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云, 陳菊屏
血流感染(BSI)是一種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高的感染性疾病[1],分為醫(yī)院獲得性BSI(HABSI)和社區(qū)獲得性BSI(CABSI)。有研究對我國BSI住院病死率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BSI患者的病死率約為28.7%;同時發(fā)現(xiàn)HABSI的病死率為26.8%;CABSI的病死率因相關研究較少而無法評估[2]。老年患者由于組織器官功能衰退且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導致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低下[3],進而增加發(fā)生BSI的風險;年齡≥65歲者BSI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65歲者[4]。早期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能降低BSI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5]。因此,了解老年CA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對臨床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十分重要。目前,已有研究報道老年BSI和CA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6-11]。本研究對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CABSI住院患者的病原學及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7例年齡≥65歲且確診為CABSI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年齡≥65歲;② BSI診斷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的敗血癥診斷標準[12],該標準中患者至少存在以下一種癥狀或體征即低體溫(T<36 ℃)或發(fā)熱(T>38 ℃),可伴畏寒、寒戰(zhàn),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1 mmHg=0.133 kPa)],同時血培養(yǎng)至少1次培養(yǎng)出公認的病原菌,若血培養(yǎng)分離出的病原菌為皮膚常見定植菌,如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草綠色鏈球菌等,則需24 h內于不同時間、不同部位重新采集血培養(yǎng),至少2次以上血培養(yǎng)陽性;③ CABSI診斷參照文獻 [9-10],即BSI發(fā)生在入院前或入院后48 h 內。
1.2.1 標本采集 在使用抗菌藥物前,若患者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懷疑BSI時,應嚴格按照無菌采血法在患者的不同部位采集靜脈血,分別注入需氧瓶和厭氧瓶,每瓶采集靜脈血8~10 mL。
1.2.2 菌株分離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BACT/ACERT 3D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進行菌株分離培養(yǎng),同時行革蘭染色鏡檢。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的MicroScan Walk Away 96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進行菌株鑒定。藥敏測試儀及配套的PC33、NC6l藥敏鑒定復合板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根據(jù)2017年CLSI執(zhí)行的標準判讀[1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肺炎鏈球菌ATCC 49613為質控菌株。
1.2.3 臨床數(shù)據(jù)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入住科室、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原發(fā)感染部位、體重指數(shù)(BMI)等。實驗室資料,血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入院24 h內的感染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CRP、 PCT)、白蛋白、血紅蛋白、肌酐、D-二聚體等。根據(jù)患者出院時的預后,分為生存組和病死組。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偏態(tài)分布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描述,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描述。單因素分析中計量資料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正態(tài)分布)、秩和檢驗(偏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PCT,評估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UC)、最佳界值、特異度、靈敏度。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老年CABSI患者157例,男62例,女95例。年齡65~90歲,中位年齡70歲。內科患者分離出病原菌148 株,外科患者分離出9株,其中內分泌科病原菌占比最高,見表1。
2.1.1 合并基礎疾病 1 5 7 例患者中1 2 1 例(77.1%)合并至少1種基礎疾病,分別為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81例,2型糖尿病67例,高血壓病61例,惡性腫瘤25例,慢性腎臟疾病24例,慢性肝臟疾病10例,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6例。無基礎疾病36例。
2.1.2 原發(fā)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最多(41例),其次為下呼吸道34例,腹腔22例,皮膚軟組織7例,顱內感染5例,感染性心內膜炎2例,其他未知來源 46例。
157例患者共檢出非重復病原菌15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18株,以大腸埃希菌(45.9%,72/157)、肺炎克雷伯菌(15.9%,25/157)多見;革蘭陽性菌3 3 株,以金黃色葡萄球菌(10.2%,16/157)、人葡萄球菌亞種(4.5%,7/157)多見;真菌6株。見表2。
表1 各科室的病原菌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various departments(n)
產ESBL的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占各自菌的43.1 %(31/72)、24.0%(6/25)。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敏感性極高,未發(fā)現(xiàn)耐藥菌株,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吡肟耐藥率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亞種未檢出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耐藥的菌株,對青霉素、紅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藥率較高。見表3、表4。
根據(jù)出院時的預后,27例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病死率為17.2%。兩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白蛋白、PCT、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
