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梓越
在當下的網(wǎng)絡社會,“喪”文化大行其道。精神生活是物質(zhì)生活的一面鏡子,面對“內(nèi)卷”,每個年輕人都會感到“壓力山大”,孤獨與焦慮自然帶來了“喪”文化的盛行。
但一味地選擇“喪”,只會讓我們?nèi)找嫦?、頹廢,到最后真正“喪”失活力與精神,成為時代車輪下的一粒微塵。想要跳上時代的列車,與時俱進,只有點燃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馬克思認為:“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向上的態(tài)度催人奮起,一味的安于現(xiàn)狀只能讓你被時代浪潮遠遠拋棄。振奮精神吧,只有不斷奔跑,搭上發(fā)展的快車,才能奔向夢想的遠方。
振奮的精神,是逆境中的一線生機。當我們再讀那兩個小女孩的故事時,不難想到,當富有的女士看到小女孩們生活困苦卻仍抱有美好希望時,一定會慷慨解囊,幫助這個困苦卻仍散發(fā)著蓬勃生機的家庭。無獨有偶,春秋時期的人們同樣處于變革之中,甚至有人衣食都不得周全,但顏回卻“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正是這種樂觀與積極的心態(tài),才讓他從三千弟子中脫穎而出,躋身七十二賢弟子中,甚至讓孔子發(fā)出“賢哉,回也”的感慨。
樂觀的精神適用于任何場合。在困頓窘迫時,你要樂觀,相信春天總會到來;在青云直上時,你也要積極,相信明天會更好;在生活一成不變時,你要向上;在大起大落時,你仍需樂觀……向前看吧,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但一味樂觀,也會陷入盲目與自大組成的怪圈中,驕縱固執(zhí)并不等于積極樂觀。如果你只是一味沉迷于幻想,卻止步不前,你的收獲也注定少得可憐。耽于空想,其實和一味的“喪”并無很大差異,都是止步不前,無法改變現(xiàn)狀。
愿我們樂觀,但不要盲目樂觀;愿我們擺脫“喪”文化,像春日的一行白鷺,向著天邊的紅日,努力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