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梅
摘要:從1978年檢察機關重新建立到今日,批捕權與公訴權之間的關系經(jīng)歷了分分合合的曲折發(fā)展過程。在這一波三折的發(fā)展過程中,關于這兩種權力的內在關系應如何,其爭議一直存在。隨著最高人民檢察院似乎有推進“捕訴合一”之意,關于“捕訴合一”的學術爭議又掀起了新的浪潮。本文從當前“捕訴合一”所面臨的質疑出發(fā),在分析其利弊的基礎上從更深層次、更廣闊的視域下探尋適合我國捕訴關系的可行模式。
關鍵詞:捕訴合一;捕訴分離;改革;監(jiān)督
一、我國捕訴關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自1979年檢察機關重建以來,我國捕訴關系的定位經(jīng)歷了一元到二元再逐漸到現(xiàn)在的一元發(fā)展過程。該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在重新恢復檢察機關設立后的20多年里, 一直是由刑事檢察部門統(tǒng)一行使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的職能,除此之外,該部門對偵查活動和審判活動承擔著法律監(jiān)督的職責。這種模式雖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但卻在實踐中產(chǎn)生了比如對外之偵查監(jiān)督缺乏、對內之內部監(jiān)督缺失、辦案質量低等多方面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1999年,最高院刑事檢察廳分別設立審查起訴廳和審查逮捕廳兩個部門機構;2000年改名為公訴廳與偵查監(jiān)督廳。從這以后,審查逮捕部門和審查起訴部門成為檢察機關內部的兩個獨立部門, 各地檢察機關也都開始采取該模式辦案, 捕訴分離的運行機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得以沿用??梢哉f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捕訴分離模式對于實現(xiàn)審查批捕與審查起訴的層層把關, 對于偵查監(jiān)督以及被追訴人人權的保障等方面確實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該模式下,給實踐中辦案人員增加很大了辦案壓力,各部門因為職權交叉造成很多無用的重復工作, 這一方面導致了司法資源的浪費, 同時使得超期羈押的問題也更加明顯。
2010年后,我國地方的一些檢察機關為了解決上述實務中所存在的問題,對于某些案件又開始試行“捕訴合一”的辦案模式,在此之前,關于未成年的案件已普遍實行了“捕訴合一”的模式。我國在2010年啟動司法體制改革后, 部分改革試點省份的檢察機關開始了大部制改革, 將偵查監(jiān)督部門、公訴部門合并為刑事檢察部門, 批捕和起訴由同一辦案人員全程負責,在這次的大部制改革下,一些地區(qū)檢察機關在辦案上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捕訴合一”。但也有一部分地區(qū)的檢察機關仍實行辦理批準逮捕和公訴業(yè)務分別由不同檢察官承辦的模式。
二、“捕訴合一”的價值預期及其理論質疑分析
捕訴關系的調整承載著社會特定的司法功能和價值目標。捕訴合一模式的主要價值一方面能夠緩解辦案壓力,節(jié)約司法資源;另一方面能夠強化對偵查的引導和監(jiān)督,這是符合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背景要求。
首先,捕訴合一將提高辦案效率作為預期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在捕訴分離的辦案模式下,檢察機關在審查批準逮捕的過程中, 需要審閱案件材料, 提訊犯罪嫌疑人,聽取多方意見等方式來審查批捕的事實和證據(jù)。而當案件進入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公訴檢察官需要再次采用與之前相同的方法進行二次審查。這一定程度上是浪費司法資源的表現(xiàn),嚴重不符合當下案多人少、司法資源有限的現(xiàn)實狀況, 同時無形之中會使被羈押犯罪嫌疑人的羈押時間加長,這與人權保障的基本目標是相違背的。其次,在“捕訴分離”的模式下,由于種種原因所限,負責批捕的檢察官與負責公訴的檢察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職業(yè)目標上的差異,負責批捕的檢察官只關注能否達到逮捕的法定條件,在“只要不捕錯”的心理暗示下,錯過了偵查引導的最佳時機,這就極有可能出現(xiàn)退回補充偵查的程序倒流,造成捕訴脫節(jié)的實踐問題。
