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璇龍 肖毅
摘 要:文化間性理論思想源自與哲學,在國內普遍是由哈貝馬斯提出的。國內文化間性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間性理論主要觀點研究、文化間性理論主要研究內容及文化間性理論作用研究。文化間性理論已應用于文學、美學、語言學、民族學、教育學、跨文化、政策、道德、體育、社區(qū)、企業(yè)等研究,主要應用于跨文化研究。
關鍵詞:文化間性;綜述;平等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44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化間性理論倡導文化平等交流開始被更多的學者關注。作者在中國知網搜索篇名含有文化間性的文章共220篇,本文主要以此文獻資料為基礎,對關于文化間性理論的研究進行綜述,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參考。
1 文化間性理論起源
文化間性理論的主、客思想源于哲學思想,文化間性來自于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從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他者之間的關系視域出發(fā),揭示人的存在本體論哲學。車瑞(2007)、馮毓云(2010)皆認為:主體間性最早由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提出。主體間性最初源于胡塞爾的主體交互性、馬克斯·舍勒的人之存在的本體論、伽達默爾闡釋學中的理解與主體間性的關系的理論,后經薩特、梅洛—龐蒂等思想家的發(fā)展,主體間性在西方得到確立。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霍爾首次提出了文化間交流概念,激發(fā)了文化間性思想起源。湯國榮、章錦河、曹晶晶、陳敏、朱順順(2018),王世靚(2017),王海生、楊桂蘭、劉麗(2017),韓紅(2004)、董秋華(2010)、言紅蘭(2016)柯依夢等,他們都認可文化間性理論來自于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是其交往行為理論中的主體間性在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蔡熙(2009)從邏輯上對文化間性的產生進行溯源,蔡熙認為:文化間性有著深刻的哲學根基,哈貝馬斯在繼承巴赫金的他者理論, 胡塞爾的主體間性理論, 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為文化間性理論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促進了文化間性理論的生成。他還強調差異理論是文化間性產生的基礎。
由此可見文化間性源自于主體間性,理論的核心思想源自于哲學,文化間性是由眾多思想理論發(fā)展而來,主要有三個:(1)交往理論;(2)主體間性;(3)視域融合理論。國內學者普遍認同文化間性是由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
2 文化間性理論概念研究
2.1 文化間性的視域性
關于文化間性理論內涵的研究較多,較為具有代表性的細致論述了自己關于文化間性理解的有以下學者。鄭德聘(2008)文化間在多元化的溝通時,不會是整個系統(tǒng)進入彼此視野,而是引起對方關注的特定方面。文化間性中的對話交流,使作為不同主體的文化得到自識和互識,從而堅持自我文化獨特性并開始產生與他種文化相識融合后吸納生成的新文化。
2.2 文化間性的動態(tài)性
王才勇(2007),湯國榮、章錦河、曹晶晶、陳敏、朱順順(2018)他們則更為強調文化間性的動態(tài)性。王才勇主要表述了文化融合時是一個動態(tài)的狀態(tài),并且文化的間性特質會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它是一種特定視界,基于此對文化間性的特定狀態(tài)進行分析。
2.3 文化間性的平等性
蔡熙(2009)認為文化間性離不開主體間性、文本間性、話語間性,文化間性是一種強調文化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過程中還與不同文化互動、交流的狀態(tài),不同于跨文化。跨文化只是單純地指相遇在一起的不同的文化。湯國榮、章錦河、曹晶晶、陳敏、朱順順(2018)他們將文化間性視為文化變遷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多元性,差異性,關聯(lián)性,互動性,統(tǒng)一性,其中多元性是其它特性的前提,文化在差異中探尋可以進行從新組合的關聯(lián),統(tǒng)一性是文化能夠求同存異的變遷。
綜上所訴可得文化間性強調以下特性:(1)差異性,差異是文化溝通的前提;(2)視域性,文化與文化不是整體都會進行溝通,引起彼此關注的部分文化進行溝通;(3)主體性,文化間性強調平等的對話,每個文化都是主體;(4)平等性,文化與文化彼此都保留各自特質。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時進行平等對話,文化變遷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遷過程。
3 文化間性理論主要應用領域研究
文化間性意在強調各種文化平等交流,當前已被應用于文學、美學、語言學、民族學、教育學、跨文化、政策、道德、體育、社區(qū)、企業(yè)等研究,主要歸納為:文學研究、言語研究、文化研究、美學研究四方面。
文學研究,金元浦和周勁松分別將文化間性應用于名著《紅樓夢》中國文化傳播的研究及林語堂先生的《唐人街》對美國華裔文獻的多彩性構建。周建國將文化間性用于戲曲領域,認為元雜劇《趙氏孤兒》由伏爾泰改編為《中國孤兒》,其轟動巴黎的原因正是保留了文化間性。
語言研究,劉學蔚(2016)將文化間性用于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言紅蘭(2017)應用于壯泰諺語的倫理道德研究。韓紅(2004)從語義范疇的認知機制闡釋、文化機制闡釋、語用機制闡釋3方面對語義研究的學術方向進行了分析和展望。王海生、楊桂蘭、劉麗(2017)在電影翻譯認為電影翻譯時應注意雙方文化的差異已確保文化的流暢性。
文化研究,王世靚、紀曉嵐將文化間性用于引導當下團結中華民族的民族互嵌及其政策探析。車瑞(2007)用于民族文化研究??乱缐粼谏鐓^(qū)傳播中使用文化間性思想。王平、宮麗艷(2015)應用在企業(yè)文化研究。王才勇(2007)從主體間性角度切入用于分析處理跨文化的邏輯思維。張矛矛、翟豐(2017)分析近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體育文化的關系,從“特質”“同質”和“變遷”3 個維度對中國和西方體育文化的間性進行剖析。
美學研究,鄧桂英(2018)應用于現(xiàn)代新儒家生命美學的探索。馮毓云(2010)基于實用主義將文化間性應用于美學的視域,美學的整合統(tǒng)一,美學的開放性。
