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為一份口譯實踐報告,主要內容圍繞筆者在BioMarin制藥公司訪華期間擔任譯員的經(jīng)歷撰寫。本報告介紹了此次口譯實踐,回顧了認知負荷模型,系統(tǒng)地分析了筆者在口譯實踐中遇到的困難,主要涉及源語重復、邏輯不清、數(shù)字口譯障礙、筆記障礙等,建設性地提出了建議,為今后的口譯實踐和學習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口譯實踐;認知負荷模型;困難及案例分析
1.引言
“口譯員通常在接近其處理能力閾值的情況下工作,同時譯員也承擔著口譯任務處理所需精力超過譯員所有精力的風險”(Gile,1995)。劉宓慶(2003)也曾說:“口譯為譯員帶來方方面面的挑戰(zhàn)和障礙,比如對譯員心理素質、雙語能力、反應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本C上,可以看到合格地完成口譯任務需要譯員擁有過硬的雙語轉換能力和豐富的專業(yè)領域知識等,譯員需要合理應用語言知識,語言外知識和專業(yè)技巧在較短時間內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筆者參與了BioMarin制藥有限公司訪華口譯實踐項目。本實踐報告中,筆者針對口譯過程中講者出現(xiàn)源語重復、邏輯不清的問題,譯員遭遇數(shù)字口譯問題摘出案例聯(lián)系認知負荷模型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總結。作為一次典型的口譯實戰(zhàn)案例,本實踐報告對聯(lián)絡口譯的學習和實戰(zhàn)具備一定的指導意義。
2.認知負荷理論及模型
認知負荷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其中工作記憶也可稱為短時記憶,它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儲7±2條基本信息或信息塊。當要求處理信息時,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兩到三條信息。長時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其中存儲的信息既可以是小的、零碎的一些事實,也可以是大的、復雜交互、序列化的信息。
口譯,無論是交傳還是同傳,其過程都是接受、解碼、記錄、編碼、表達。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腦力資源是有限的,當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就需要注意力和精力的均衡分配。如果精力飽和了,或是注意力的分配有所失衡,都可能導致認知超負荷,影響任務的執(zhí)行。
吉爾(Gile)(1995)認為口譯過程幾乎能消耗掉譯員所有的精力,有時甚至超出了譯員的精力總量,這時譯員的口譯質量就會有所下降。針對這些現(xiàn)象,吉爾從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視角提出了“認知負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按照這一模式,吉爾認為:“口譯任務所需要的注意力總量必須小于譯員大腦能夠提供的注意力總量??谧g過程中每一步驟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須小于大腦所能提供的注意力?!?/p>
3.譯實踐過程
2014年11月,BioMarin高層一行抵達上海,正式開始其訪問。第一場為BioMarin和上海醫(yī)保局處長會談。內容主要涉及目前上海市在酶替代療法產品的定價,醫(yī)保支付現(xiàn)狀。第二場,BioMarin高層于當天下午和新華醫(yī)院兒內分泌科主任進行了會談,內容主要涉及目前新華醫(yī)院的粘多糖貯積癥的病人數(shù)量,治療方法。次日上午,BioMarin一行與上海醫(yī)學會罕見病分會主任委員進行會談,主要內容涉及上海醫(yī)學會罕見病分會的設立在促進酶替代療法和其他罕見病用藥醫(yī)保支付方面的積極作用。會議全程采用交替?zhèn)髯g形式。
4.譯實踐過程中的困難及分析
4.1源語重復、邏輯不清問題及分析
在實際口譯實踐中,講者背景、語言風格各異,發(fā)言時思維跳躍性大,組織性較弱。其中,講者可能出現(xiàn)為強調某一核心觀點,采用比喻、重復等策略述說,出現(xiàn)源語重復,邏輯不清的問題。此時對于譯員的聽辨和理解是一個挑戰(zhàn),譯員花費大量精力,影響了筆記和短時記憶方面的精力分配。筆者試舉例予以分析。
例1
源語:我談幾個建議,第一個,我的感覺,在中國推動罕見病,千萬千萬不要以某一病去推動,要rare disease打成一個包,就不能以一個一個病去推動,而是要以罕見病的名義去推動,這樣政府容易接受。因為罕見病太多了,而且現(xiàn)在涉及到罕見病的企業(yè)也越來越多,政府一個一個對付來不及的,所以一定要以罕見病這樣打成一個包一個名義,這樣政府容易接受。
譯文:I would like to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In china, when we want to promote our job in rare diseases, we should not do this job one certain disease by one certain disease. We should have all the diseases like an umbrella and then respond to the government. That would be easy for the government to accept.