將P<0.05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2型糖尿?。∣R=3.132)和PCT升高(OR=1.023)是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見表 6。
表2 病原菌分布特點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by species
ROC曲線顯示:AUC為0.709(0.595~0.823),約登指數(shù)為0.327,最佳界值為7.195 μg/ L,特異度為62.3%,靈敏度為70.4%。見圖1。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的藥敏試驗Table 3 Susceptibility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4 主要革蘭陽性菌的藥敏試驗Table 4 Susceptibility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5 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Table 5 Univariate analysis of patient prognosis
表6 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Table 6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atient prognosis
圖1 PCT 的ROC 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of procalcitonin for predicting patient outcome
BSI是一種病死率高的重癥感染性疾病。國外研究報道BSI的病死率為20.0%~30.0%[14],我國為28.7%~38.0%[2,15]。因此,對于BSI的患者應盡早采取治療措施。若高度懷疑患者發(fā)生BSI,應在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合并基礎疾病、本地區(qū)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等因素后,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早期合理的抗菌藥物治療可能會改善預后。
本研究共檢出157株非重復病原菌,其中內科占94.3%,可能與內科的老年患者較多有關。同時發(fā)現(xiàn)內分泌科是我院病原菌檢出占比最高的科室。2型糖尿病是最多見的基礎疾病,與梁欣等[9]的研究結果相似。糖尿病患者罹患BSI可能與下述原因有關:作為慢性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會使高血糖狀態(tài)長期存在,導致機體代謝紊亂、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的趨化、吞噬及細胞內殺傷作用受損,T淋巴細胞數(shù)量減少[16]。此外,血糖升高使血管結構受損、血流動力學紊亂,導致組織器官微循環(huán)缺血、缺氧,進而易滋生病原菌及不利局部感染控制。本院在原發(fā)感染明確的病灶中以泌尿道感染多見,與查翔遠等[6]報道的呼吸道為最常見感染灶有所不同,可能與本研究中老年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絕經后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生殖道逐漸萎縮,加上女性泌尿道特殊的解剖生理結構,使老年女性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概率增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多見,與梁欣等[9]、陳德珠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而與王淑穎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CABSI以革蘭陽性菌多見不同,可能與地域、醫(yī)療環(huán)境及納入對象標準不同有關。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為本研究中常見的革蘭陰性菌,而常見的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亞種多見;大腸埃希菌檢出較多可能與泌尿道感染相關的CABSI患者較多有關。本研究藥敏試驗結果顯示,產ESBL的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占各自菌種的43.1%、24.0%,與2016年CHINET報告的45.2%和25.2%相近[18]。常見的革蘭陰性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厄他培南、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敏感率最高,未檢出耐藥菌株,而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吡肟的耐藥率較高。常見的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均呈現(xiàn)敏感,而對青霉素、紅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藥率較高。提示對于BSI的患者,早期應根據(jù)本地區(qū)常見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藥敏情況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待藥敏試驗結果明確后再進行抗菌藥物調整。
本研究老年CABSI患者病死率為17.2%。單因素分析顯示病死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PCT升高明顯高于生存組,而白蛋白、血紅蛋白低于生存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2型糖尿?。∣R=3.132)和PCT升高(OR=1.023)是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BSI會升高血糖濃度,而血糖升高使感染難以控制。高血糖與感染共同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加上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使感染加重,甚至進一步發(fā)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進而增加死亡風險。PCT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在生理情況下血清中幾乎檢測不到,而在感染性疾病中會升高,尤其在全身性細菌感染時升高明顯[19];不同的PCT值反映不同的感染程度,當PCT為2~10 μg/L時,提示可能存在膿毒癥;而大于10 μg/L時,存在膿毒性休克、器官衰竭的可能性更大[19]。可見PCT值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死亡風險隨著PCT的升高而增加,同時ROC曲線顯示PCT評估預后的AUC為0.709,大于0.7,可見PCT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當PCT的最佳界值為7.195 μg/ L時,特異度為62.3%,靈敏度為70.4%。提示若老年CABSI患者的PCT大于7.195 μg/L時可能預后不良,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關注,但特異度不高,因此評估患者預后不能僅根據(jù)PCT值,還應綜合考慮其他因素。
綜上所述,老年CABSI患者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多見,其中大腸埃希菌為最常見菌株?;加?型糖尿病和PCT>7.195 μg/L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抗菌藥物的合理選用及預后評估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感染指標等因素。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少的局限性,可能有偏倚,因此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