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萍,陳 旭,陳扣萍
(建湖縣中醫(yī)院藥劑科,江蘇 建湖 224700)
我國中醫(yī)藥經歷數千年發(fā)展傳承后,在現今醫(yī)學領域中逐漸突破了各項限制與束縛,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出現于臨床治療中。在對多年臨床研究成果及實際臨床治療案例的總結中發(fā)現,相對于西藥而言,中藥不僅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安全性更高,藥效更加溫和。但在以往中藥多以湯劑形式出現,需長時間煎煮后才能服用,并且由于中藥口味不佳,也增加了幼兒用藥的難度。上述兩個原因成為中醫(yī)藥臨床推廣及發(fā)展的強力阻礙。在提純、分離等技術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今天,中藥也開始以膠囊、沖劑、注射液等多種形式活躍于臨床治療中,并被統稱為中成藥[1]。隨著我國中成藥的發(fā)展及應用范圍逐漸拓寬,許多用藥不合理情況逐漸展現出來。導致中成藥用藥不合理的原因較為復雜,有相關政策缺失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西醫(yī)門診醫(yī)師對中醫(yī)藥及中成藥了解不足的原因,同時也有患者對中成藥認知錯誤的原因。根據以往臨床經驗,通過藥師進行藥學服務干預有利于推進醫(yī)院藥房合理用藥制度的進行[2]。因此,本研究探討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對促進醫(yī)院中成藥合理使用的價值。
將2018年9月-2019年8月于本院中藥房領取中成藥的300例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150例)和對照組(150例)。研究組中,男80例,女70例,年齡為3~70歲,平均年齡為(37.39±13.22)歲;對照組中,男80例,女70例,年齡為4~70歲,平均年齡為(38.26±14.5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藥學服務,由護理人員為其講解藥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
研究組由藥師開展藥學服務,方法為:第一,合理用藥教育。①組織相關醫(yī)護人員開展交流會議,傳達國家推行的中成藥使用規(guī)范及用藥要求,并學習新推出的中成藥用藥政策等。②與門診醫(yī)生做好溝通、合作,為其提供中成藥使用意見。③為患者進行有關其所用中成藥的相關介紹,包括用藥方法、配伍禁忌等,并回答相關疑問。第二,醫(yī)囑審核。對中成藥處方中藥物適應證、用法、劑量、配伍等進行審核,以保證用藥合理性。第三,不良反應監(jiān)測。對患者進行跟蹤調查,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分析原因,若為不規(guī)范用藥造成,立即組織本院藥師及相關科室醫(yī)護人員開會,制定相應的預防應對措施。第四,藥品評估。根據國家標準對中成藥的質量、效果進行相應檢驗,對中成藥的生產廠家、營業(yè)資質、質量標準等進行登記及核查,以保證藥物的有效性。第五,建立監(jiān)管制度。本院藥師共同商討,根據相關政策制定本院中成藥使用規(guī)范,并下發(fā)到各科室門診醫(yī)生手中。本院藥師成立中成藥使用監(jiān)管小組,不定期對中藥房中的處方進行抽查,對用藥不合理的醫(yī)生進行相應處罰。第六,培訓考核。本院藥師定期組織中成藥使用相關學習講座,為不了解中醫(yī)、中藥及中成藥的醫(yī)護人員進行學習培訓,并在每月底進行考核。記錄醫(yī)護人員的考核成績,對無法良好掌握中成藥使用規(guī)范的門診醫(yī)生,為其設置中成藥使用權限,以保證藥物使用合理性。
1.3.1不合理用藥情況
中成藥使用中,不合理用藥情況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點[3,4]:①超劑量用藥,用藥量超過規(guī)定;②超療程用藥,除規(guī)定藥物外,開出超過7天的用藥量;③盲目使用滋補藥物,不分虛實、陰陽開具滋補藥物;④重復用藥,處方中開具藥效相同的藥物;⑤中西藥配伍不合理、中成藥配伍不合理,藥房中藥物違反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用藥規(guī)則;⑥未辨證用藥,僅根據疾病用藥,未考慮患者具體癥狀;⑦超適應證用藥,處方用藥藥效與患者病癥不符;⑧藥物用方法不合理,用藥時間、頻率錯誤。
1.3.2評估患者對用藥知識掌握程度
自擬調查問卷,包含患者應掌握的用藥知識。待相關藥學服務結束后,由醫(yī)生或相關護理人員向患者提問并填寫,以評估患者對用藥知識的掌握情況。問卷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用藥知識掌握程度越好。
