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妍, 張 軍, 王 潔, 徐 穎, 王麗麗, 安 旭
延髓背外側(cè)(Wallenberg)綜合征是由于小腦后下動脈出現(xiàn)血栓栓塞,導致延髓背外側(cè)血液供應(yīng)不足而引起的疾病[1]。臨床癥狀多為吞咽困難、構(gòu)音功能障礙、惡性嘔吐、頭暈、飲水嗆咳、交感神經(jīng)損傷及溫覺障礙[2]。其中吞咽困難、構(gòu)音功能障礙及飲水嗆咳是Wallenberg綜合征常見臨床癥狀[3]。本病發(fā)生時因吞咽困難造成食物攝取障礙,引起機體營養(yǎng)不良情況,同時延髓背外側(cè)因供血不足發(fā)生梗死,進而引發(fā)多種病變綜合征[3]。常見的綜合征有循環(huán)缺血綜合征、霍納綜合征、急性前庭綜合征及腦干梗死[4]。臨床治療Wallenberg綜合征常采用藥物治療或電針刺激大腦皮質(zhì)層,以改善神經(jīng)功能損傷情況。經(jīng)顱磁刺激技術(shù)(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現(xiàn)代醫(yī)學界創(chuàng)造的一種無痛無創(chuàng)治療法,磁脈沖信號可直接刺激大腦皮質(zhì),引起神經(jīng)興奮或抑制[5]。本研究通過對Wallenberg綜合征伴有吞咽困難患者給予TMS治療,觀察治療前后患者吞咽、構(gòu)音功能及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Wallenberg綜合征患者110例。納入標準:(1)年齡30~65歲;(2)經(jīng)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證實小腦后下動脈及延髓背外側(cè)存在梗死[6];(3)臨床癥狀表現(xiàn)均存在吞咽困難癥狀;(4)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wěn)定;(5)發(fā)病時間<3 m。排除標準:①精神及智力障礙;②心肝腎器官功能衰竭;③咽喉部感染或潰瘍;④高血壓;⑤非小腦后動脈栓塞引起的吞咽及構(gòu)音障礙;⑥感覺性及運動性失語;⑦上消化道潰瘍及出血。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58歲,平均(46.39±4.12)歲,男31例,女24例。對照組年齡31~63歲,平均(47.52±3.76)歲,男36例,女19例。兩組患者年齡及性別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nèi)容均充分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體格檢查、喉鏡檢查、吞咽造影及MRI檢查,以判斷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喉鏡檢查采用吞咽喉鏡(德國ATMOS公司,型號:Strobo 21 LED)。
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藥物治療:給予神經(jīng)內(nèi)科常用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酌情增減給藥量。康復訓練:引導患者張大口,使下頜向面部兩側(cè)運動,逐漸恢復咀嚼功能;引導患者活動舌體,用舌將面頰頂起,促進舌運動;使用外部刺激,引導患者進行吞咽訓練,改善吞咽功能;引導患者發(fā)聲完成聲帶及呼吸道訓練。每次康復訓練時間持續(xù)約30 min,每天上下午分別進行2次。
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TMS治療。藥物治療方法同對照組。顱磁治療:采用導航經(jīng)顱磁刺激器(英國Magstim公司,型號:Rapid2)。首先利用導航系統(tǒng),進行磁刺激定位,選擇合適刺激部位,給予5000個5 Hz高頻脈沖信號進行治療。周一~周五每天進行一次TMS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5 w。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困難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利用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兩組患者吞咽功能。試驗方法及評定標準:讓患者端坐,咽下30 ml溫水,觀察患者嗆咳情況及吞咽所需時間。以1次性順利咽下水為1級;以分2次及以上咽下水且無嗆咳為2次;以1次咽下水但有嗆咳為3級;以分2次及以上咽下水且有嗆咳為 4級;以頻繁嗆咳無法咽下水為5級。1級為吞咽功能正常;2級為吞咽功能可能存在異常;3~5級為吞咽困難明顯,即吞咽功能異常[7]。吞咽功能異常率=(吞咽功能可能異常例數(shù)+吞咽功能異常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造影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給予吞咽造影檢查,并進行吞咽造影數(shù)字化分析。采用吞咽功能影像數(shù)字化采集與分析系統(tǒng)(北京云海揚帆公司)觀察記錄患者進食稀流質(zhì)、濃流質(zhì)、糊狀食物的吞咽過程,通過ImageJ軟件計算舌骨最大位移。
(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滲漏誤吸程度分級:通過吞咽喉鏡檢查,采用Rosenbek誤吸程度分級評估治療前后滲漏誤吸程度。分級標準:1級表示食物未進入氣道;2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存留于聲帶以上,未被清除出氣道;3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存留于聲帶以上,未被清除出氣道;4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附著于聲帶上,被清除出氣道;5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附著于聲帶生,被清除出氣道;5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附著于聲帶上,未被清除出氣道;6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進入聲帶以下,可被清除出氣道或清除進喉部;7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進入聲帶以下,用力也不能被清除出氣道;8級表示食物進入氣道,進入聲帶以下,無用力清除表現(xiàn)。1級為正常,2級為輕度滲漏,3~4級為重度滲漏,5~8級為誤吸。
