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龍成鵬
“文化大篷車”活動中,傳承人字汝民表演自制樂器
編者按:
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有不同的角度。民族文化領(lǐng)域,從地方角度看,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民族文化,既是當下民族工作的對象,也是寶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chǎn)。換句話說,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中,民族文化既是當前工作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我們?nèi)婵偨Y(jié)歷史經(jīng)驗的思想基礎(chǔ)。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為例,清代地方官為它題寫的“萬里瞻天”,既形象地表達了巍山各民族歷史上對國家的認同,也對我們今天開展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有一定的啟發(fā)。
范建偉,巍山縣文旅局退休干部,曾長期在文物、文化等相關(guān)部門任職,在職期間,深度參與巍山民族民間文學收集、文物保護、東蓮花村的保護,以及巍山彝族打歌的申遺、推廣等工作,目前還參與巍山民族文化活動的策劃、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
今日民族:上個月巍山組織了打歌隊到普洱市去演出,這是什么活動?
范建偉:這是中國夢·云南情“文化大篷車·千鄉(xiāng)萬里行”惠民演出,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巍山方面通過投標承辦了兩個縣的演出。這兩個縣分別是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和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我們巡回演出了10 個地方,有民族村寨、學校、集市、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今日民族:民族文化在鄉(xiāng)村的巡回演出,是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知道1964 年全國少數(shù)民族群眾業(yè)余藝術(shù)觀摩演出會結(jié)束后,云南各縣學習“烏蘭牧騎”(紅色文化工作隊),組建了自己的文化工作隊到各個村寨巡演,這是切實推動云南文化融合的一個很重要的事件?,F(xiàn)在云南省推動的“文化大篷車”也可以納入到這樣一個歷史中來看待。
范建偉:兩者在物質(zhì)條件方面,差異很大。我們的“文化大篷車”,確實是把舞臺建在一輛車上,這是一個大卡車,車廂一打開就是舞臺,音響設(shè)備一應俱全。我們巍山的這個大篷車是幾年前中央財政撥款購置,可以看成是我們國家經(jīng)濟狀況有根本改善以后對文化的一個武裝。
今日民族:你們組織了哪些節(jié)目?反響如何?
范建偉:節(jié)目時長90 分鐘,主題比較凝聚。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2020 年的特點,有反映扶貧的節(jié)目,有戰(zhàn)疫情的節(jié)目。觀眾反響強烈,很多地方都是人山人海,有的甚至有上萬的觀眾。
在鎮(zhèn)沅的時候,當?shù)毓嶙逡覀儗W巍山打歌,我們的傳承人就在后臺現(xiàn)場教學。好幾次下場后,我都見到當?shù)厝烁〖墏鞒腥俗秩昝窭蠋煂W吹樹葉,學他自制的“呼土土”(陶笛)。我們演出結(jié)束了,他這個講課還沒結(jié)束。這個時候,就專門等他。來交流的有中年人,也有青年,還有少年兒童。演出一天跑兩個地方,很趕,很累,但這種交流我們都覺得很重要,不能小看哪怕幾分鐘哪怕只有幾句話的這種交流,它播下的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種子。
巍山拱辰樓上的“萬里瞻天”匾額
東蓮花村的古建筑群
今日民族:“文化大篷車”項目全國各地都在推進,這個活動的意義,有待我們持續(xù)關(guān)注。就巍山而言,主動承辦一部分交流演出活動,也是巍山民族文化有實力的體現(xiàn)。
范建偉:巍山歷來就很重視民族文化工作,重視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這次主動融入全國的“文化大篷車”展演,只是我們多年來民族文化工作深厚積累的一次“變現(xiàn)”。以巍山彝族打歌為例,2006 年我們就在全縣各民族中間進行了普及推廣,同一年我們又抓住機遇,申報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并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2006 年11 月是巍山縣50 周年縣慶,我們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把巍山的民族文化推上了全國性的舞臺。
今日民族:我們從巍山土司、古城這樣一些歷史性議題中,是不是也可以梳理一些巍山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經(jīng)驗?