雖然“捕訴合一”確實緩解了實踐中辦案壓力大這一頭疼問題,有效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對偵查的監(jiān)督與引導。但是,理論學界關于“捕訴合一”正當性的最大否定之處,即在于在該模式下審查批捕權與刑事追訴權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權力如何結合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司法權的中立性,審查批捕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行使刑事追訴權。確實,此種質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批捕權在性質上屬于一種司法審查權,其權力運行應當像司法權那樣具有中立性;而與之不同,公訴權在性質上屬于一種刑事追訴權,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政權特征?!安对V合一”的運作模式混淆了這兩種性質,同時否定了審查批準逮捕的獨立價值。
其次,學界另一大質疑點在于捕訴合一”的改革一旦推行,會大大壓縮嫌疑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空間,導致審判前的辯護流于形式。捕訴分離模式下,檢察機關通過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有前后兩次對偵查活動進行法律監(jiān)督的機會,嫌疑人和辯護人有兩次向檢察機關提出辯護意見的機會。在“捕訴合一”的改革措施下,嫌疑人和辯護人就只能獲得一次辯護機會,其辯護也將難以對逮捕條件和公訴條件予以兼顧,有可能使其辯護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保護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最后,面對“捕訴合一”的改革,學術界大多學者也認為這會弱化檢察機關的內部監(jiān)督制約,進而導致案件的偵查質量下降以及冤假錯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捕訴合一”與“捕訴分離”之利弊分析
無論是“捕訴分離”還是“捕訴合一”,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捕訴分離”雖然在過去一段時間長期實行并得到學界的大認可,但這也不能說它就是最好的,只是在沒找到替代的更佳模式下它不失為最好的選擇。“捕訴合一”雖然遭到眾多質疑和否定,但也不能說它就一無是處,畢竟存在即合理,它在某些方面彌補了“捕訴分離”辦案方式下的缺陷,這點我們也是不能抹殺的。但無論哪一種模式,在實踐中都會各有利弊。
(一)“捕訴合一”之評價
捕訴合一最主要的好處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辦案效率,很多基層檢察機關熱衷于捕訴合一也是為了解決案多人少的矛盾。但是捕訴合一會弱化檢察機關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降低案件質量,甚至會增加出現(xiàn)以權謀私的腐敗現(xiàn)象的幾率,捕訴合一的支持者對此的解釋是偵査、起訴階段應當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正的原則,捕訴合一犧牲一定的案件質量換取更高的效率是合理的。對此觀點,本人極其反對。刑事訴訟作為司法活動無論在哪個階段,公正都應當是最終價值目標,效率不是刑事訴訟的最終目的。所謂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在提高效率的時候如果背離了正義的基本目標那無論效率多高都是無意義,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不正義。在偵査、起訴程序中,強調效率優(yōu)先,實際上是我國刑事司法領域“重配合、輕制約”、“重效率、輕公正”的陳舊觀念的體現(xiàn),是刑事法治倒退的表現(xiàn)。
捕訴合一的另一個支持理由在于是有助于強化偵査監(jiān)督。不可否認,捕訴合一后檢察機關對偵查階段可以實現(xiàn)全方面監(jiān)督,確實提高了偵查監(jiān)督能力。但是,有能力未必就一定可以做好偵査監(jiān)督工作,因為捕訴合一很可能導致檢察機關辦案人員偵査監(jiān)督意愿降低,為了提高公訴效率,辦案人員可能會對偵查機關的違法偵查行為采取姑息態(tài)度。只要有利于取到證據(jù),違法取證行為性質不是特別惡劣,檢察機關辦案人員就睜一限閉一眼。如此的話,捕訴合一不僅不能起到預期的加強偵査監(jiān)督的效果,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這將嚴重背離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能力的初衷。
綜上所述,實行捕訴合一整體來說弊大于利,因而捕訴合一不應當成為檢察機關捕訴關系改革的方向。
(二)“捕訴分離”之評價