1.3.3調查患者對藥學服務滿意度
自擬藥學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藥學服務滿意度越高。
研究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不合理用藥情況的對比[n(%)]
研究組患者對用藥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對藥學服務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的對比分)
3.1.1超劑量、超療程用藥
在中醫(yī)藥不斷得到認可的今天,我國民眾對中藥毒副作用小的認知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自行購買藥物時也更偏向于購買中成藥?!爸兴幐影踩珶o害”的心理導致患者在服用中藥時往往忽略遵從用藥說明(或醫(yī)囑)的重要性,認為大量服用或長時間服用,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導致超劑量或超療程用藥情況發(fā)生。雖然相對于西藥而言,中藥的毒副作用較低,但部分藥物在大量或長期服用后也會造成藥物累及,增加腎臟、肝臟的代謝負擔,如含黃藥子成分的中成藥,超劑量或超療程服用會損傷肝臟等。此外,部分中成藥中含有罌粟殼成分,大量或長期服用可產生成癮性。
3.1.2盲目使用滋補藥物
部分中藥具有滋補功效,可通過一定服用方式提高機體健康,如藥膳。雖然藥膳可以通過飲食攝入的方式為人體進行中藥滋補,但制作過程相對煩瑣,也不利于按療程服用。所以,許多藥廠趁機生產具有滋補效果的中成藥,以方便服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滋補中藥都適合所有人。中醫(yī)認為,服用滋補中藥前需對服用者機體進行辨證,以了解其機體虛實情況,防止虛不受補的情況發(fā)生。但部分生產滋補中成藥的商家,為了拓寬客戶群,在進行宣傳時夸大滋補人群范圍,導致部分人群出現盲目服用滋補中成藥的情況。
3.1.3重復用藥
在中成藥制作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中藥古方被提取合成為中成藥形式。對于某一種疾病的治療,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一種中成藥。但是,由于部分西醫(yī)對中醫(yī)藥及中成藥的了解有限,根據中成藥說明書為患者開具處方時,可能會出現一種疾病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相似中成藥進行治療的現象,導致不合理用藥情況發(fā)生。例如,為心臟病患者應用療效相似的穩(wěn)心顆粒和通心絡膠囊一起治療。
3.1.4中西藥或中成藥配伍不合理
中西結合進行治療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利用西藥快速穩(wěn)定患者病情,再利用中藥去除“病根”,可取得非常好的療效,但中西藥配伍不合理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西藥與西藥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機理,西藥與中藥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其中部分相互作用會增加患者用藥風險。例如,地高辛與六神丸同用,會導致室性早搏發(fā)生。導致中西藥配伍不合理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門診醫(yī)生對中藥及西藥的藥理作用了解不足,而中成藥配伍不合理的原因與之類似。
3.1.5辨證用藥及超適應證用藥
中醫(yī)認為,每種疾病患者的疾病誘因不同,其具體用藥也不同。因此,中醫(yī)治療常以某種方劑為基礎,進行辨證方劑加減治療。導致此類不合理用藥情況發(fā)生的原因也與醫(yī)生對中藥認知有限有著重要關系。
制定應對中成藥不合理用藥的方法可參照以往臨床上應對西藥不合理用藥的方法。在西藥藥物合理性管理中,藥師干預占據重要位置[5]。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導致中成藥用藥不規(guī)范發(fā)生的主要因素為門診醫(yī)生及患者對中成藥了解不足。藥師對藥物性質及藥物應用范圍了解更為全面、深刻,通過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可提高對門診醫(yī)生用藥的指導和監(jiān)督,提高患者對中成藥的了解,進而降低不合理用藥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與上述觀點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