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學珍
【摘 要】2017年新版高中歷史課標提出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要求歷史教學必須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重任。本文針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對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進行研究,旨在與各位同仁交流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教育
2017年新版高中歷史課標明確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關注現(xiàn)實問題。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什么要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首先,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契合課程標準實際需要。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歷史課程要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因此,當今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這是新課改的要求,大勢所趨。
其次,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以家國為實體依托,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國家的情感寄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才偉略,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24字的層層推進,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僅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內涵,都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并且在實現(xiàn)的路徑上是統(tǒng)一的,從強調從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因此,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的要求。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落實對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生處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長期,不僅需要掌握知識參加各種選拔考試,而且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從本身課程設計的思路而言,家國情懷教育集中體現(xiàn)了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以及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家國情懷教育呢?
第一,歷史教師要改善教學理念,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歷史教學的內容。
現(xiàn)如今,大部分教師與學校領導都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歷史課程僅僅只是一門參加高考的課程而已,這對于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們不能把歷史課程僅僅看作是參加高考的科目,應該允許學生提出疑問,勇于相互探討。在探討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歷史知識,也可以拓寬視野。必須樹立高中歷史課程是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最好的素材之一,要緊緊抓住這樣一門課程。此外,老師們在備課時要掌握課程標準與所教授的教材內容。受到新課改的影響,歷史教學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但是整體的愛國情懷教育始終不變。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和教材背景下,更妥當把握課程走向,理解和掌握課標要求的課程內容,對課程標準中所涉及的歷史課程設置背景、歷史課程的基木性質、歷史設計的設計基木思路與理念、歷史課程三維目標以及歷史課程實施建議應吃透,在學習課標時,應深入到配套課程標準解讀的專著及優(yōu)秀論文,以便教師對課程標準及課程設置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要時刻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端正教學理念,不斷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既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也要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
第三,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在新課改下,師生是同等地位。歷史教師要積極適應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建立起師生互動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采用講述法、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式教學、設置任務型等多種教學方法。
講述法是歷史課堂的傳統(tǒng)方法,講述一定要注意講述順序與目標,并且具有感染力,這是歷史課堂的基本要求。講述法的重要工具就是歷史故事,這樣的形式對講述的感染力有促進作用。例如在講述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內容辛亥革命時,就可以以林覺民的《與妻書》為切入點,對其生平以及書信內容進行解讀,講述林覺民在幼子出生之際,義無反顧的參加革命的事跡,渲染課堂氣氛,進行情感帶入,將辛亥革命的情感因素深入學生心中,推動課程進程,從而達到深化情感的目的。此外,講述法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處理具有良好作用,如在講解《辛丑條約》內容時,針對各國公使駐京,以及簽約國家的介紹,突出中外國力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條約的破壞性,以及當時中國的現(xiàn)狀,從而達到對教學內容的細節(jié)化理解。
歷史圖片是反映歷史真實的有力證據(jù),圖片中的歷史也是很好的家國情懷教育突破點,如果教師有余力,更可以深化到歷史中的圖片層次,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實施家國情懷教育時,圓明園遺址照片就是很好的舉證,不僅可以將完整的圓明園與現(xiàn)在的圓明園圖片對比,引起學生探討,這么壯觀的文化遺產為何會毀于一旦,并提出“現(xiàn)在有人倡議修復圓明園,你是否同意?”,這類問題可以拓展學生思維,有利于深化情感目標。
設置任務型教學法也非常有利于家國情懷教育。比如在紅色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比如延安的高中歷史課,老師可以提前將內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開始進行通過自己的走訪調查了解當?shù)氐臍v史文化和教科書的差異對比。實地的走訪調查才會讓學生油然心生無比的敬仰和崇敬。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最后可以以愛國歌曲作為課堂的結尾,比如《五星紅旗》等愛國歌曲。再如講述人民版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時,教學組織以小組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學案完成相關史實的學習,教師再以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重難點突破,而課程設計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設計了課堂反思,反思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強不息,追求進步才能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課程升華部分,教師可以進行大膽設問:“日本該不該侵略中國?”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是從道德層面及日本需求方面回答不應該,教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認為中國應該被侵略,從而引起學生的關注,再拋出歷史反思的主題,認識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使學生從反面來認識國家落后的后果,培養(yǎng)其自身反思的思維方式。
視頻解讀法也能有效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視頻是融視覺、聽覺為一體的綜合展示手段,比較單純的講述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感受近代仁人志士的奮斗史中,英勇赴國難的譚嗣同,通過電影表達的形式,展示“戊戌六君子”的慷慨激揚,以及那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情感發(fā)散,能夠達到情感渲染的效果,從而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的情感帶入的目的。
家國情懷教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途徑,是2017年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將其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中國史的學習具有很大現(xiàn)實意義。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并從中領悟我國人民抵御外敵時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并將之化為建設祖國的動力。在教學影響下,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敏.在歷史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的嘗試[J].教育探索,2000(3)
[2]袁崇順,范存俊.歷史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5)
(重慶市南岸區(qū)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重慶 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