相比之下,捕訴分立符合現(xiàn)代刑事訴訟強調制衡、平等和人權保障的發(fā)展方向,符合我國檢察機關“加強法律監(jiān)督,維護公平正義”的工作主題,也符合批捕權、公訴權的權力屬性和客觀運行規(guī)律,因此,檢察機關捕訴關系應當堅持以捕訴分立為基本立足點。但是也應當承認,現(xiàn)行的捕訴分立機制在實際運行中的確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比如偵査監(jiān)督不到位、偵査與公訴配合不足、工作內容無效重復等,這些問題也成為了捕訴合一論者否定捕訴分離的主要理由,捕訴合一也的確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堅持捕訴分立的基本立場的前提下,可以借鑒捕訴合一的合理因素,即加強偵査監(jiān)督部門和公訴部門的銜接和配合,以完善檢察機關捕訴關系,提高檢察機關刑事檢察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四、完善我國檢察機關捕訴機制的合理路徑
通過上部分分析得出在當前背景下我們還需堅持“捕訴分離”大的方向,但是面對它存的不足與缺陷,我們也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我國的捕訴關系。
(一)強化批捕程序的中立性,靈活運用“捕訴合一”
中立性是審查批捕權設置的靈魂,因此,必須認識到捕訴分離對于批捕中立性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特殊案件中,采取“捕訴合一”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對案件的處理更多需要采取教育、感化的方針,因此由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的專人辦理更為合適。再比如說在一些案多人少的情況下, 采取“捕訴合一”模式確實可以緩解辦案壓力。
(二)重大、疑難案件公訴部門的提前介入機制
對于那些判刑重的案件;媒體報道、社會關注、群眾反響強烈的案件;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感案件;定性有爭議或者取證難度大的案件;新情況、新類型案件等審査逮捕前,偵査監(jiān)督機構可以邀請公訴部門共同介入?yún)⒓影讣挠懻?。因為公訴部門對于案件在法庭上可能出現(xiàn)什么問題比較了解, 能夠更好地引導偵查取證。所以公訴部門可以通過介入偵查、參與案件討論等方式, 對收集證據(jù)、適用法律提出意見, 對偵查活動的合法性起到監(jiān)督作用。
(三)避免混淆逮捕標準和起訴標準,防止出現(xiàn)“以訴代捕”現(xiàn)象
偵査監(jiān)督部門和公訴部門分別行使批捕權和審査起訴權,其對案件事實、證據(jù)、法律適用等因素的考量應當嚴格按照法定的逮捕標準和起訴標準進行,這也是兩部門間制約關系的重要體現(xiàn)。公訴部門在提前介入案件或是與偵查監(jiān)督部門進行案件信息交流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案件最終能夠順利起訴,其意見必然是以起訴標準為根據(jù);偵査監(jiān)督部門也擔心批準逮捕后無法順利起訴,會承擔“錯捕”的賠償責任,檢察機關的量化考評標準也是以“訴得出,判得了”為衡量審查批捕案件質量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偵査監(jiān)督部門在審查批捕中就有可能人為的提高逮捕標準,使之等同于甚至嚴于起訴標準。這樣的話,就會出現(xiàn)“以訴代捕”、“應捕不捕”的現(xiàn)象,犯罪嫌疑人可能因此潛逃或毀滅偽造證據(jù)等,從而嚴重影響偵查機關工作的正常開展,甚至導致案件無法定罪,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的嚴重后果。因此,捕訴必須有效銜接,同時又必須堅持兩部門獨立審查判斷案件的原則,不能混淆逮捕標準和起訴標準。防止出現(xiàn)“以訴代捕”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郭華,李紅霞.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捕訴關系路徑選擇[J].河北法學.2019(07)
[2]謝小劍.檢察機關“捕訴合一”改革質疑[J].東方法學.2018(06)
[3]童偉華.謹慎對待“捕訴合一”[J]東方法學.2018(06)
[4]步洋洋.除魅與重構:“捕訴合一”的辯證思考[J]東方法學.2018(06)
[5]劉生榮.推進捕訴合一深化檢察改革[J].人民檢察.2018(21)
[6]葉青.關于“捕訴合一”辦案模式的理論反思與實踐價值[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8(04)
[7]洪浩.我國“捕訴合一”模式的正當性及其限度[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8(04)
[8]鄧麗君.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捕訴合一”的必要性[J].人民檢察.2018(14)
[9]夏繼金.質疑“捕訴合一”[J]人民檢察.2003(09)
[10]陳實.論捕訴一體化的合理適用[J].法商研究.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