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華, 王海濤, 劉 浩, 艾莉波, 郭艷華, 徐愛軍
目前抑郁癥(depression)是第二大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疾病[1],但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情感控制,抑郁癥會造成海馬損傷體積縮小。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模型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存在顯著自噬[2,3];抑郁癥模型動物突觸明顯損傷并伴有數(shù)量減少[4];抑郁癥海馬神經(jīng)元突觸可塑性顯著改變[5],這些改變可能是造成其海馬神經(jīng)元損傷及抑郁癥發(fā)病的重要因素。第10號染色體上缺失的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脂質(zhì)磷酸酶活性[6~8],主要可使三磷酸肌醇(PI3P)脫磷酸為二磷酸肌醇(PI2P),從而拮抗磷脂酰肌醇 3 磷酸激酶(PI3K),通過抑制PI3K/ Akt /mTOR 信號通路的作用[9],誘導細胞自噬,為自噬的正調(diào)控因子[10]。突觸前自噬可促進突觸功能和突觸的可塑性[11]。而PTEN也參與了成年后突觸可塑性過程[12]。PTEN在突觸上直接作用的改變可能導致突觸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行為和認知后果[13]。研究[14]發(fā)現(xiàn)抑制PTEN可以改善正常的突觸功能和認知,過表達PTEN的轉基因小鼠表現(xiàn)出突觸抑制。可以推測抑郁癥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突觸可塑性改變以及PTEN蛋白的表達間可能互有關聯(lián),然而尚未見有研究報道。本研究通過建立抑郁癥大鼠模型,檢測自噬相關因子LC3,Beclin1以及PTEN,觀察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時是否存在PTEN的異常表達并探討相關性,為理解抑郁癥發(fā)病機理尋找新的視角。
1.1 試劑和儀器 引物、SDS-PAGE凝膠試劑盒為北京莊盟國際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合成;β-actin兔單克隆抗體為ABclonal公司生產(chǎn);LC3兔多克隆抗體為MBL公司生產(chǎn);PTEN小鼠單克隆抗體和Beclin1小鼠單克隆抗體為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生產(chǎn)。蛋白電泳儀及化學發(fā)光拍攝系統(tǒng)為Bio-RAD公司制造;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為Leica公司生產(chǎn);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為Roche公司生產(chǎn)。
1.2 動物分組及建立抑郁癥模型 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共50只,體重180~200 g,由華北理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編號:SCXK(京)2014-0004。適應性飼喂7 d。隨機分為2組(模型組和對照組),25只每組。模型組通過慢性不可預見溫和性應激(CUMS)[15]方法制備抑郁癥大鼠模型。應激包括11種,共持續(xù)21 d。每天隨機給與1到2種,每種應激不超過3次,同種應激方法不連續(xù)出現(xiàn)。對照組大鼠僅每天抓取一次。
1.3 行為學 曠場實驗檢測對陌生環(huán)境的探索欲:記錄其主動逃避時間和軌跡。Morris 水迷宮(MWM)檢測對尋找空間位置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含隱蔽站臺實驗和空間探索實驗。隱蔽站臺實驗,記錄其游泳軌跡及尋找站臺時間,即逃避潛伏期(escape latency,EL)。隱蔽站臺實驗24 h后進行空間探索實驗,撤除站臺,記錄游泳軌跡、穿越原站臺所在位置次數(shù)。懸尾不動實驗檢測抑郁狀態(tài)程度:對不動時間進行統(tǒng)計。糖水偏好實驗評價動物快感缺失的程度:快感缺失的出現(xiàn)是抑郁癥動物模型造模成功的標志。記錄大鼠的糖水和純水消耗以及總液體消耗。糖水偏好指數(shù)% =糖水消耗量/(糖水消耗量+純水消耗量)×100%。
1.4 免疫組織熒光 按不同時間點(0.5 d、1 d、3 d、7 d、14 d)分別將2組大鼠10%水合氯醛麻醉后,4 ℃預冷4%多聚甲醛經(jīng)心臟主動脈灌注固定,斷頭后冰上快速取腦。4%多聚甲醛4 ℃固定24 h后15%、20%、30%蔗糖梯度沉糖脫水。OCT包埋,-80 ℃冰凍,25 μm冰凍切片。10%胎牛血清室溫封閉45 min,一抗(LC3,1∶500;Beclin1,1∶500;PTEN,1∶500)37 ℃濕盒孵育1 h。熒光二抗IgG(1∶100)37 ℃濕盒避光孵育1 h。帶DAPI封片劑染核封片。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
1.5 Western blot 按不同時間點(0.5 d、1 d、3 d、7 d、14 d)分別將2組大鼠麻醉后斷頭取腦。冰上快速分離雙側海馬,-80 ℃凍存,一側用于提取組織總蛋白,另一側用于組織總RNA提取。BCA法蛋白定量后按照30 μg蛋白量上樣,進行15%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VDF膜電轉印,8%脫脂奶粉封閉,一抗(LC3,1∶1000;Beclin1,1:1000;PTEN,1∶1000;β-actin,1∶10000)室溫孵育2 h,二抗IgG(1∶5000)室溫孵育1 h,ECL法顯色。LC3的表達水平以LC3-Ⅱ/LC3-Ⅰ比值表示。目的蛋白的表達水平以目的條帶與內(nèi)參蛋白的光密度比值表示。
1.6 實時熒光定量PCR 取前述凍存的一側海馬組織,提取總RNA,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計測定RNA濃度和純度。后參照試劑盒方案進行反轉錄。實時熒光定量PCR反應條件94 ℃變性15 s,60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共40個循環(huán)。
2.1 行為學檢測結果 曠場實驗: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總路程、直立次數(shù)減少,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1A、1B、1C)。
