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北華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吉林132013)
《新唐書》卷一七五載:“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薦之子?!盵1]5246《舊唐書》卷一四九載:“張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鷟,字文成。”[2]今按:《文獻(xiàn)通考》稱:“深州,戰(zhàn)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州地。后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后為博陵郡。晉為博陵國。后魏為郡。北齊同。隋廢郡置深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唐復(fù)置深州,或為饒陽郡,屬河北道?!盵3]行政區(qū)劃屢有變更,迄今深州、饒陽、安平、冀州等縣(市、區(qū)),均隸屬河北省衡水市。
史載:其曾祖張鷟“凡應(yīng)八舉,皆登甲科”,其文章被譽(yù)為“青錢”,其人得萬選萬中的“青錢學(xué)士”之美譽(yù)。其著作生前已傳入新羅、日本,是位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名人。其父張薦,精通《周官》《左傳》,歷任代宗、德宗二朝史館編撰、御史中丞。終官工部侍郎,出使吐蕃,于吊祭使任上殉職,為唐蕃親善做出貢獻(xiàn)。
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的張又新,“時號‘張三頭’,謂進(jìn)士狀頭,弘詞敕頭,京兆解頭”[4]620??迹禾拼婆e制度規(guī)定:鄉(xiāng)貢系由地方選舉后送到中央考試,即所謂“舉進(jìn)士”。進(jìn)士及第后并非立即授官,而是要參加吏部組織的“博學(xué)弘詞”“明經(jīng)”“拔萃”等科的考試。也許是遺傳基因與后天努力的共同作用,使張又新與其曾祖父張鷟都成了今人所戲稱的“學(xué)霸”。明代胡震亨著《唐音癸簽》卷二十八談祖孫、父子文學(xué)并稱時云“張鷟、張薦”“張薦、張又新”[5]。
智商頗高的張又新,在德行方面卻遭時人詬病?!缎绿茣贩Q其“性傾邪”?!短撇抛觽鳌贩Q:“其淫蕩之行,率見于篇。嘗曰:‘我少年擅美名,意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铗菖?,有德無色,殊怏怏?!盵6]1392按:說“不欲仕宦”為假話,“惟得美妻”乃真心愿!《古今詩話》補(bǔ)充云:“既成婚,殊失所望,乃作《牡丹》詩云:‘牡丹一朵直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fù)看花心。’”[6]1394《唐詩紀(jì)事》又載:“又新嘗作廣陵從事,有酒妓,每致情焉。后二十年罷江南郡,舟道廣陵。適李紳鎮(zhèn)淮南,……宴遇殊厚。前所謂酒妓者猶在席,又新以指染酒,題盤上為詞曰:云雨分飛二十年,當(dāng)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李即命妓歌以送酒。”[4]621《唐才子傳》還稱張又新與此歌妓偕老,評價“其狂斐類此”。
張又新為官,諂事宰相李逢吉,甘當(dāng)其鷹犬。《資治通鑒》卷二四三穆宗長慶四年四月:“時李逢吉用事,所親厚者:張又新、李仲言、李續(xù)之、李虞、劉棲楚、姜洽及拾遺張權(quán)輿、程昔范,又有從而附麗之者。時人惡逢吉者,目之為‘八關(guān)十六子’?!盵7]
唐文宗李昂繼位,即貶張又新為汀州刺史,李續(xù)之為涪州刺史。之后,張又新于唐武宗時又任江州刺史。周賀《投江州張郎中》詩中有“借山年涉閏,寢郡月逾旬”之句??迹禾莆渥跁辏?41年)閏九月。另,《新唐書·地理志(五)》載:“江州潯陽郡……縣三:潯陽,……南有甘棠湖,長慶二年刺史李渤筑,立斗門以蓄洩水勢。東有秋水堤,大和三年刺史韋珩筑,西有斷洪堤,會昌二年刺史張又新筑,以窒水害?!盵1]1068看來,除了結(jié)黨營私之外,他的為官履歷上也記有些許政績。此外,他還著有《煎茶水記》傳世。后世稱贊:可與陸羽所著《茶經(jīng)》媲美。
兩《唐書》又分別稱:張又新“幼工文,善于傅會”和“善文辭”。宋代計有功輯撰《唐詩紀(jì)事》,收錄張又新詩五首。除上文已引二首外,尚有三首。清代康熙朝設(shè)揚(yáng)州詩局修纂《全唐詩》,將此三首詩復(fù)列于崔護(hù)名下,成了重出詩。其中一首又列晚唐詩人李群玉名下,成了重出之重出詩!今試予比勘,努力加以厘清之。
春事日已歇,池塘?xí)缬膶ぁ?/p>
殘紅披獨(dú)墜,初綠間淺深。
偃仰倦芳褥,顧步愛新陰。
謀春未及竟,夏初遽見侵。[4]620
詩后注:“倦”,原作“捲”,據(jù)汲古閣本及《全唐詩》改。今按:《全唐詩》題下注:“以下三首,一作崔護(hù)詩?!盵8]1214檢索《全唐詩》卷三六九崔護(hù)名下果有此詩,詩題亦全同。題下注:“以下三首,一作張又新詩?!痹娭幸仓挥袃商幃愇模?/p>
“初綠”作“嫩綠”[8]919。按:與“殘紅”對舉,“新綠”略輸“嫩綠”一籌。因“嫩”已含“新”意,又更具養(yǎng)眼提神的鮮活與滋潤。
“倦”作“捲”。今按:“偃仰”與“顧步”均是行動;而“倦”與“愛”則是心理感受?!皰浴弊执笳`!筆者由此大膽推測:《唐詩紀(jì)事》卷四十,崔護(hù)緊鄰張又新。崔護(hù)此詩中的“捲”正從《唐詩紀(jì)事》而來。二人三首詩全部重出,乃系揚(yáng)州詩局詞臣工作不細(xì),“錯簡”而致“張冠崔戴”!
