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平
摘? ?要: 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科學實用的助讀系統(tǒng),有助于教師科學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本文以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為研究對象,探討理論依據和顯著特色,并提出使用策略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助讀系統(tǒng)? ?統(tǒng)編本? ?單元導語? ?使用策略
自2017年9月全國初中階段全面推廣使用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以來,語文教材的關注度持續(xù)升溫,相關研究成果日臻豐富。語文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授課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要憑借,起著聯(lián)系教師和學生的“橋梁”作用。一般認為,語文教材由范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助讀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等四個部分組成。
“助讀系統(tǒng)”作為語文教材的四大系統(tǒng)之一,是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根據劉淼的《當代語文教育學》中的相關闡述,“‘助讀系統(tǒng)是指為幫助學生解讀范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五類:①注釋類;②提示類;③評點類;④目標類;⑤圖像類”。對語文教師來說,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助讀系統(tǒng),可以落實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對學生而言,助讀系統(tǒng)可以激發(fā)閱讀興趣,提升學力并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囿于篇幅,本文將就“提示類”中單元導語的編排與使用策略進行探討。
一、“單元導語”編排的理論依據
(一)語文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教材編寫建議”指出:“教材編寫應依據課程標準,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并注意體現(xiàn)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标P于“課程性質”,《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助讀系統(tǒng)”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編排應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首先,助讀系統(tǒng)需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需關注各學段的銜接。如,七(下)第三單元和八(上)第二單元的選文都含有回憶性散文,七(下)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語的第一段指出:“這些人物雖然平凡……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钡诙翁岢觯骸氨締卧膶W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和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八(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第一段指出:“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我們了解別樣的人生,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钡诙翁岢觯骸皬闹袑W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段導語從七年級的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精神延展到八年級的豐富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由他悟到自省;第二段導語,從七年級的篇章結構到八年級的細節(jié)刻畫。兩個單元的導語既體現(xiàn)了基礎性和階段性,又關注到了學段之間的銜接。
助讀系統(tǒng)的編排既要強調人文性,又要兼顧工具性。因此,縱觀六冊課本的單元導語,可以發(fā)現(xiàn)單元導語的設計既關注人類、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弘揚文化,又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二)先行組織者策略。
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是指,在教授新知識之前,先給學生提供一些比新知識概括、抽象、能力水平要求更高的引導性材料?!跋刃薪M織者”扮演著溝通新舊知識“橋梁”的角色,這些引導性材料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有意義地學習,更高效地消化新知識。
作為助讀系統(tǒng)之一的“單元導語”充當先行組織者的角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著引導和輔助的作用,為課文的學習者提供一個支架,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如,八(上)第一單元的導語:“你經常接觸新聞,注意過常見的新聞體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嗎?……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你對新聞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蓖ㄟ^新舊知識的巧妙勾連,既喚起學生對新聞的舊知,又很好地引導他們帶著問題學習新聞單元。
(三)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核心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诖耍Z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應具有可理解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借助助讀系統(tǒng)激發(fā)學習興趣,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建構有意義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如,七(下)第六單元的導語:“本單元主要選取探險與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你能從中觸摸到探險者的精神世界,并激發(fā)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象力?!边@樣的導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既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與加工。
二、“單元導語”編排的顯著特色
(一)“雙線組元”,體現(xiàn)語文課程性質。
單元導語是語文教材中位于每個單元前面的助讀性材料,既介紹單元的教學內容,又點出該單元的學習方法,還明確了單元的重難點。統(tǒng)編本教材單元導語的編排體現(xiàn)了“雙線組元”的編寫理念,由“人文主題”線和“語文要素”線組成,導語一般分為兩段:第一段是“人文主題”,概括了本單元課文的文體、題材及學完本單元后對學生思想情感的觸發(fā)等相關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第二段是“語文要素”,主要介紹閱讀技巧、學習策略和語言特色等相關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如,七(下)第一單元的導語:
第一段:“歷史的星空,因有眾多杰出人物而光輝燦爛。他們中有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有決勝千里的軍事家……閱讀本單元的課文,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非凡氣質,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p>
第二段:“本單元學習精讀,要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還要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所處時代,透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p>
