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勝
摘 要:北宋李公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還非常重視文物的收藏與研究。北宋時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文物收藏逐漸成為社會風氣,并促成了金石學的興起,李公麟在金石學的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李公麟熱衷于文物收藏,他在文物鑒定上的成就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李公麟;文物收藏;文物鑒定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北宋舒州人,著名畫家,是中國白描手法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宋畫第一”。他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作品傳世,以往的研究者也將注意力放在研究他的繪畫上。從一個博物館人的角度來看,李公麟在文物收藏及鑒定方面也頗有成就,文章試就其這方面的成就做一概述,以求增進我們對李公麟的認識。
1 李公麟對文物的收藏
收藏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事實上,從一個博物館人的眼光看,李公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文物收藏家,他非常重視文物的搜集與收藏工作?!端问贰防罟雮饔浿姓f他:“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可見李公麟熱愛收藏已經(jīng)到了不惜千金的地步。那么李公麟為何會成為一位收藏家呢?筆者推測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北宋時期社會上有文物收藏的風氣。北宋皇帝帶頭示范,上行下效,形成了一股文物收藏熱潮?!吨袊鴷嬋贰芬粫姓f:“太祖、太宗,次第滅西蜀、下南唐,凡號稱五代圖畫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畫,多被收入御府。”北宋皇帝還喜歡將書畫賞賜給有功的大臣,并認為是“此高尚之士怡情之物”,把書畫賜給大臣可以說是一種莫大的恩榮。除了皇室?guī)ь^之外,隨著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群體的擴大,文物收藏群體也逐漸擴大。宋代統(tǒng)治者吸取前代教訓“重文輕武”,通過科舉取士,錄取了一大批有較高文化素質(zhì)的官僚階層。此外,在科舉取士上,宋代甚至在詩文論策外,還通過繪畫取士,并設置書畫院等官僚機構。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和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共同推動了文物收藏熱。
二是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李公麟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據(jù)舒城縣《李氏家譜》記載,李公麟系南唐先主李昇的后裔,后隱居于龍眠山。李公麟父親李虛一嘗舉賢良方正科,曾任大理寺丞,崇尚文藝,喜歡收藏書畫,家中書法名畫收藏豐富。李公麟在宋熙寧三年(1070)中進士時,同榜的有其弟李公寅、李公權,史書上稱“龍眠三杰”。李公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在藝術上有很高的修養(yǎng)。宋朝官員收入高,李公麟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己又在朝廷任職,這使其收藏事業(yè)有了資金保障。
三是李公麟對收藏有濃厚的興趣。在北宋社會文人風氣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下,李公麟自身對文物收藏也有濃厚的興趣。史書記載李公麟在中進士后,并不熱衷于做官。他“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用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所任官職并非顯要,李公麟也并不在意,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物收集和書畫創(chuàng)作上?!端问贰吩谠u價李公麟時說:“然因畫為累,故世但以藝傳云?!北彼沃膶W家、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為李公麟《五馬圖卷》所寫的跋中說:“余嘗評伯時人物似南朝諸謝中有邊幅者。然中朝士大夫多嘆息伯時久當在臺閣,僅為喜畫所累。余告之曰:伯時丘壑中人,暫熱之聲名,儻來之軒冕,此公殊不汲汲也。”可見,作為進士出身的士人,李公麟在其生活的年代本來可以在“臺閣”中發(fā)揮作用,但是“為喜畫所累”,沒有在政治上發(fā)揮更大作用,對此時人雖然感到嘆息,但李公麟?yún)s不以為意。
2 李公麟對文物的整理與研究
李公麟不僅喜歡收藏文物,他還專注于對藏品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與研究?!端问贰酚涊d他“好古博學,長于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在對文物的整理和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詣。
北宋時期,受統(tǒng)治者的影響,文人士大夫普遍熱衷于收藏鑒賞,文物收藏熱潮也促進了對古物的研究,并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金石學”。李公麟在金石學發(fā)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此蔡京的第四子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國朝來,寖乃珍重。始則有劉原父侍讀公為之倡而成,于歐陽文忠公又從而和之,則若伯父君謨、東坡數(shù)公云爾。初原父號博雅,有盛名,曩市出守長安,長安號多古簋、敦、鏡、甗、尊、彝之屬,因自著一書,號《先秦古器記》,而文忠公喜集往古石刻,遂又著書名《集古錄》,咸載原父所得古器銘款。繇是學士大夫雅多好之,此風遂一煽矣。元豐后,又有文士李公麟者出。公麟字伯時,實善畫,性希古,則有取瓶身所得暨其聞睹者,作為圖狀,說其所以,而名之曰《考古圖》?!?/p>
劉原父即劉敞(1019—1068),字原父,其所著《先秦古器圖碑》一書對研究金石有開創(chuàng)之功,可惜原書已佚,不過后來歐陽修在《集古錄》中對劉敞的研究有所繼承。歐陽修所著《集古錄》一書得以流傳下來,成為現(xiàn)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蔡絳認為李公麟是繼劉敞、歐陽修之后,又一金石學重要代表人物,對李公麟在文物整理和研究上的貢獻,前人早有評論。張宏明在《李公麟金石學成就鉤沉》一文中就指出,李公麟在金石學著作中開創(chuàng)的體例及在作品中“把自己所藏及所見到的金石文物摹形收錄,這是他對中國古代金石收藏學的一個卓越貢獻”。