崔護(hù)因一首《題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而名聲大噪。道聽途說的小說家們還將其編成愛情纏綿的故事,編入《麗情集》《本事詩》《太平廣記》等書中[9]。寓目他書,未見張又新名下的三首詩。
另,《全唐詩》張又新、崔護(hù)名下此詩中的“步”字,均誤刻作“歩”。研究文字學(xué)的人調(diào)侃道:日本可能腳長六趾的人不少。不然何以借用漢字“步”時要多寫一點(diǎn)成“歩”?原來,《說文解字》釋“步”曰:“行也。從止相背?!盵10]38今人的一步,古人稱“跬”,邁兩次腳才叫“步”。故《荀子·勸學(xué)篇》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惫湃恕耙浴埂癁椤恪?,故有以上調(diào)侃。
上巳馀風(fēng)景,芳辰集遠(yuǎn)埛。
彩舟浮泛蕩,繡轂下娉婷。
棲樹回蔥蒨,笙歌轉(zhuǎn)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
從今留勝會,誰看畫《蘭亭》。[4]620
詩題,《全唐詩》無“裴”字,題下有注:“一作李群玉詩?!狈瓩z《全唐詩》卷五六九李群玉名下果有此詩。題中“裴”作“裵”、“泛”作“汎”。題下注:“一作張又新詩。”
自此,一詩三作者,下面以“崔詩”“李詩”之省稱加以區(qū)別。按:“崔詩”無注,據(jù)此可以認(rèn)為張又新詩與晚唐李群玉詩“重出”,系誤收入“李詩”中。
“崔詩”題中亦有“裵”字??迹骸墩f文解字》釋“裵”:“長衣貌。從衣,非聲?!毕掠凶ⅲ骸俺笺C等案:《漢書》‘裵回’用此,今俗作‘徘徊’,非是?!盵10]172文字發(fā)展至今,“徘徊”已為規(guī)范詞而“裵回”只存在于古代文獻(xiàn)中。再說“裵”字,《中華大字典·衣部》:“裴,本作裵”。另云:“姓也?!都崱罚翰嬷蠓忄l(xiāng),因以為氏。后乃去邑從衣,故今姓作裴。”[11]2006權(quán)衡題中有無“裴”字,自然有之佳。疑脫此字,與前一“陪”字有關(guān)。
又“汎”字,據(jù)國家1955年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之規(guī)定,為“泛”之異體字。一般情況下不再使用。又,下文所言正異體字,除有說明者之外,均依據(jù)此表不再加以注明。
“埛”,上引諸詩皆作“坰”,是?!稜栄拧め尩亍罚骸傲滞庵^之坰?!盵12]“坰、埛”似可與正異體字“炯、烱”類比。
“綵”,今已為“彩”之異體字。
“綉”,上引諸詩皆作“繡”,按“綉、繡”為正異體字,而今“綉”又簡化作“繡”。
“棲樹”,“崔詩”作“林樹”,“李詩”作“林榭”。按:與“笙歌”對舉,幽林亭榭大勝“林樹”與“棲樹”。又“棲”字今已為“棲”之異體字。
“迴”,“李詩”作“回”。按:“回”為本字,“迴”為后起字。在旋轉(zhuǎn)與回還的意義上通用。于此詩,兩可。而舉凡兩可之字詞,均應(yīng)依從早出之書或版本。
“蔥”,今已為“蔥”之異體字?!笆[蒨”,青翠繁盛之貌。正狀江南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之景色[13]。
“冥”,“李詩”作“?”。按:“冥、?”今為正異體字。
“翻”,《全唐詩》作“飜”[8]1215乃為“翻”之異體字。
“留”,上書作“畱”。按:“留、畱”今為正異體字。
“誰看”,“李詩”作“誰肻”。按:“肻”為“肯”之異體字。句意為三月五日長沙東湖的美景,已遠(yuǎn)勝出王羲之等先賢上巳日(三月三日)蘭亭修禊的山水竹林之會?!袄钤姟薄懊\(肯)”下注:“一作‘看’?!庇诖苏Z言環(huán)境,“看、肯”近義。倒是“誰”字值得稱許。它使全詩的鋪陳,在收束之處以反問句起了波瀾,后又戛然而止。
結(jié)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淺。
睡臉寒未開,嬾腰晴更軟。
搖空條已重,拂水帶方展。
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悮恐,枝弱禽驚踐。
悵別幾多情,含春任攀搴。[4]620
“嬾”,今為“懶”之異體字,是文字學(xué)中歧視婦女之表現(xiàn)。猶如“姦(奸)、佞”等字。
“煙”,今為“煙”之異體字,系互換字中聲符所致。
“泫”字,《全唐詩》均缺最后一筆,系當(dāng)年回避康熙之名玄燁而為。屬避諱字之一種。
“悮”,“同誤,謬也。見《廣韻》”[11]732,系換字中意符所致。
“悵”,“崔詩”作“長”。按:“長”似不若“悵”表意更準(zhǔn)確。古代送別習(xí)俗有“折柳”之舉,取“柳、留”諧音。故悵然有所失時,柳條任人攀折,“分別”便成了古詩詞中習(xí)見的“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