范建偉:這是非常好的角度。我們可以先聊聊巍山的左氏土司。據(jù)《蒙化鄉(xiāng)土志》,巍山左氏土司是南詔王族蒙氏的后裔。南詔滅國后,蒙氏退回巍山,改姓后得以保存。明初,因軍功受封賞,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左氏的子孫左禾被朝廷封為土知州,職位世襲,于是有了左氏土司對巍山長達500 年的統(tǒng)治。
不過,和后世對土司的想象不同,左氏土司并不是一個封閉在巍山的“土皇帝”。文化方面,歷代土司都積極學習中原文化,甚至參與科舉考試,推動巍山的漢文化教育。早在1448 年,左禾之子左伽擔任蒙化府土知府時,朝廷就賞賜給他的衙門一副對聯(lián),內(nèi)容是:“亙古亙今門第,全忠全孝人家”,這位土司“二代”的家風可見一斑。
左正是左氏第6 代土司,此人文化素養(yǎng)很高。史志說他“能文翰,工詩畫,有魏晉風;好善高潔,禮士崇儒?!碑敃r明代云南的一些大文豪,比如楊慎、李元陽等,都是他的朋友。楊慎還給他取了一個字“龍圖”,兩人關(guān)系很密切。左正能詩善文,他的詩《春日》《題三鶴洞》《送李別駕歸蜀》《對雨抒懷》等我們今天還能讀到,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巍山的漢文化氛圍。
不僅左正本人向?qū)W,他還一心振興蒙化府的教育事業(yè)。在任37 年間,他重修文化、學宮,推廣儒學教學。在明清兩朝,左氏家族一共出過3 名進士,8 名舉人,1名副貢和7 名歲貢。這些都是這個土司家族身體力行地推行文化融合的見證。
“文化大篷車”活動中表演的巍山打歌節(jié)目
另外,左氏土司從明代中期開始就接受土流合治,左正更是主動把蒙化府大印交給流官掌管,積極協(xié)助流官治理好地方。左氏土司衙門在清同治年間毀于戰(zhàn)火,在歷史變動中,左氏土司始終跟當時的朝廷保持一致。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左氏土司的世襲統(tǒng)治權(quán)沒有得到朝廷準允,左氏土司在巍山延續(xù)17 世共計517 年的統(tǒng)治以和平的方式結(jié)束。
今日民族:今天我們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鑄牢?巍山土司的歷史貢獻,讓我們看到政治、文化上,我們這個共同體的源遠流長。土司制度下,民族地區(qū)的政治治理與文化融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土司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不僅切實維護了中國的統(tǒng)一,也樹立了文化融合的榜樣。
范建偉:歷史上巍山確實自覺地認同朝廷,認同國家。最典型的證據(jù)就是拱辰樓北面的匾額——“萬里瞻天”。拱辰樓是蒙化衛(wèi)城的北城樓(土司衙門不在衛(wèi)城),1785 年在巍山擔任蒙化直隸廳同知的黃大鶴用這個匾額對巍山的政治與歷史做出了很有智慧的概括?!叭f里”提示了巍山所處的地理區(qū)位,而“瞻天”表達了對象征國家的“天子”和朝廷的政治認同。拱辰樓的南面是更早幾年(1771 年)由巍山另一位地方官員(蒙化同知康勷)題寫的匾額,上書“魁雄六詔”,又從另一個角度總結(jié)了巍山的歷史。巍山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從這兩個匾額中得到了形象的刻畫。今天云南建設(shè)民族團結(jié)進步示范區(qū),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更加豐富了我們對“萬里瞻天”的認識。
今日民族:請介紹一下,巍山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國家觀念,近代以來的典型事跡。
范建偉:這是一個很大的學術(shù)問題。從點滴的經(jīng)驗講,有幾個故事。
一個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回族馬幫幫助運輸抗戰(zhàn)物資。當時云南與東南亞陸路之間的交通運輸是抗戰(zhàn)生命線,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以東蓮花七支大馬幫為首的巍山回族馬幫,在全長600 多公里的滇緬干線上,組織了700 多匹騾馬搶運物資,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滇西抗戰(zhàn),巍山各民族都參與其間,為修滇緬公路、滇緬鐵路,巍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1937 年修滇緬公路時,當時政府要求每3 戶要抽1 人出工,巍山每天保證供應8000 人在崗,15%的人口參與了修滇緬公路。滇緬公路修通后,還修滇緬鐵路,犧牲同樣巨大??傊箲?zhàn)時期,在民族和國家的危機時刻,巍山各族人民切實被動員起來,在當時人力、財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在各個方面為抗戰(zhàn)作出了巨大貢獻。