水迷宮實驗: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顯示顯著的逃避潛伏期延長及總路程增加,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2A、2C、2D);穿臺次數(shù)顯著減少,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2B、2E)。
穿梭箱實驗: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主動逃避時間增加,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3A、3B)。
懸尾不動實驗: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懸尾不動時間顯著增加,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4A)。糖水偏好實驗: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糖水消耗比例明顯降低,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4B)。
2.2 免疫組織熒光檢測結果 熒光鏡下:與PTEN和 Beclin1相結合的是Rhodamine標記的二抗,594nm波長激光下發(fā)紅光。與LC3相結合的是Fluorescein的二抗,488nm波長激光下發(fā)綠光。紅色和綠色熒光二者疊加呈黃色,表示該部位存在目的蛋白共定位現(xiàn)象。可見模型組海馬神經(jīng)元PTEN與LC3蛋白呈共定位表達,Beclin1與LC3蛋白也呈共定位表達。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紅綠色熒光亮度均較強,同時PTEN蛋白的表達量也增加(見圖5)。
2.3 Western blot結果 蛋白質(zhì)免疫印跡(見圖6A):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海馬PTEN、Beclin1與LC3的表達量在相同時相點均增高,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6B、6C、6D);與對照組相比,LC3-Ⅱ/LC3-Ⅰ的比值呈隨時間遞增趨勢,自0.5 d時小于1,至14 d時的大于1的翻轉,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1 d、3 d外P<0.01,見圖6E)。對照組內(nèi)LC3-Ⅱ/LC3-Ⅰ的值不同時相點兩兩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圖6E),模型組組內(nèi)各時相點LC3-Ⅱ/LC3-Ⅰ的值兩兩相比(除1 d與3 d間相比無顯著差異外)差異顯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6E)。
2.4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結果 大鼠海馬組織自噬相關基因Beclin1、LC3與PTEN的mRNA表達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各時相點模型組大鼠海馬組織Beclin1、LC3與PTEN的mRNA表達水平均增加,以Beclin1和LC3的mRNA增加更顯著,PTEN的mRNA增加次之,組間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7A、7B、7C)。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內(nèi)各時相點Beclin1、LC3的mRNA表達水平呈隨時間的下降趨勢,各時相點間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7A、7B);而模型組內(nèi)PTEN的mRNA各時相點間表達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圖7C)。
A:曠場實驗各組軌跡(n=5);B:曠場實驗各組大鼠直立次數(shù)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C:曠場實驗各組總路程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
圖1 曠場實驗(n=5)
A:MWM實驗軌跡圖(n=5);B:MWM隱蔽站臺實驗軌跡圖(n=5);C:MWM 實驗各組總路程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D:MWM 實驗各組逃避潛伏期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E:MWM 實驗各組穿越原站臺次數(shù)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
圖2 MWM實驗(n=5)
A:穿梭箱實驗各組軌跡比較(n=5);B:各組大鼠平均主動逃避時間比較(n=5),**與對照組相比P<0.01
圖3 穿梭箱實驗(n=5)
A:懸尾實驗中各組大鼠的平均不動時間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P<0.01;B:糖水偏好實驗各組大鼠糖水偏好指數(shù)比較,**與對照組相比P<0.01
圖4 懸尾實驗和糖水偏好實驗(n=5)
圖5 免疫熒光雙標檢測各組 PTEN 和 Beclin1 分別與LC3共定位表達(n=5)
A:Western blot 各組大鼠海馬不同時相點各目蛋白的表達;B: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Beclin1蛋白表達水平均上升,**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內(nèi)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Beclin1蛋白表達水平均升高,P<0.01;C: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PTEN蛋白表達水平均上升,**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內(nèi)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PTEN蛋白表達水平均升高,P<0.01;D: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LC3蛋白表達水平均上升,**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內(nèi)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LC3蛋白的表達水平均升高,P<0.01;E: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LC3-Ⅱ/LC3-Ⅰ比值呈隨時間遞增趨勢,**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內(nèi)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P<0.01
