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人民醫(yī)院骨四科,河北 滄州 061000)
脛骨平臺后側骨折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骨折,未被納入常見的脛骨平臺骨折分型系統(tǒng)中,有些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由于移位不明顯,在初診的X射線片上容易被漏診,再加上其位置特殊,如果早期未給予有效的復位內固定,往往會發(fā)生關節(jié)面塌陷,造成膝關節(jié)功能受損[1]。對于如何提高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診斷率,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詳細的查體和全面的影像學檢查外,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脫骨折可能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診斷有提示作用,因為ACL撕脫骨折和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撕脫骨折的部分患者同時發(fā)生了脛骨平臺后側骨折,但ACL撕脫骨折和P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相關性的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擬探討A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相關性。通過較易診斷的ACL撕脫骨折讓骨科醫(yī)生密切關注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減少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漏診,對移位較嚴重的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及時采取手術治療,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膝關節(jié)功能,減少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
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ACL撕脫骨折患者設為ACL撕脫組,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齡11~56歲,平均(29.6±8.5)歲;受傷機制:車禍傷25例,扭傷6例,高處跌落傷5例。將我院同期收治的22例急性PCL撕脫骨折患者設為PCL撕脫組,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齡21~63歲,平均(32.5±5.9)歲;受傷機制:車禍傷15例,扭傷7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受傷機制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存在ACL撕脫骨折或PCL撕脫骨折;②具備完善影像學資料;③受傷至就診時間小于1周。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膝關節(jié)退變;②膝關節(jié)存在手術史;③同時存在ACL及PCL兩種損傷。
2組患者均行患膝X射線、CT及MRI檢查,接受浮髕試驗、Lachman試驗及抽屜試驗查體。通過查體及影像學結果計算2組患者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發(fā)生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發(fā)生率=[(脛骨平臺后側骨折+骨挫傷)/總例數(shù)]×100%。脛骨平臺后側:膝關節(jié)MR掃描T1加權像中央矢狀位脛骨近端畫兩個圓,作兩個圓心的連線,連線后即為脛骨平臺后方[2]。脛骨平臺后側骨挫傷:在MR上存在T1加權像的低信號和T2加權抑脂像的高信號。所有的影像學資料由2位骨科醫(yī)生和1位影像科醫(yī)生共同閱片,意見不統(tǒng)一時再由1位副主任醫(yī)師鑒別。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2組患者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發(fā)生率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法分析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與PCL撕脫骨折和ACL撕脫骨折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CL撕脫組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發(fā)生率高于PCL撕脫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19,P=0.001),見表1。
表1 各組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發(fā)生情況[例(%)]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CL撕脫組較PCL撕脫組更易發(fā)生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提示A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存在相關性(表2)。
表2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典型病例1:患者,男,17歲。下樓梯時踩空扭傷右膝關節(jié),間接暴力致右膝關節(jié)損傷。右膝關節(jié)正側位X射線片可見髁間嵴骨片翹起,提示ACL撕脫骨折,但脛骨平臺后側未見明顯異常(圖1a、b)。行右膝關節(jié)MRI檢查示ACL撕脫骨折伴發(fā)脛骨平臺后側骨挫傷(圖1c、d),給予ACL撕脫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及患膝石膏外固定治療。
