàn)場殺敵,拯救國民于水火,于是,一首首飽含家國情懷的詩歌作品應運而生,周嘯天先生所言 “詩有寒氣徹骨卻熱血沸騰,無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國安民之情”[20]323。這些愛國詩篇或感慨國之命運,或抨擊外敵,具有十分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如與朱熹同時代的愛國詩人陸游在其《書憤》言:“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16]1346。寫出了雪夜里戰(zhàn)士抗敵的形象,以及自己欲投身戰(zhàn)場,抗金復國的壯志?!俺錆M著濃郁的民族意識,凝聚了國人的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動蕩年代文學不安于現(xiàn)實的壯美性抗爭與悲劇性進取”[21]245。
其實用雪意象來折射國家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歷來已久,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就有不少這樣的篇什,歷代愛國詩人在其愛國詩詞中也常繼承這一傳統(tǒng),因為 “它是作者尋找、審視自身價值的人格內(nèi)容的心理定勢的投射與感應,富有知性,耐人尋味”[22]286。朱熹身份多重,且都取得較高的成就,其中就集詩人與詩論家于一身,至今許多詩論已然有著獨到深刻的見解?!对娂瘋鳌房梢哉f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朱熹在其中曾評價到:“言北風雨雪,以比國家危亂將至,而氣象愁慘也”[11]18??梢?,朱熹對雪意象的義涵是了然于胸的,并主動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其詩《聞二十八日之報喜而成詩七首(其三)》[2]190:
雪擁貂裘一馬馳,孤軍左袒事難期。奏函夜入明光殿,底事廬兒探得知。
從詩歌表意上看,說的是雪擁馬馳、孤軍奮勇、奏函不斷,可知戰(zhàn)場的緊張,亦知詩人心系戰(zhàn)場,憂國事恤民本的赤子情懷。其實雪在這里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一是用很冷的天氣來折射出南宋戰(zhàn)事吃緊的現(xiàn)狀;二是不顧風寒,頂著大雪奮馬急馳,說明心系國事。二者都體現(xiàn)了詩人在詩篇里所流露出來的家國情懷。相似的表述還有《次韻劉彥采觀雪之句》[2]187:
朔風吹空林,眇眇無因依。但有西北云,冉冉東南飛。
須臾層陰合,慘淡周八維。凍雨不流淵,飛花舞妍姿。
翳空乍滅沒,散影還參差。萬點隨飄零,百嘉潛潤滋。
徘徊瞻詠久,默識造化機。上寒下必溫,欲積無根基。
漸看谷樹變,稍覺叢篁低。皓然遂同色,宇宙乃爾奇。
繁華改新觀,凜冽忘前悲。摛章愧佳友,佇立迎寒吹。
感此節(jié)物好,嘆息今何時。當念長江北,鐵馬紛交馳。
此詩為朱熹讀了早年好友劉彥采的觀雪詩后和詩。全詩起句至 “百嘉潛潤滋”,營造了一幅風起云涌、雪花飄舞、百物滋潤的意境;緊接著描摹了下雪雖寒冷,但地面溫暖,雪花落到地面很快亦融化,無法堆積起來,眼看山谷中的樹林漸漸被白雪覆蓋,簧竹亦被雪花壓低了,天空同色,方覺宇宙之神奇,歡快竟不覺凜冽;“摛章愧佳友” 至詩末,詩人進一步升華,佇立沉思甚覺愧對友人的好詩,又感此節(jié)序物候的美好,嘆息不知今日何日,南北皆雪。末尾筆鋒一轉至長江南北,金兵鐵馬橫行,戰(zhàn)場交馳。全詩首渲染了一幅上寒下溫,雪花飛舞的畫面,最后轉至戰(zhàn)場,“當念長江北,鐵馬紛交馳。” 戰(zhàn)爭使國家陷入危難之中,時令雨雪則加劇了情形的復雜慘烈。詩中道盡了詩人心中無盡的憂憤與不安,全詩寫雪而不拘泥于雪,將詩人心緒推向更高的境界,抒發(fā)了詩人悲天憫人之懷,強烈的家國情懷之思。當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時候,雪這一意象又有別于以上二詩的意味了。如《感事書懷十六韻》[2]184:
胡虜何年盛,神州遂陸沉。翠華棲浙右,紫塞僅淮陰。
志士憂虞切,朝家預備深。一朝頒細札,三捷便聞音。
授鉞無遺算,沈機識圣心。東西兵合勢,南北怨重尋。
小卻奇還勝,窮兇禍所臨。旃裘方舞雪,血刃已披襟。
殘類隨煨燼,遺黎脫斧砧。戴商仍夙昔,思漢劇謳吟。
共惜山河固,同嗟歲月侵。泉蓍久憔翠,陵柏幸蕭椮。
正爾資群策,何妨試盍簪。折沖須舊袞,出牧仗南金。
眾志非難徇,天休詎可諶。故人司獻納,早晚奉良箴。
此詩作于紹興三十一年(1161),為朱熹得知采石磯大捷,完顏亮被殺之后難抑興奮所寫下的長篇。全詩在回顧了宋金交戰(zhàn)的大致過程后,詩人積極獻策發(fā)表了任用人才的政治見解。整首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是歡快的,這里的“旃裘方舞雪,血刃已披襟” 之句把詩人內(nèi)心積壓很久的情緒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滿天飛舞的雪花像是在為宋軍取得的勝利祝賀,也象征了宋軍報仇雪恨,一雪前恥。自宋金開戰(zhàn)以來,朱熹時刻關心戰(zhàn)局的發(fā)展,生出了 “共惜山河固” 的愿望,朱熹心系朝廷,有著堅定的抗金復國的政治立場,關心民本,是不計個人生死上升到家國情懷之思的偉大升華。
陸機《文賦》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23]20。遵四時萬物而變化,詩人亦觀萬物而生情,從詩本位出發(fā)觀朱熹詩,其意象繁多,正如吳晟所說:“意象是詩歌生命的細胞,是中國詩歌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學品格之一。它積淀了深厚、豐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要探討中國詩歌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品格,必須從意象切入”[22]3。文徵明曾一語點出:“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 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歲寒明潔之意耳”[24]45。故觀朱熹詩中的雪意象,凝聚了豐富的意蘊及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其有四重內(nèi)涵,一是表達了詩人觀雪、賞雪的休閑淡泊之志,二則流露了詩人實則內(nèi)心孤寂失意之感;三則抒發(fā)了詩人常在外做官求學問道,對于故土與友人的深切懷念;四則牽系著最為根本的家國情懷之思,南宋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使得詩人渴望收復故土的滿腔熱血。從多重視野觀朱熹,觀朱熹詩,覺其詩內(nèi)涵豐富,猶似一片待挖掘的肥沃土壤,更讓讀者了解到一個理學家中的杰出詩人——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