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武文輝 鐘 敏 蔣冬梅
肺癌是目前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多見于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由于NSCLC發(fā)病隱匿,惡化程度高,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病情已進展至晚期,錯過了手術(shù)的最佳時機,因此患者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極低[1]。對于進展期NSCLC患者,臨床上一般采取姑息性治療,盡量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以延長生存期限。近些年,隨著對腫瘤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療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為進展期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和希望[2]。吉非替尼作為第二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可選擇性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結(jié)構(gòu)域以阻斷EGFR信號通路,從而促使腫瘤細胞凋亡[3]。目前吉非替尼已經(jīng)成為臨床上治療進展期NSCLC的一線用藥[4]。但是國外有研究顯示[5],EGFR-TKI可增加腫瘤患者發(fā)生動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而且大多數(shù)的進展期NSCLC患者本身血液就呈高凝狀態(tài),因此如何預防和改善進展期NSCLC患者的異常凝血功能一直是臨床治療考慮的重點。根據(jù)筆者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消癌平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的功效[6],本項研究通過探討消癌平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進展期NSCLC的療效以及對患者凝血狀態(tài)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地理論支持。
本項研究隨機選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治療的NSCLC患者173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98例,年齡為34~89歲,平均年齡為(58.43±7.26)歲。根據(jù)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JACC)制定的TNM腫瘤分期標準,經(jīng)病理組織學和影像學確診為ⅢA~Ⅳ期NSCLC患者,其中ⅢA期39例患者,ⅢB期51例患者,Ⅳ期83例患者。71例患者為腺癌,102例患者為鱗癌。根據(jù)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on Oncology Group,ECOG)評分標準,152例患者為0~1分,21例患者≥2分?;颊甙凑针S機數(shù)字表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77)和觀察組(n=96)。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基本一致,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分析/例
1.2.1 入選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jīng)病理組織學和(或)影像學確診為ⅢA~Ⅳ期NSCLC;②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由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存在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的患者;③合并其他肝腎功能異常、心血管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者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④受試前3個月未接受其他放化療的患者;⑤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⑥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劑或者其他抗凝藥物的患者。
1.3.1 對照組 患者每日清晨口服吉非替尼片劑(易瑞沙?,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42)250 mg/次,1次/天,連續(xù)口服3個月。
1.3.2 觀察組 患者在口服吉非替尼片劑治療的同時,靜脈滴注消癌平注射液(通化金馬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869)60 ml/次,1次/天,以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連續(xù)注射20 d,停藥7 d后再注射20 d,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4.1 臨床療效[7]根據(jù)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實體瘤評價標準,完全緩解: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部未見腫瘤陰影;部分緩解:臨床癥狀部分消失,腫瘤體積縮小>50%;病情穩(wěn)定:臨床癥狀部分消失,腫瘤體積縮小<25%;病情進展:腫瘤體積增大>25%或發(fā)生腫瘤轉(zhuǎn)移甚至患者死亡。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患者病情至少穩(wěn)定4周以上。
1.4.2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②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B)水平、血清D-二聚體水平;③高凝狀態(tài)發(fā)生情況;④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毛細管血粘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
本資料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s)進行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同組病例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71%(89/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52%(62/77),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5.719,P=0.017)。見表2。
表2 2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2組患者PT、APTT、TT、FB和D-二聚體含量基本一致,無統(tǒng)計學差異。經(jīng)治療后,2組患者PT、APTT、TT值較治療前有所延長,而血清FB含量較治療前有所降低(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APTT較對照組患者延長更明顯,血清FB含量較對照組患者降低更為明顯,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D-二聚體水平較治療前和對照組均有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有41例(53.25%)和54例(56.25%)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jīng)治療后,對照組患者有49例(63.64%)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s)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s)