巍山彝族在東蓮花美食節(jié)上排練歌舞。美食節(jié)所在場地,是一個新建的商業(yè)街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東蓮花的新與舊并行不悖
今日民族:巍山這段歷史,其實也是云南全省的一個縮影。我想我們今天梳理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體意識,近代反抗外敵入侵這段歷史確實極為重要,它激發(fā)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和團結(jié)奮斗的精神。此后,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種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更是隨著黨組織和地方政府的建立深入人心。
范建偉:應該是這個道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工作的推進,巍山歷史上遺留的一些民族糾紛徹底解決,通過黨和政府的組織,共同體意識轉(zhuǎn)換為巨大的群眾力量,巍山的“群力門”背后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巍山城今天有一個地方叫“群力門”,意指群策群力。1951 年,巍山人民響應國家號召,支援滇藏公路修筑。筑路工人返回到下關(guān)時,想到別處已經(jīng)通公路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還要走路回去,所以就邊走邊修路。結(jié)果以300多名返鄉(xiāng)修路工為基礎(chǔ),全縣男女老少紛紛響應,最后用50 余天修通了從下關(guān)到巍山60 多公里的路。后來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也為了激勵巍山各民族團結(jié)奮斗的精神,巍山縣城樹立起了“群力門”。
巍山各族群眾這種集體覺悟,做文化工作時我就體會很深。
東蓮花村留下很多晚清至民國以來的合院建筑,它們是多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巍山民族融合的見證。2005年6月中旬,我到東蓮花村采風,剛好趕上馬家大院改造。當時要建幼兒園,施工隊已經(jīng)開始施工。我看到后緊急叫停,召開群眾會議討論后,我提出要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要整體保護,不僅馬家大院要保護,其他村民自家的傳統(tǒng)民居也要保護。
保護一棟建筑和保護一個村落,村民必定要做出很大犧牲,所以思想工作面臨挑戰(zhàn)。但結(jié)果出乎意料,干部群眾非常理解我們文化部門的意圖,對各項工作積極配合。我們一家一戶做調(diào)查,確定哪一家怎么改。我們做宣傳展板,全村踴躍參觀。我還去講了3 天的文化保護的課,有的群眾認真做筆記,有的還把講義拷回家。講完課我出題考試,一家都不缺席。東蓮花的回族村民,不僅表現(xiàn)出對黨和政府的完全信任,而且對保護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今天這里已經(jīng)是3A 級景區(qū),美食節(jié)這樣一些旅游節(jié)慶和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已初見成效,隨著未來大理新區(qū)的建設(shè)和連接下關(guān)的高速路的修通,文化保護帶來的社會價值將進一步彰顯。但是,回顧當時,在看不見這些利益的情況下東蓮花的村民還是給予了極大支持,這讓我每次想起來都十分感動。
今日民族:群眾聽黨的話,信任黨和政府,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比較直觀的表現(xiàn)。
范建偉:對,這種信任,讓他們在面對個體利益得失時,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犧牲。在巍山彝族村寨,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2005 年8 月的一天,我接到電話,得知有彝族村民發(fā)現(xiàn)了一批青銅器。當時已有文物販子找到他們,說要給他們幾十萬,但他們沒有賣。我跟村民講,這些文物很珍貴,是我們巍山的無價之寶,我們要把這些文物拿到縣里去展示,要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群眾很支持,把文物捐給政府。當時,我們部門也沒有錢,我只帶去了8000 塊錢,因為錢少,我們請當?shù)卣浴氨9苜M”的名義,把這點錢分給了這幾戶村民。
這些青銅器經(jīng)過鑒定是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共有8 件,有銅編鐘和人形杖首,它們現(xiàn)在就在巍山博物館里展出,是我們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一個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