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萍
教師的語言表達是一項基本教學技能。教學的本質就是交往,教師的教學言語是實現(xiàn)交往的媒介之一,既有一般語言表達的共性,更有教學語言表達的個性。學生的語言表達會受到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更應該注意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達。
美國心理學家塞門斯說:“在教師的許多特征中,語調占著一個重要的地位。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語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yè)的成功?!苯處熑绾伪磉_好自己的語言十分重要,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知識“傳播”者也相當重要。
1.教學口語的節(jié)奏感。朱光潛說過“節(jié)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教師教學口語的節(jié)奏感是很有學問的。比如,“到這里來”這句話可以有反問、感嘆、陳述三種語氣,根據(jù)語境只要說話的節(jié)奏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就不一樣。
現(xiàn)在的古詩教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誦讀,現(xiàn)代人學古詩已經(jīng)用不著和古人一樣搖頭晃腦,但其本質還是沒有變的,都需要人們有節(jié)奏感地朗讀,然后熟讀成誦。如,“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是六上《伯牙鼓琴》的結尾,也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句話。但是句子很長,讀起來比較拗口,學生對于句子的理解也有所欠缺。在讀“死”這個字的時候,要用深沉的語音語調、緩慢的節(jié)奏去讀,讓孩子們感受俞伯牙的痛苦。另外,在讀“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時,要在“以為”后面停頓,讀“世無足復為”這幾個字的時候也要重讀,緩慢讀,感受知音已逝的痛苦。
由此看來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文的情感變化是可以通過我們的教學口語的節(jié)奏感來實現(xiàn)的。
2.教師口語的情感性。小學生目前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直觀的感受——教師教學口語的情感性是能夠對他們理解課文有一定幫助的。教師口語的情感性不僅影響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影響著學生的心理。
《黃河的主人》是一篇情感激昂的文章,面對滾滾的黃河,艄公沉著冷靜,乘客談笑風生地坐在羊皮筏子上欣賞著周圍壯麗的景色。讀這篇課文時需要激昂、高亢的語音、語調。我在教學一開始播放了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視頻給學生看,讓他們切身感受黃河的洶涌澎湃,然后再對個別句子進行示范朗讀,讓孩子們從聽覺、視覺多種感官感受黃河的波濤洶涌。一堂課上下來,成功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的情感表達不僅需要高亢,有時還需要深情,最終達到作者和孩子們之間的共情。如朱自清的《匆匆》,文章很優(yōu)美,但是又流露出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就不能像《黃河的主人》一樣,整堂課保持激情高亢的感覺,而是要讓孩子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朱自清的那份傷感。我會這樣問:“孩子們,時間都去哪兒了?你的感受是什么?”“是啊,時間在我們不經(jīng)意之間悄無聲息地溜走了,多么無奈,多么可惜??!”從深情的話語中,孩子們感受到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惋惜,知道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際中,孩子們會通過我們的情感表達來揣摩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內涵。
3.教學口語的科學性。教學口語應當是規(guī)范的口語、嚴謹?shù)目谡Z,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老師口語表達的科學性主要是指正規(guī)、正確、嚴謹??谡Z表達的正規(guī),能使孩子們加強規(guī)范化意識并自發(fā)地運用到語言實踐中去;口語表達的正確,才能保證傳遞信息的可信和有用;口語表達的嚴謹著重表現(xiàn)在說話有邏輯以及前后語言意思上的連貫。在教學《第一朵杏花》時,文章當中出現(xiàn)了四個詞語“估計、推斷、大概、精確”,這四個詞語要求學生辨析。在講這一類題目的時候,就應該要注意教學口語的科學性,否則可能會誤導學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4.教學口語的啟發(fā)性。作為一名教師,給學生啟發(fā)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講究時機和效度,更好地給學生以啟發(fā)。特別是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提的問題要比學生的認知稍微高一點,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考。在教學《最佳路徑》這篇課文時,我進行了一系列追問,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問題中得到啟發(fā)。你對格羅培斯的設計是如何認識的?后來迪斯尼的路徑不僅設計出來了,還被評為世界最佳,這是怎么回事?你認為格羅培斯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從以上這些提問可以感受到教師教學口語的啟發(fā)性是多么重要。
正如于漪先生所說:“教學用語既要有人民群眾經(jīng)過錘煉的活潑口語,又要有優(yōu)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于優(yōu)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要成功地上好一節(jié)課,我們就應該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胥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