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艷菊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44)
內(nèi)容提要:目的:采用超聲多普勒及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研究和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guān)性。方法:以本院住院治療的1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分為無斑塊組(19例)和有斑塊組(141例),有斑塊組患者中,按照斑塊的等級不同分成Ⅰ級組、Ⅱ級組和Ⅲ級組。將160例患者再次按照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情況分為控制良好組(糖化血紅蛋白≤6.5%)和控制不良組(糖化血紅蛋白>6.5%)。通過測定患者的頸動脈斑塊、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biāo),比較分析患者血糖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guān)性。結(jié)果:有斑塊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指標(biāo)明顯高于無斑塊組患者,有斑塊組患者中,斑塊Ⅱ級組和斑塊Ⅲ級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指標(biāo)明顯高于斑塊Ⅰ級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組中,無斑塊組患者18例,斑塊Ⅰ級患者24例,斑塊Ⅱ級患者8例,斑塊Ⅲ級患者11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良組中無斑塊組患者1例,斑塊Ⅰ級組患者2例;斑塊Ⅱ級患者27例,斑塊Ⅲ級患者69例,患者頸動脈斑塊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呈正相關(guān)。結(jié)論: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呈正比,頸動脈斑塊的嚴(yán)重程度可以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調(diào)節(jié)。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臨床診斷率逐年提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形成頸動脈斑塊的概率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這是因為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之一為微血管病變,在治療過程中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有效防止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1-3]。本文對本院住院治療的160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進行策略分析,并深入研究和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guān)性,報告如下。
收集本院自2018年7月~2019年1月住院治療的16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分為無斑塊組和有斑塊組,其中,無斑塊組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齡(72.7±1.2)歲,有斑塊組141例,按照斑塊的等級不同分成Ⅰ級組26例、平均年齡(73.4±1.8)歲,Ⅱ級組35例、平均年齡(73.6±1.9)歲,Ⅲ級組80例、平均年齡(73.9±1.4)歲。運用整理和分析統(tǒng)計學(xué)手段,將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
測定頸動脈斑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內(nèi)容包括斑塊的大小、位置和數(shù)目等,斑塊Ⅰ級組患者為單側(cè)頸動脈斑塊≤0.2cm,斑塊Ⅱ級組患者為單側(cè)頸動脈斑塊>0.2cm,斑塊Ⅲ級組患者為雙側(cè)頸動脈斑塊>0.2cm[4]。
測定血糖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多功能全定量特種蛋白金標(biāo)檢測儀,方法為在清晨空腹和餐后2h采集靜脈血,對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
取SPSS19.0軟件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有斑塊組患者中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 糖 分 別: 斑 塊Ⅰ級 組(5.86±0.23)%、(5.96±0.11)mmol/L、(10.57±0.73)mmol/L;斑塊Ⅱ級組(6.97±0.15)%、(6.90±0.16)mmol/L、(12.94±0.63)mmol/L;斑塊Ⅲ級組為(7.43±0.17)%、(7.02±0.24)mmol/L、(14.77±0.91)mmol/L,斑塊Ⅰ級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明顯低于斑塊Ⅱ級組和斑塊Ⅲ級組,患者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組中,無斑塊組患者18例,斑塊Ⅰ級組患者24例;斑塊Ⅱ級患者8例,斑塊Ⅲ級患者11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良組中無斑塊組患者1例,斑塊Ⅰ級組患者2例;斑塊Ⅱ級患者27例,斑塊Ⅲ級患者69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biāo)和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組及不良組患者數(shù)量的比較(±s)
表1.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biāo)和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組及不良組患者數(shù)量的比較(±s)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不良組(n)無斑塊組(19例) 5.58±0.16 5.43±0.12 10.18±1.06 18 1組別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組(n)斑塊Ⅰ級(26例) 5.86±0.23 5.96±0.11 10.57±0.73 24 2斑塊Ⅱ級(35例) 6.97±0.15 6.90±0.16 12.94±0.63 8 27斑塊Ⅲ級(80例) 7.43±0.17 7.02±0.24 14.77±0.91 11 69有斑塊組(141例)
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與血管的并發(fā)癥有密切的關(guān)系[5]。頸動脈斑塊厚度與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成正比,頸動脈斑塊厚度會隨著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頸動脈斑塊的獨立危險因素[6,7]。本研究結(jié)果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對在本院住院治療的16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頸動脈斑塊與年齡、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呈正比,并且頸動脈斑塊的嚴(yán)重程度可以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調(diào)節(jié)。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呈正相關(guān),且糖化血紅蛋白的合理控制可有效改善頸動脈斑塊的嚴(yán)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