該導語的第一段用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本單元以杰出人物的介紹為主,且要能感受他們的氣質,喚起我們對理想的憧憬;第二段文字指出學習本單元的方法:一是學習精讀,二是揣摩語句的妙處;三是通過細節(jié)理解人物。兩段文字結構緊湊、文風平實,易于接受。
(二)循序漸進,促進學生主動建構。
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特別注重知識的連續(xù)性和連貫性,以七(上)六個單元的導語為例:
通過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七(上)六個單元的導語,在“人文主題”方面,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四時景物之美,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親情,指引學生感受童真童趣,培養(yǎng)人格力量,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并能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翱翔于更廣闊的世界。橫向上,六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融入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引導;縱向上,六個單元從“自己”到“他人”再到“世界”,循序漸進,引人深思。
在“語文要素”方面,七(上)六個單元主要關注“朗讀”和“默讀”,以“默讀”為例,“默讀”分布在三、四、五單元,第三單元要求“默讀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一氣讀完”;第四單元要求默讀時圈點勾畫;第五單元要求默讀時邊讀邊思考,勾畫出重要句段并做摘錄。這三個單元對默讀的要求逐步提高,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通過三個單元的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應能掌握默讀技巧。
(三)表述親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統(tǒng)編本教材的單元導語在編排語言風格上,表述親切而自然,輕松且活潑,如:
九(下)第一單元:“閱讀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領略作者的情思,觸摸時代的脈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p>
再如:
九(下)第五單元:“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臺,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贏得觀眾的掌聲?”
單元導語中“你”“我們”等字眼較好地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了編者、文本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減少了學生對文本的陌生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我激勵、自我促進和自我評價的過程,獲得知識。不限于以往其他版本教材提示語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統(tǒng)編本教材真正意義上通過話語體系的轉變,以支架的角色,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側重于學生內驅力的激發(fā),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三、“單元導語”使用的有效策略
朱紹禹先生曾指出:“將使教學效果不再單方面地取決于教師個人的素質,而是依靠編寫者提供的條件,教師稍加指導,學生就可以獨自閱讀、獨自研究。”因此,師生要有效地使用語文教材,達到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語文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充分利用好助讀系統(tǒng),基于本文的探討目的,對“單元導語”的有效使用提出如下策略:
(一)借助“語文要素”,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閱讀單元導語,可以對本單元有大致的認識,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八(上)第五單元為例,這一單元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接觸說明文,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闡述如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當?shù)姆椒▉碚f明的;還要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增強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p>
通過閱讀和分析,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應圍繞說明對象及特征、說明方法及作用、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等方面設定,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既有事物說明文,又有事理說明文,結合具體的文本,制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周慶元先生曾指出:“語文學習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與掌握語文知識的,帶有積極情緒的傾向?!奔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喚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習效率,如,八(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
“新聞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新聞,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等渠道來到我們的身邊。你經常接觸新聞,注意過常見的新聞體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嗎?知道新聞作品的采編過程是怎樣的嗎?”
這一單元的導語用提問的方式拉近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引發(fā)了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新聞的思考,同時以舊知引新知,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學習新單元之前,語文教師合理地使用單元導語,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對促進課堂的順利推進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研讀“單元導語”,掌握學習方法。
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非常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單元導語中的閱讀方法多有涉及,前文已對七(上)六個單元的導語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此不再贅述。學生通過對單元導語的仔細研讀,明確單元的學習內容和文體特點等各方面內容,還可以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以八(下)第五單元為例:
“……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游記,通過記述游覽見聞,描摹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抒發(fā)作者的情思。閱讀這類文章,隨著作品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讓我們豐富見聞,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學習本單元,要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p>
從單元導語可知,這一單元是游記單元,學生通過閱讀單元導語,可得知以下關于游記類文章的閱讀方法:(1)把握作者的游蹤;(2)明確作者寫景的角度和方法;(3)體悟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情思;(4)借助想象,了解游記的特點。
借助單元導語,仔細研讀,學一篇、知一類,學生對所學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對自讀課文和課外閱讀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王家倫,陳宇.“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四大系統(tǒng)的顯著進步[J].福建基礎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