(4)兩組患者治療后吞咽困難癥狀臨床療效:以吞咽困難癥狀完全消失且洼田飲水試驗1級為痊愈;以吞咽困難癥狀改善明顯且洼田飲水試驗2級為治療有效;以吞咽困難癥狀未有任何改善或情況加重且洼田飲水試驗3~5級為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8]。
(5)兩組患者治療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癥狀臨床療效:采用言語功能評定法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構(gòu)音功能。以言語功能評定V級為痊愈;以言語功能評定II-IV級為治療效果明顯;以言語功能評定I級為治療有效;以治療前后言語功能評定等級無變化為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治療效果明顯有例數(shù)+治療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9,10]。
(6)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定簡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評估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zhì)量[11]。WHOQOL分為心理、生理社會交往功能及生活環(huán)境四個維度,各項得分及總分越高,表明生存質(zhì)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Rosenbek誤吸程度分級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困難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吞咽功能異常率100%(55/55)、100%(55/55)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吞咽功能異常率32.73(18/55)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100%(55/55)(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吞咽功能異常率32.73(18/55)明顯低于對照組56.36%(31/55)(P<0.05);治療后對照組吞咽功能異常率56.36%(31/55)低于本組治療前100%(55/55)(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造影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舌骨最大位移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進食3種不同食物的舌骨最大位移均大于本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進食3種不同食物的舌骨最大位移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滲漏誤吸程度分級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無1級患者,治療前兩組各級患者比例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2級患者比例12.73%(7/55)、3級比例27.27%(15/55)、4級比例29.09%(16/55)分別高于治療前本組2級比例5.45%(3/55)、3級比例7.27%(4/55)、4級比例9.09%(5/55)(P<0.05);治療后觀察組5級比例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6級比例7.27%(4/55)、7級比例5.45%(3/55)、8級比例3.64%(2/55)分別低于本組治療前6級比例20.00%(11/55)、7級比例21.82%(12/55)、8級比例18.18%(10/55)(P<0.05);治療后觀察組2級患者比例12.73%(7/55)、3級比例27.27%(15/55)、4級比例29.09%(16/55)分別高于對照2級比例5.45%(3/55)、3級比例21.82%(12/55)、4級比例16.36%(9/55)(P<0.05);治療后觀察組5級比例14.55%(8/55)、6級比例7.27%(4/55)、7級比例5.45%(3/55)、8級比例3.64%(2/55)分別低于對照組5級比例27.27%(15/55)、6級比例12.73%(7/55)、7級比例9.09%(5/55)、8級比例7.27%(4/55)(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吞咽困難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6.36%(53/55)明顯高于對照組78.18%(43/55)(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構(gòu)音功能障礙率89.09%(49/55)、87.27%(48/55)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構(gòu)音功能障礙率41.82%(23/55)顯著低于本組治療前89.09%(49/55)(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構(gòu)音功能障礙率41.82%(23/55)低于對照組70.91%(39/55)(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構(gòu)音功能障礙率70.91%(39/55)低于本組治療前87.27%(48/55)(P<0.05)(見表5)。