圖6 Western blot各組大鼠海馬不同時相點各目蛋白的表達(n=5)
A: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LC3的mRNA表達水平均上升,**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內(nèi)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LC3的mRNA表達水平降低,P<0.01;B:**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Beclin1的mRNA表達均上升,*模型組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P<0.01,Beclin1的mRNA表達水平降低;C:**與對照組相比P<0.01,模型組各時相點大鼠海馬組織PTEN的mRNA表達水平均上升,*模型組各相鄰前后時相點間相比P>0.05,PTEN的mRNA表達無顯著差異
圖7 LC3、Beclin1及PTEN的mRNA表達水平(n=3)
本研究采用CUMS應激建立大鼠抑郁癥動物模型更加真實的模擬了抑郁癥自然發(fā)病的過程,更為接近抑郁癥發(fā)病的真實情況[16]。采用多種行為學方法從多方面進行驗證:曠場實驗中模型組大鼠對新環(huán)境的好奇心缺失;水迷宮實驗顯示模型組大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受損,長期記憶能力下降;穿梭箱實驗可見模型組行動軌跡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雜亂,說明大鼠學習記憶能力較對照組明顯下降;懸尾實驗中模型組大鼠存在明顯的行為絕望狀態(tài);糖水偏好實驗顯示模型組大鼠存在明顯的快感缺失。這些結果均支持大鼠抑郁癥造模成功可靠。
本研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及蛋白質(zhì)免疫印跡法分別檢測了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目的 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達情況。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兩種自噬相關蛋白LC3與Beclin1與其mRNA表達水平均升高,顯示其自噬水平增高,提示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細胞內(nèi)損傷細胞器及待降解的蛋白質(zhì)增加,通過增強自噬來清除和糾正。模型組各時相點LC3總蛋白及LC3-Ⅱ蛋白表達呈隨時間上升趨勢,但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中LC3的mRNA的表達呈隨時間下降趨勢,推測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LC3的轉錄環(huán)節(jié)與翻譯環(huán)節(jié)存在某種未知機制的負反饋。LC3的mRNA表達最高時(0.5 d)LC3總蛋白及LC3-Ⅱ蛋白表達較低,至LC3的mRNA表達最低時(14 d)LC3總蛋白及LC3-Ⅱ蛋白表達反而較高,推測LC3基因在翻譯環(huán)節(jié)存在阻滯,導致了翻譯效率降低,阻滯在應激解除后隨時間增加而逐漸減輕,LC3總蛋白及LC3-Ⅱ蛋白表達增加。
另外蛋白質(zhì)免疫印跡顯示對照組不同時相點LC3-Ⅱ/LC3-Ⅰ的值相對恒定,且各時相點LC3-Ⅱ蛋白的表達均低于LC3-Ⅰ的蛋白表達。而模型組LC3-Ⅱ蛋白從0.5 d時相點的微量表達顯且著低于同時相LC3-Ⅰ蛋白的表達,至14 d時相點的LC3-Ⅱ蛋白表達顯著升高并高于同時相LC3-Ⅰ的逆轉,推測抑郁癥大鼠應激過程中海馬神經(jīng)元可能存在LC3-Ⅰ向LC3-Ⅱ轉化環(huán)節(jié)的阻滯,并可能導致了自噬過程的障礙,解除應激后這種阻滯隨時間增加而趨于糾正。另一種自噬相關基因Beclin1的轉錄及翻譯水平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亦與LC3的轉錄及翻譯水平變化趨勢類同,同樣佐證了上述猜想。
實時熒光定量PCR及蛋白質(zhì)免疫印跡結果顯示,抑郁癥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PTEN基因轉錄和翻譯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上調(diào)。PTEN蛋白表達也呈上升趨勢,與Beclin1蛋白表達時間趨勢相近。前人研究表明PTEN可對自噬進行調(diào)控[17,18],PTEN為細胞自噬的正調(diào)控因子[19]。因此推測PTEN蛋白表達上調(diào)對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起到了協(xié)同或促進的作用。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各時相點的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PTEN的mRNA均上調(diào),但并未出現(xiàn)與PTEN蛋白表達相似的隨時間變化趨勢,而是呈平穩(wěn)的狀態(tài),推測PTEN基因的翻譯環(huán)節(ji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阻滯。PTEN位于通路的上游,對自噬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可能會經(jīng)由通路各環(huán)節(jié)逐級放大,或可解釋PTEN的mRNA上調(diào)的程度與Beclin1及LC3的mRNA相比較低的現(xiàn)象。這一點也使得PTEN可能成為對自噬調(diào)節(jié)更為靈敏高效的靶點。
本研究組織免疫熒光雙標方法觀察自噬相關蛋白(Beclin1及LC3)與PTEN蛋白的表達。結果顯示在抑郁癥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PTEN 和Beclin1分別與LC3存在共定位,推測PTEN蛋白與Beclin1也存在共定位。這些現(xiàn)象也提示PTEN很可能對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發(fā)生與調(diào)控起了到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增強現(xiàn)象與PTEN表達上調(diào)有關。PTEN可能是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元自噬改變的重要調(diào)控因素之一。另外PTEN也可能經(jīng)由自噬途徑造成海馬神經(jīng)元突觸的重塑。這些均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