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撫礦總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遼寧 撫順 113008)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鼓膜置管聯(lián)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用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科室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進行研究,將患兒依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單純采用腺樣體切除術,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鼓膜置管術。比較兩組患兒愈合時間、中耳積液存在時間、耳鳴耳悶消失時間、鼓膜愈合時間、聽力恢復時間差異。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結果:兩組患兒愈合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耳積液存在時間、耳鳴耳悶消失時間、鼓膜愈合時間、聽力恢復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兒改善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使用鼓膜置管聯(lián)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治療,能加快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更好地改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提高治療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該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中耳聽力下降和中耳有分泌物,可導致患者聽力下降[1],兒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人群的一部分,由于患兒年齡小,無法準確清晰地描述自身癥狀,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貽誤病情,影響兒童的言語能力、智力等的發(fā)育[2]。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以原發(fā)病灶的手術、鼻內鏡下咽鼓管吹張術、咽鼓管置管、鼓膜穿刺、鼓膜造孔術、鼓膜切開置管術應用較廣,本院自采用鼓膜置管與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聯(lián)合治療以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科室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58例進行研究,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齡3~10歲,平均(6.8±0.6)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7±0.4)年;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耳漲、耳鳴、耳悶、聽力下降等不適癥狀,聲導抗測聽示:B型或C型曲線,符合《實用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的診斷標準[3],腺樣體肥大分級:Ⅰ度12例,Ⅱ度29例,Ⅲ度17例。以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3~10歲,平均(7.0±0.5)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6±0.5)年;腺樣體肥大分級:Ⅰ度6例,Ⅱ度14例,Ⅲ度9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3~10歲,平均(6.6±0.7)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8±0.3)年;腺樣體肥大分級:Ⅰ度6例,Ⅱ度15例,Ⅲ度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對照組單純采用腺樣體切除術:患兒采取全身麻醉,置開口器,吸除鼻腔、中鼻道膿性分泌物,鼻內鏡置入鼻腔,用背式電動切割鉆經口腔進入,在直視下用彎電動切割器經口咽由下向上切除腺樣體,深度保持和咽喉壁平行即可,注意避開咽鼓管和鼻中隔后段,最后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
觀察組采用腺樣體切除術聯(lián)合鼓膜置管術: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鼓膜置管術,在顯微鏡下切開患兒的鼓膜前下象限,吸除干凈其中的分泌物,以地塞米松磷酸鈉+糜蛋白酶沖洗中耳腔,然后置入啞鈴管,結束手術。置管一般在3~6個月可自行脫出。
兩組患兒術后常規(guī)給予3~5d抗生素、激素預防感染治療。
比較兩組患兒愈合時間、中耳積液存在時間、耳鳴耳悶消失時間、鼓膜愈合時間、聽力恢復時間差異。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包括CD3+、CD4+、NK。
采用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愈合時間(14.7±3.6)d,中耳積液存在時間(7.8±1.2)d,耳鳴耳悶消失時間(9.8±2.2)d,鼓膜愈合時間(11.3±1.2)d,聽力恢復時間(22.4±1.8)d;對照組患兒愈合時間(15.1±3.9)d、中耳積液存在時間(12.1±1.9)d,耳鳴耳悶消失時間(17.6±2.8)d,鼓膜愈合時間(20.5±2.1)d,聽力恢復時間(32.9±3.4)d。組間患兒愈合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耳積液存在時間、耳鳴耳悶消失時間、鼓膜愈合時間、聽力恢復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CD3+、CD4+、NK治療前分別為(49.8±4.6)%、(36.2±3.1)%、(19.5±1.7)%,治療后分別為(63.5±4.9)%、(45.6±3.8)%、(28.8±3.2)%。 對 照組患兒CD3+、CD4+、NK治療前分別為(50.1±4.4)%、(36.3±3.1)%、(19.5±1.8)%,治療后分別為(56.5±4.6)%、(40.5±3.3)%、(24.1±2.6)%。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兒改善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分泌性中耳炎以鼓室積液、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炎性疾病,該病多發(fā)于嬰幼兒。腺樣體肥大是導致兒童發(fā)生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4],增生肥大的腺體可壓迫堵塞咽鼓管口,腺樣體切除術,能使鼓室積液在短時間內清除,令咽鼓管的壓迫和阻塞得以解除,聯(lián)合經中耳引流與平衡氣壓的措施開展的鼓膜置管術,使得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得以進一步提升。
CD3+能反映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狀態(tài),CD4+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重要的免疫細胞,NK細胞具有抗病毒感染免疫能力[5],當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CD3+、CD4+水平會降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NK水平低于健康人[6]。本研究對以上指標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均較明顯改善,觀察組患兒改善效果更好,且使用鼓膜置管與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聯(lián)合治療的患兒,中耳積液存在時間、耳鳴耳悶消失時間、鼓膜愈合時間、聽力恢復時間均明顯較單純使用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的患兒早,但并未延長愈合時間。
綜上所述,對分泌性中耳炎患兒使用鼓膜置管聯(lián)合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治療,能加快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更好地改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