2.6 兩組患者治療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構(gòu)音功能障礙治療有效率72.73%(40/55)高于對照組61.82%(34/55)(P<0.05)(見表6)。
2.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WHOQOL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HOQOL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WHOQOL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困難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吞咽造影情況比較(cm)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滲漏誤吸程度分級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吞咽困難癥狀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癥狀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Wallenberg綜合征發(fā)病于延髓上段背外側(cè)部位,小腦后下動脈阻塞、椎動脈栓塞均可引起Wallenberg綜合征。發(fā)病時患者前庭神經(jīng)、交感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及三叉神經(jīng)均受不同程度損害[12]。表現(xiàn)為頭暈?zāi)垦?、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難、構(gòu)音障礙、頭面部感覺障礙及痛覺溫覺障礙,嚴重者可合并急性腦梗死。吞咽困難是指患者無法正常進食或無法做出咽反射動作。影響機體吞咽功能的神經(jīng)中樞稱為吞咽中樞,由延髓背外側(cè)與腹外側(cè)共同構(gòu)成,具有調(diào)節(jié)吞咽反射、控制吞咽動作功能[13]。當Wallenberg綜合征發(fā)生時,因延髓背外側(cè)受損,吞咽中樞與其它中樞神經(jīng)無法進行信息傳遞,咽部肌肉組織收縮功能異常,患者無法正常咽下任何食物或水,表現(xiàn)出吞咽困難癥狀。構(gòu)音功能障礙可發(fā)生于多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疾病,多數(shù)患者因迷走神經(jīng)、舌下神經(jīng)受損,導致舌咽喉功能不受正常調(diào)控,而出現(xiàn)言語障礙癥狀?;颊吆粑鞍l(fā)音受嚴重影響[14]。
顱磁刺激治療被稱為“二十一世紀四大腦科學技術(shù)之一”,已在神經(jīng)、精神等領(lǐng)域有效治療多種疾病[15]。其技術(shù)要點主要是通過不同頻率磁脈沖信號,興奮或抑制大腦皮質(zhì)神經(jīng)。磁脈沖信號可直接經(jīng)過顱骨到達大腦皮質(zhì)層,隨即產(chǎn)生感應(yīng)電流,引起大腦皮質(zhì)神經(jīng)興奮性改變[16]。高頻磁脈沖信號具有興奮神經(jīng)功能,低頻信號具有抑制神經(jīng)功能。對神經(jīng)受抑制的Wallenberg綜合征患者,通過給予高頻磁脈沖信號,興奮大腦皮質(zhì)神經(jīng),使神經(jīng)興奮與抑制處于平衡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并且有研究表明顱磁刺激具有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操作方便及無創(chuàng)等特點[17]。較電針刺激治療或傳統(tǒng)藥物治療法而言更安全高效。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Wallenberg綜合伴吞咽困難患者經(jīng)顱磁治療后,吞咽功能異常率明顯降低,吞咽困難癥狀臨床治療有效率較藥物治療患者而言明顯較高。表明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后,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異常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治療后觀察組組患者進食稀流質(zhì)、濃流質(zhì)及糊狀食物后的舌骨最大位移均大于對照組。吞咽造影時評估患者吞咽功能的金標準。通過動態(tài)造影,可對吞咽過程進行詳細觀察分析,確定食物在各器官內(nèi)正常運動,測定舌骨位移大小可反映上食道括約肌開放程度。因此本研究結(jié)果表示顱磁刺激可顯著增大吞咽時舌骨位移,提高食道括約肌開放程度。另外Rosenbek誤吸程度分級評定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2~4級滲漏患者比例較高,5~8級誤吸患者比例較低,提示顱磁刺激治療可明顯改善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進食時滲漏誤吸情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構(gòu)音功能障礙率顯著降低,構(gòu)音功能癥狀臨床治療有效率較高。表明顱磁刺激治療可顯著提高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構(gòu)音功能障礙癥狀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治療后WHOQOL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顯著升高,表明顱磁治療可提高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生存質(zhì)量。
綜上所述,給予高頻磁脈沖顱磁刺激治療后,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構(gòu)音功能障礙癥狀恢復良好,患者預(yù)后生活狀況也較好。后續(xù)可繼續(xù)增大樣本量、增長隨訪時間或交叉使用高低頻率進行治療,對顱磁刺激技術(shù)具體作用機制及副作用進行深入研究,探討顱磁刺激對Wallenberg綜合征伴吞咽困難患者的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