筆者認為,講者的核心意思為,要推動罕見病政策的出臺,需要足夠集中地反應罕見病問題,而非分散。筆者認為,講者的這段話中出現(xiàn)了一些源語重復,反復解釋,插入比喻等情況。
根據(jù)吉爾(1995)的認知負荷模型,從口譯的精力分配上來講,筆者在聽取源語時,對于講者所要傳達的意思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難。“不要以某一病去推動,要打成一個包。”筆者沒有很好的理解這里的“打包”是指,集中罕見病病例病情并且集中反應情況這一層意思。由于受到“打包”處精力分配的影響,筆者在記筆記及短期記憶方面有所忽略。筆記中對于“罕見病太多了,涉及到罕見病的企業(yè)也越來越多?!碑a生遺漏,遂造成漏譯。
綜上,筆者認為,此處關于“打包”的比喻雖對筆者造成了較大理解障礙,但筆者仍不應將精力全部放置于此,而全盤忽略關于“罕見病企業(yè)”的部分。推薦譯文如下:If we want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wed better propose to the government with a whole package of rare diseases instead of one certain disease by one.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rare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enterprises in China. Government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m one by one. So wed better propose to the government with a whole package of rare diseases.
4.2 數(shù)字口譯障礙及分析
數(shù)字口譯是實際口譯實踐中譯員經(jīng)常會遭遇的困難。筆者試舉此次口譯實踐中的一例說明譯前準備和語言外知識對于數(shù)字口譯的作用。
例1
源語:中國罕見病的定義,這個我們已經(jīng)明確了?;疾÷适俏迨f分之一,發(fā)病率是萬分之一?,F(xiàn)在我們最近又做一個工作,我們要明確什么是國藥。這兩個概念不把他完全制定,政策和法律很難出臺。
譯文: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And also we need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what is state drug. If we haven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se two things, it would be hard to legislation.
這部分講者介紹了罕見病的定義,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作為標準,兩個數(shù)字分別為五十萬分之一和萬分之一。本人在口譯現(xiàn)場沒有譯出這兩個數(shù)字,“患病率是五十萬分之一,發(fā)病率是萬分之一”這句話整體出現(xiàn)了漏譯。這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對于患病率,發(fā)病率兩個專業(yè)術語沒有語言知識的儲備,二是對于百分數(shù),千分數(shù)甚至萬分數(shù)這樣比較復雜的數(shù)字比較陌生,在現(xiàn)場比較膽怯,直接跳過沒有翻譯,導致譯文質量下降。
事實上,言外知識的補充,充分的譯前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們數(shù)字口譯轉換的失誤。就罕見病的定義方面,筆者在譯前準備過程中曾經(jīng)閱讀過相關資料,即國際上關于罕見病的定義正是患病率是五十萬分之一,發(fā)病率是萬分之一。十分可惜的是,筆者在閱讀這份材料時,對于數(shù)字沒有提高警惕,缺乏譯前準備的敏感性,重要數(shù)據(jù)一帶而過。綜上,在數(shù)字口譯方面,平日的訓練與積累不可忽視。在補全數(shù)字后,推薦譯文如下,We have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rare diseases in china. Morbidity, five Hundred thousandth,incidence,One hundred thousandth. Recently, we are working on reaching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state medicin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carry out policies and laws regarding rare diseases if we failed to do that.
5.總結與建議
在實際口譯實踐中,講者的發(fā)言,尤其是不備稿發(fā)言往往會出現(xiàn)源語重復,邏輯不清,反復解釋等問題。此時譯員應保持冷靜頭腦,將精力進行適當分配,以理解和傳達講者發(fā)言主旨為首要任務,切忌停止記錄筆記或影響短時記憶方面的精力分配。在理解講者所要傳達的主旨的基礎上,將剩余精力多分配于筆記,盡量避免漏譯情況的出現(xiàn)。
關于數(shù)字口譯問題,筆者認為除了考驗譯員平時對于數(shù)字英漢轉換的基本功外,也對譯員的譯前準備提出了要求。并非所有數(shù)字口譯均是無跡可尋。譯員在譯前準備中發(fā)現(xiàn)重要數(shù)據(jù)應多留心,適當記錄,對于行業(yè)內已確定的定義,尤其是帶有數(shù)字的定義應格外注意。
參考文獻
[1]Wadensj?, C. (2014). Interpreting as interaction. Routledge.
[2]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Vol. 8).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3]劉連娣. 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6, 2: 73-80.
[4]姚艷波. 論交替?zhèn)髯g中的筆記教學[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人文科學版, 2003, 20(2): 88-91.
作者簡介:徐劼成,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1990-10,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