關于文化間性理論的研究主要應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常用于國內外文化交流研究,但在旅游方面的研究較少??蜅P袠I(yè)作為一個不同地域文化,多元交流互動的聚集體,當下研究較為罕見。
4 文化間性理論的作用研究
文化間性理論作用研究主要分為兩類:(1)文化間性可使用的研究內容研究,為其它學科視角提供新思路;(2)文化間性的效用研究,當前文化間性的效用主要應用于文化發(fā)展傳播。
4.1 文化間性未來可應用范圍研究
章錦河、湯國榮、胡歡、于鵬、趙琳(2018)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間性有以下可為:處理文化多樣性的新范式,文化間性何以可能及地理學視角的可能路徑。他們?yōu)槲幕g性理論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他們更注重對同一地點不同文化間的文化間性研究提供指導。湯國榮、章錦河、曹晶晶、陳敏、朱順順認為文化間性理論可以應用在:政治實踐和社會文化地理學。他們更注重對不同社會文化類型間的文化間性研究提供方向。
4.2 文化間性當前效用研究
陳白穎(2011)認為:主體間性理念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轉化,文化間性會保留文化間的特質,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會與西方文化在求同存異中不斷完善發(fā)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她還認為:主體間性視閾有利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國際性傳播,主體間性的視閾用于解除不同文化間的分歧,在國際舞臺上實現(xiàn)文化間差異性的統(tǒng)一。言紅蘭(2017):(1)文化間性視角下,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實現(xiàn)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2)文化間性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以主體間性指導我國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可行性及對外傳播的必要性。文化間性的作用研究總結了當前文化間性的作用同時為文化間性的發(fā)展開拓了新視野。
5 綜述結論
第一,文化間性理論是一個起源于哲學思想的應用型理論,它在眾多哲學家、思想家的思想及理論上發(fā)展形成的,國內學者們普遍認為由哈貝馬斯提出的哲學術語。
第二,文化間性理論強調文化間的以下特性:(1)文化的差異性,文化與文化的差異是文化間性理論的前提條件。(2)文化的主體性,不同文化各自的特質是文化間性發(fā)生作用的核心元素,主體性強調各種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依舊以自己為主體,保有自我特質。(3)文化的視域性,文化與文化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進行有選擇的交流、融合,文化與文化的交流并非整體都進行交流,而是在彼此視線中部分進行交流。(4)文化的平等性,文化間性提倡的是文化間的平等交流,無論何種文化與何種文化都能交流。國內相關研究者關于文化間性的研究觀點主要有三種:(1)文化間性體現(xiàn)了從屬于兩種不同文化的主體之間及其生成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2)文化的主體間性是指文化交流中主體與其環(huán)境對理解異質文化有深刻的影響。(3)文化間性是指國際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
第三,當前文化間性主要應用于文學、言語、文化、美學研究四方面,主要學科視角有:文學、民族學、美學、教育學等,但學科視角正在豐富,學者開始探索文化間性的可應用領域。文化間性目前主要被應用于跨文化研究,主要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跨學科研究較少,大多應用都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缺少數(shù)據(jù)建模型類研究。當下旅游文化成為多文化交流的舞臺,可將文化間論應用于旅游資源研究,避免旅游資源在旅游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出現(xiàn)同質化。
參考文獻
[1]馮毓云.審美復興的文化間性立場——舒斯特曼新實用主義美學建構之路徑[J].文學評論,2010,(4):63-64.
[2]車瑞.主體間性閾下的民族文化[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7.
[3]馮毓云.審美復興的文化間性立場——舒斯特曼新實用主義美學建構之路徑[J].文學評論,2010,(4):63-64.
[4]湯國榮,章錦河,曹晶晶,等.文化間性理論要義及其在社會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14.
[5]言紅蘭.民族間性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對外傳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49-150.
[6]王海生,楊桂蘭,劉麗.電影翻譯中文化間性的倫理審視[J].現(xiàn)代交際,2017,(4).
[7]蔡熙.關于文化間性的理論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9,(1):80-82.
[8]鄭德聘.間性理論與文化間性[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7(4):76.
[9]蔡熙.關于文化間性的理論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9,(1):84.
[10]言紅蘭.文化間性視域下壯泰諺語的倫理道德[J].百色學院學報,2015,28(6).
[11]韓紅.文化間性話語中語義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語學刊,2004,(1):72.
[12]陳白穎.本土文化傳播與文化間性主[J].義嘉興學院學報,2011,23(2):65-66.
[13]張矛矛,翟豐.近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體育文化間性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3):213.
[14]鄧桂英.現(xiàn)代新儒家生命美學的文化間性倫理及啟示[J].美學論壇·生命美學專題,2018,(11).
[15]章錦河,湯國榮,胡歡,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學視角的文化間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8,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