典型病例2:患者,男,31歲。行走時被三輪車撞傷右膝關節(jié),直接暴力致右膝關節(jié)損傷。右膝關節(jié)正側位X射線片可見脛骨髁間嵴骨質不連續(xù),提示ACL撕脫骨折,并可見脛骨平臺向干骺端走行的骨折線(圖2a、b)。右膝關節(jié)CT可見ACL撕脫骨折和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同時存在(圖2c、d)。右膝關節(jié)MRI再次驗證了ACL撕脫骨折和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同時存在(圖2e、f)。在進行ACL撕脫骨折內固定的同時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折進行復位及內固定(圖2g~h)。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各種損傷機制下A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具有相關性。目前關于ACL撕脫骨折是否合并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研究少見,這是我們進行此項研究的重要原因。膝關節(jié)MR掃描T1加權像中央矢狀位脛骨近端畫兩個圓,作兩個圓心的連線,連線后即為脛骨平臺后方,此處的骨折定義為脛骨平臺后側骨折[2]。一部分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因其移位不明顯,在膝關節(jié)X射線片上容易被漏診。脛骨平臺后側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損傷的結果,很少單獨發(fā)生,常伴隨著膝關節(jié)內的其他損傷[3]。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ACL撕脫骨折患者大多同時伴有脛骨平臺后側的骨損傷,同時我們也關注了PCL撕脫骨折患者的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情況,分別計算2組患者脛骨平臺后側骨折、骨挫傷、骨損傷的發(fā)生率,結果顯示ACL撕脫組骨損傷發(fā)生率顯著高于PCL撕脫骨折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CL撕脫組較PCL撕脫組更易發(fā)生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說明與PCL撕脫骨折比較,ACL撕脫骨折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提示作用更強。
a、b:右膝關節(jié)X射線片正側位;c、d:右膝關節(jié)MRI正側位
圖1 典型病例1影像學資料
a、b:術前X射線片正側位;c、d:術前CT正側位;e、f:術前MRI正側位;g、h:術后X射線片正側位
在ACL撕脫骨折時必須注意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診斷,此種骨折常造成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需要特定的手術方法和固定策略,但此種骨折很容易被忽視,需要注意。脛骨平臺后內側骨折在不受軸向載荷的情況下,在低角度的屈膝時易發(fā)生膝關節(jié)脫位,證實了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不穩(wěn)定性[4]。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塊的大小與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程度成反比,這意味著如果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塊較大,在較低的屈曲角度時就易發(fā)生膝關節(jié)脫位,即使是未移位的脛骨平臺后側骨折也存在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的風險[5]。上述資料表明,這種不穩(wěn)定的骨折需解剖復位和堅強內固定。雖然Schatzker和Moore脛骨平臺骨折分型方案經常被用于描述脛骨平臺骨折,但并沒有專門針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分型,而最近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導致了對Schatzker、AO及Duparc分型系統(tǒng)的修改[6]。仔細閱讀膝關節(jié)CT影像對發(fā)現(xiàn)脛骨平臺后側骨折非常重要,同時也要注意其他損傷的提示作用,如ACL撕脫骨折即對其有較強的提示作用。同時膝關節(jié)MRI檢查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折的診斷也具有較高的敏感度。
探討A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相關性,需要研究ACL撕脫骨折的損傷機制。兒童ACL撕脫骨折和成人ACL撕脫骨折的損傷機制往往不同[7-8]。Anderson等[9]報道,兒童ACL撕脫骨折通常發(fā)生在屈膝位脛骨內旋時,是典型的孤立性膝關節(jié)損傷。但本研究的36例ACL撕脫骨折患者中,有4例為8~14歲的兒童患者,均伴有脛骨平臺后側骨挫傷或骨折。此損傷特點與Anderson等[9]的報道不符,考慮與患者受傷機制及受傷時暴力大小有關。8~14歲兒童ACL脛骨附著處為骨化和軟骨骺的結合處[10-11],一旦出現(xiàn)ACL損傷應力,ACL脛骨附著處通常難以承受ACL的抗拉強度,導致脛骨附著處骨折,如此時致傷暴力仍未結束,將導致其他膝關節(jié)內裝置損傷,如脛骨平臺后側損傷等,考慮與脛骨平臺前移后和股骨髁碰撞有關。成人患者中,ACL脛骨附著處抗拉力強度高,通常情況下施加致傷張力會導致ACL纖維的斷裂[12]。Anderson等[9]報道,在成人中,ACL撕脫骨折由高能量的創(chuàng)傷引起,最常見的損傷機制是嚴重的膝關節(jié)過伸,通常與高速車禍有關。本研究中,成人ACL撕脫骨折的受傷機制與Anderson等[9]報道一致,多為車禍傷或高處跌落傷,受傷暴力巨大。Stevens等[13]報道,成人ACL撕脫骨折有較高的相關損傷發(fā)生率,包括脛骨平臺及股骨髁骨挫傷、內側副韌帶、半月板和后交叉韌帶的損傷。但是Stevens等[13]的研究并未對ACL撕脫骨折與其伴發(fā)損傷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ACL撕脫骨折往往伴有潛在的更嚴重損傷[14]。MRI對于韌帶、半月板和骨損傷的診斷非常準確[15]。為了評估ACL撕脫骨折時患膝的損傷程度,診斷時需對患膝進行全面地檢查,包括X射線、CT及MRI,需特別注意脛骨平臺后側,以免漏診,延誤治療。
本研究發(fā)現(xiàn)ACL撕脫骨折與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具有相關性,ACL撕脫骨折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診斷具有提示作用,通過關注較易診斷的ACL撕脫骨折,可減少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的誤診及漏診,對脛骨平臺后側骨損傷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進而減少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最大程度地保留膝關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