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慧
摘 要:小班階段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在小班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全面分析小班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結(jié)合小班幼兒的身心特點,在課堂中以良好的情境和氛圍激發(fā)幼兒的交流興趣,讓他們打開心扉,大膽開口表達,在活動中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這樣才能逐漸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幼兒;口語表格;培養(yǎng)
小班幼兒一般是指3~4歲的兒童,他們正處于從嬰兒期向幼兒期過渡的階段,還帶有嬰兒痕跡,但又顯現(xiàn)出幼兒特征。3~4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學會了正確的發(fā)音,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語,其詞匯量約有1000~1500個不等,大部分幼兒都掌握了和生活相關(guān)的日常用語,也掌握了部分具有抽象意義的詞,但他們對該類詞匯意義的理解還較為膚淺。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小班幼兒能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詞匯進行表達,有自己的思維習慣且情境性較強,他們喜歡有聲讀物,能安靜地聽別人講述且逐步學會分享。為此,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應遵循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讓幼兒能在學習過程中大膽開口說,在活動中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并運用于生活中,這樣才能逐漸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一、激發(fā)興趣,讓幼兒能開口說
首先,教師要結(jié)合幼兒的生活實際,以幼兒所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幼兒參與交流活動,讓幼兒能主動地、大膽地開口說。在口語表達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些幼兒在面對教師問話時常常以點頭、搖頭等肢體動作來回應卻不敢開口說。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找一些和幼兒生活相貼切的話題來引導幼兒,如在“我們的小書”的活動中,因很多幼兒平時睡覺時都有聽父母講故事的習慣,活動前,教師呈現(xiàn)睡前故事圖片,設問“小朋友們都聽過哪些睡前故事”來引導幼兒說,此時,幼兒和同伴開始交流,然后教師再以“你最喜歡哪一本故事書”進一步引導幼兒深入表達。在幼兒開口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多給予幼兒鼓勵,逐漸消除幼兒的陌生感,幼兒自然愿意開口說。尤其是對那些性格較為內(nèi)向的幼兒,教師更應該根據(jù)幼兒的性格特點,多給予他們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表達的自信心。
其次,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情境,以情境來帶動幼兒開口表達。如在《分果果》的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實物(也可以用教具進行)來引導幼兒說“桌上有什么,有幾個?”接著組織幼兒表演分果果活動。幼兒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了分果果后,教師可引導幼兒表達,引導語如“小朋友你把蘋果分給了哪些人,你先分給誰,再分給誰,最后分給誰?”如此,幼兒在情境中逐漸學會了用“先……再……最后……”的句式來表達。
最后,教師要多給予小班幼兒鼓勵,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小班幼兒在表達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如一些幼兒在使用“把”和“被”時,本來要說“桃子被我吃了”,結(jié)果說成“桃子把我吃了”。此時,其他幼兒會譏笑,而教師則應先安撫出現(xiàn)錯誤的幼兒,糾正并引導他再次表達,當幼兒正確使用“把”和“被”后給予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當然,在活動中教師也可利用肢體語言,如走近幼兒,摸摸幼兒的小腦袋,說“不要怕,再仔細想想”“不要慌,咱們再試一次”等激勵性語言進行鼓勵,以此來幫助幼兒緩解緊張情緒,大膽表達。
二、精心設計活動,提高幼兒表達能力
首先,教師要注重通過活動來讓幼兒在傾聽中學會表達。在幼兒語言教學中,講故事是最常用的方法,當教師利用課件給幼兒講完一個故事后,要緊扣故事設計問題,借助問題來引導幼兒參與表達。如在講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可設問:“你們知道是哪個小動物獲得了勝利嗎?你能告訴小伙伴們?yōu)槭裁此軇倮R?”由此來引導幼兒從故事中獲得啟發(fā)。又如在“小貓的生日”的教學中,教師先利用課件給學生講故事,然后追問“到底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此時幼兒開始主動舉手表達,教師引導幼兒用“停電了”進行概括,并課件呈現(xiàn)“停電”兩個字,接著問小朋友們是誰想出了辦法,由此引出“電筒”。如此,循序漸進地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掌握新的詞匯,參與表達,更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教師要結(jié)合幼兒的特點,以圖片、實物、課件等直觀的素材來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并以問題作為啟發(fā),讓幼兒能主動開口表達。以“小刺猬理發(fā)”為例,教 師先展示小刺猬玩具,問:“這是誰呀?它的頭發(fā)為什么這么亂呀?”幼兒回答后呈現(xiàn)小剪刀,問:“你們知道小剪刀有什么用嗎?”利用課件呈現(xiàn)主題圖,引導幼兒觀察小刺猬的頭發(fā)并思考“這是什么地方?誰坐在椅子上?它正在干什么?”幼兒看圖并回答后,教師啟發(fā)幼兒思考,小刺猬理完發(fā)后變成什么樣子了?切換課件并引導幼兒觀察,幼兒說:“不是小刺猬,是個小娃娃!”。此時,教師做出驚訝的表情并引導幼兒邊拍手邊說:“哇!小刺猬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小娃娃!”如此,以豐富的圖片、實物作為引導,讓幼兒在觀察中積累表達的素材,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幼兒參與問答和交流活動,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jié)合小班幼兒特點,在語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以游戲的方式來啟發(fā)幼兒表達,促進幼兒掌握基本的詞、短語的應用。
三、切實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幼兒學以致用
生活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最佳場所,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在幼兒語言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教學內(nèi)容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導幼兒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對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力也有積極作用。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忽視這一點,認為在幼兒園組織學生展開語言學習活動更為重要,很少將幼兒語言活動拓展到生活領(lǐng)域。其實不然,通過多種方式將幼兒語言表達活動從課堂向生活拓展,讓幼兒學以致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要注重將幼兒園活動向外拓展,以此促進幼兒學以致用。如在幼兒園中給幼兒講了一個故事,讓幼兒放學回家后把故事講給父母聽,這種方式對提高幼兒的復述能力效果較好,但需要長期堅持。又如幼兒在學習中學會了用“有的……有的……還有的……”表達,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就應引導幼兒用所學句型去表達,如傍晚在廣場玩耍,可根據(jù)廣場上跳舞的、玩滑板車的、奔跑的人用該句式表達。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多和家長進行合作,如講故事的活動,幼兒聽了老師講的故事后,回到家里再把故事說給家長聽,而家長動筆寫,孩子說完后,家長將所寫的念給孩子聽,讓孩子糾正。
其次,教師要讓幼兒學會觀察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如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看到了各式各樣的事物,當幼兒回到園內(nèi)學習時,學會用“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最后看到了什么”或“我先玩了什么,然后玩什么,最后玩什么”等句式進行表達。
最后,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早期閱讀能力。聽和說是密不可分的,聽可以幫助幼兒積累表達素材。當下,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有聲讀物素材較為豐富,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家長多給幼兒講故事,多引導幼兒聽有聲讀物。如講睡前故事、讓幼兒聽有聲讀物后給父母講所聽到的故事等。教師要引導家長從手機的世界中走出來,多陪幼兒看看書,多給幼兒講故事,讓幼兒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借助活動不斷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同時,教師也要緊密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將在幼兒園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為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王凱丹.小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江西教育,2017(12):92.
[2]安雪蓮.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周刊,2019(31):181.
[3]許依蘭.淺談適合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故事教學形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