李公麟在研究中重視將文物與文獻相結(jié)合,宋代另一位金石學家趙明誠在《金石錄》一書中卻批評說:“凡三代以前諸器物,出于今者皆可寶,何必區(qū)區(qū)附托書傳所載姓名然后為奇乎!此好古者之弊也?!痹谮w明誠看來只要證明一件器物是三代時期的文物就可以了,不必再去詳細考證這件文物有什么價值,不用從古籍中尋找相關證據(jù)。以現(xiàn)在的觀點看,李公麟這種將文物與文獻對照來說明歷史的方法,無疑是更為嚴謹科學的。
李公麟所著除《考古圖》外,還有《古器圖》《周鑒圖》等,盡管其書已佚,但其作品在當時還是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并為后人所繼承。例如呂大臨的《考古圖》就收錄了李公麟所藏的古物62件,且繪有古器物圖,書中文字多處征引了李公麟《考古圖》中的文字,這些讓今人也可以了解李公麟當年的收藏和著作情況。
3 李公麟對文物的鑒定
李公麟在長期的文物收藏和整理研究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的鑒定方法,并成為時人所認可的一位文物鑒定專家?!端问贰穼罟氡緜饔涊d僅僅240個字,但卻用116個字來敘述他文物鑒定的能力,并重點講述他如何鑒定秦璽的真?zhèn)巍?/p>
紹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咸陽市民段義在修建房屋時意外地挖出一塊古玉,據(jù)說玉器出土時“有光照室”。紹圣四年(1097),這塊玉被上交給朝廷,宋哲宗下詔百官參驗其真?zhèn)?,當時人們意見不一,有人說是真,也有人說是假的。據(jù)《宋史》記載,當時“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議,言人人殊”。正在大家爭論不休時,李公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zhì)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可見李公麟提出意見后,朝廷原來紛繁的意見變成“議由是定”。秦到宋已有上千年歷史,要辨別秦璽真?zhèn)尾⒎且资隆@罟霝楫敃r名家,《宣和畫譜》說他“循名考實,無有差謬”。李公麟提出的意見自然為人所重,李公麟經(jīng)過一看材質(zhì),二看所刻文字,三看制作工藝,最終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他提出的鑒定玉璽真假的三個基本標準,即使今天來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于宋代這枚秦璽的真假,歷來人們就爭論不休。北宋哲宗朝經(jīng)歷王安石的變法后,正是政局非常微妙的時期,當時新黨和舊黨爭奪激烈。宋哲宗趙煦即位時年僅九歲,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人恢復舊法,排斥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這一時期宋哲宗年號為元祐,史稱“元祐更化”。高氏去世后,宋哲宗親政,開始起用蔡卞、蔡京、曾布等新黨,改年號為紹圣,大力宣傳紹述思想,意要繼承宋神宗的改革。紹圣末年出現(xiàn)的這枚秦璽,正好給宋哲宋的改革增加一份合理性。因此有人說不管這個玉璽是真是假,都會被認為是真的。蔡京等人說這枚秦璽是真,其實是為投宋哲宗的所好。
有學者認為秦璽在流傳的過程中,上面所刻的文字是有變化的。最初秦璽正面由李斯用大篆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而在后世傳承中,魏文帝曾經(jīng)在玉璽肩部以隸書刻下“大魏受漢傳國璽”。西晉滅亡后,后趙石勒在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字樣,而這一情況,《宋史·李公麟傳》及《宋史·輿服志》所載蔡京等人的奏折中均未提及。張程在《大都會中國博物館簡史》一書中說:“宋史列舉了諸多‘玉璽上的刻字,卻沒有提及‘大魏受漢傳國璽和‘天命石氏等可以確定的刻字,同時蔡京等人臆想大于考證,后人更愿意認為這是‘想當然的玉璽?!?/p>
李公麟自己提出要看秦璽上面的文字,在《宋史·李公麟傳》中講到傳國玉璽上所刻文字時,只說“著‘帝王受命之符”,這里并沒有明確講出玉璽上究竟刻了哪些文字。究竟是上面沒有其他文字,還是李公麟認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無須多言,抑或是《宋史》的作者沒有交代清楚,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得而知。討論宋代所得秦璽真假問題,并不是本文考慮的重點,因為李公麟所提出的三個鑒定標準,在材料、文字及工藝上的問題,都有可以討論的地方。本文只不過是想通過這一事件,思考李公麟在鑒定秦璽時所提出的幾條鑒定標準的合理性。從各種討論中,我們看到即使是反對的意見,也多從李公麟所提出的材質(zhì)、文字及工藝角度來探討。
李公麟在新黨和舊黨之爭中,他和新黨代表人物王安石以及舊黨人物蘇軾、黃庭堅等都有交集。李公麟淡泊名利,“不游權貴門”,但他的畫作“為世所寶”,富貴人家爭得其筆跡。面對越來越激烈的新舊之爭,李公麟最終選擇辭官回鄉(xiāng),過起隱居的生活。他創(chuàng)作的《山莊圖》,反映了士大夫歸隱山林間怡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李公麟雖歸隱,但時至今日他已經(jīng)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畫史難以避開的重要人物。我們可以從繪畫及收藏的角度研究李公麟,除此之外,也有必要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他,在他身上所反映出來的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思想、生活、交往等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昶.中國畫學全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廖奇琦.博學精識更自立意—論北宋李公麟的“道”與“藝”[J].榮寶齋,2019(8):6-43.
[3]湯雷.李公麟故里考[J].東南文化,1998(2):3-5.
[4]胡建君.元祐文人圈與文人畫的發(fā)展[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
[5]張宏明.李公麟金石學成就鉤沉[J].東南文化,1991(2):292-294.
[6]張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簡史[M].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