指標 治療前tP治療后tPt0P0PT/s0.7310.4661.1430.255 對照組10.63±2.1514.36±2.124.9170.034 觀察組10.86±1.9814.77±2.514.8620.035APTT/s0.7830.4354.0640.000 對照組16.72±2.8931.16±2.7331.8720.000 觀察組17.05±2.6432.83±2.6541.3330.000TT/s1.4100.1601.2080.229 對照組12.34±0.7616.01±0.7230.7610.000 觀察組12.51±0.8116.14±0.6933.4260.000FB/(g·l-1)0.4390.66124.1840.000 對照組3.85±0.573.27±0.354.0670.000 觀察組3.81±0.592.13±0.2725.3690.000D-二聚體/(μg·l-1)0.7400.4616.3140.000 對照組1079.82±673.07992.44±432.180.9590.339 觀察組998.75±749.26524.79±521.965.0860.000
注:t,P表示與對照組比較;t0,P0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表4 2組患者高凝狀態(tài)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治療前,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基本一致,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jīng)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毛細管血粘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治療后患者由于藥物影響導致血液呈高凝、高粘狀態(tài)。而觀察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明顯得到改善,全血粘度低切和全血粘度高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而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毛細管血粘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比較(±s)
表5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比較(±s)
指標治療前tP治療后tPt0P0全血粘度低切(mPa·s)10/s0.2970.7673.0860.002 對照組9.47±2.049.76±4.380.5270.599 觀察組9.56±1.938.03±2.974.2320.000全血粘度高切(mPa·s)150/s1.2160.22611.3640.000 對照組3.79±0.674.24±0.544.5890.000 觀察組3.90±0.523.51±0.296.4180.000毛細管血粘度0.6260.5322.0300.044 對照組1.53±0.351.67±0.342.5180.013 觀察組1.56±0.281.55±0.420.1940.846紅細胞壓積/%1.6900.0937.0070.000 對照組40.27±5.3142.38±2.643.1220.002 觀察組38.72±6.4938.96±3.570.4660.642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1.3990.1648.5380.000 對照組1.98±0.262.26±0.258.4750.000 觀察組1.93±0.211.95±0.230.6290.530
注:t,P表示與對照組比較;t0,P0表示與治療前比較。
有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異常情況,不僅易引發(fā)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fā)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腫瘤的進展[8]。另外,抗腫瘤藥物在殺死大量腫瘤細胞的同時,也促使炎性因子、促凝血物質(zhì)的釋放,損傷血管內(nèi)皮,直接或間接啟動促凝機制,進一步增加腫瘤患者發(fā)生高凝狀態(tài)的風險[9]。而吉非替尼作為治療進展期NSCLC的一線藥物,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促使血小板選擇素和血栓烷B2的分泌和釋放,大大增加了患者治療后血栓栓塞的風險[10]。因此,對于腫瘤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的防治已經(jīng)成為腫瘤內(nèi)科領(lǐng)域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我國《腫瘤相關(guān)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與治療中國專家指南(2015版)》[11]建議對所有住院腫瘤患者進行血栓栓塞風險評估。隨著近些年我國中醫(yī)藥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進展期NSCLC方案用于臨床,且治療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12]。中醫(yī)理論認為,血栓栓塞屬于“脈痹”、“股腫”等范疇,因淤血阻于陰脈,血流不暢,運行受阻,濕邪互結(jié)所致;痹在骨則重,在脈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血凝而不流[13]。因此,中醫(yī)理論認為,淤血消散則痛腫自除。腫瘤和血栓栓塞的病理基礎(chǔ)都與濕熱血瘀,氣血失和有關(guān),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認為血液高凝、高粘狀態(tài)是一致的[14]。
消癌平注射劑的主要成分為烏骨藤,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在中醫(yī)防治肺癌領(lǐng)域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15]。但是關(guān)于消癌平對肺癌患者高凝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尚少,本項研究通過對比消癌平注射液聯(lián)合吉非替尼和吉非替尼單獨用藥治療進展期NSCLC患者的療效以及對凝血因子和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的影響,為消癌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提供理論支持。研究結(jié)果顯示,經(jīng)治療后,2組患者PT、APTT、TT值較治療前有所延長,而血清FB含量較治療前有所降低;而且觀察組患者血清FB含量較對照組患者降低更為明顯,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D-二聚體水平較治療前和對照組均有明顯降低,血流動力學指標明顯得到改善,全血粘度高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而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毛細管血粘度、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消癌平注射液不僅有良好的抗癌作用,而且可以改善NSCLC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療后血液高凝狀態(tài)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尤其是血漿D-二聚體作為預測血栓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經(jīng)纖溶酶水解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凝血狀態(tài)等病理生理過程均密切相關(guān),消癌平注射液聯(lián)合吉非替尼可明顯降低進展期NSCLC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
通過上述研究證實,消癌平注射液可以改善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高粘狀態(tài),加速靜脈血液回流,聯(lián)合吉非替尼治療效果理想,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