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芬
“教學做合一”是指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基于理解進行知識建構,基于真實情境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在我校開展的“深度學習·思維課堂”活動中,我對當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型”課堂教學策略。
一、講究教學目標的有效性,避免隨意性
許多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往往憑個人經(jīng)驗辦事,或者直接照抄教參,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普遍存在含糊性、隨意性??茖W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擬定:
1.行為主體:教學目標應該描述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活動之后能夠做什么,或者能夠說什么,不陳述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把學生作為陳述的主體。
2.行為表現(xiàn):教學目標應表述學生學習后具有什么樣的行為。要求用恰當?shù)男袨閯釉~準確描述學生應該學習的行為,如“能找出……”“能解釋……”“能復述……”
3.行為條件:規(guī)定學生行為變化的條件,即陳述提供什么樣的刺激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反應,如“能針對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一段讀后感……”
4.行為標準:教學目標應明確指出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如“能準確地說出……”“能夠流暢地有感情地朗讀……”“能客觀正確地評價……”
根據(jù)以上原則,我對課文《秦兵馬俑》的教學目標進行了修改,原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多音字“乘”和“翹”。
3.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領會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中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修改后的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多音字“乘”和“翹”,理解詞語“舉世無雙、所向披靡、南征北戰(zhàn)、神態(tài)自若、躍躍欲試、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絕無僅有”,體會在課文中的意思。
3.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領會“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的作用。
4.說出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學習課文第10自然段的語言特點,仿照同樣寫法寫一段話。
5.通過圖文相互參照,以及課外材料的補充,領會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二、用高階問題引領教學,避免教學內(nèi)容碎片化
在以往精讀課文的教學模式中,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是隨機插入的,往往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
特級教師武鳳霞在教學《愛之鏈》一課時,采用喬依“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這個高階問題來統(tǒng)領整個教學,很好地解決了教學內(nèi)容碎片化的問題。
另外,篇與篇的教學之間缺乏貫通性、系統(tǒng)性,忽視教材體系呈現(xiàn)的教學邏輯。學生孤立地學習一篇篇課文,沒有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難以通過歸納和概括發(fā)現(xiàn)語用規(guī)則,構建語言圖式,學習技能得不到及時鞏固。
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圍繞小說這個專題進行編排,主要由《橋》《窮人》《在柏林》三篇課文組成。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的特點、小說的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抓住高階問題“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學生通過深入學習,感受到老支書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zhì),領悟到桑娜助人為樂、勤勞善良的美好心靈,同情老兵的悲慘命運,憤恨可惡的戰(zhàn)爭。
三、用追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浪花,避免教學內(nèi)容淺表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上常常出現(xiàn)重灌輸輕探究、重知識輕素養(yǎng)、重顯性輕隱性的行為,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批判理解的過程,忽視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處于淺層狀態(tài)。
如《早》主要寫了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和魯迅書桌上早字的來歷。常規(guī)教學中,教學三味書屋陳設時,教師會讓學生讀文章,畫示意圖,找到魯迅的那張書桌,做小導游介紹三味書屋,然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用方位順序?qū)懸欢卧?。教學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看似讀畫說寫結合,完美無缺。學了深度思維的理念后,我在教學的時候,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那么,課文只要寫到“東北角上是魯迅用過的一張”就完全可以了,后面為什么還要寫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后面是魯迅回憶當年學習的情景,作用何在?這是作者的想象,豐富了人物形象,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生動、具體,仿佛歷歷在目。在此基礎上,學生逐步悟出:在寫參觀記、游記這類文章時,可以適當展開想象。寫實和回憶相結合,更富有表現(xiàn)力。當天回家的讀寫結合作業(yè),學生寫的片段《我們的教室》不再是教室陳設的簡單記錄,而且回憶了教室里一個個難忘的學習情景。這樣的習作顯得充滿生活張力,洋溢著生活的氣息,讀來讓人感想頗多。
四、注重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避免教學互動淺表化
當前課堂上有一種典型現(xiàn)象,教師或個別學生的體驗遮蔽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尤其是高年級,再加上深度思考的問題,課堂氛圍顯得很沉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和思維碰撞不夠,沒有形成整個學習群體的教與學的交互推進。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最大的困惑。
受思維慣性的影響,一篇課文拿到手,我們頭腦里第一時間蹦出的往往是“我該怎么教”“教學內(nèi)容怎么設計”?!皩W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語)在教學《中彩那天》時,我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練習:“假如你是文中的父親,想一想把車留下會是怎樣的結果。用上我們學過的關聯(lián)詞,描述一下你的心理活動?!蔽医o學生提供的是“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如果……就……”等關聯(lián)詞。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說:“如果我把車留下,老婆就會看不起我,因為她說過,做人要有骨氣?!庇械恼f:“雖然庫伯不知道,可是我的良心知道。我開著這樣的車會整天心神不寧,弄不好還會出車禍的?!睂W生個性化的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了自我感悟的過程。原來我們的教學設計都是直奔結果而去的,現(xiàn)在我們似乎更注重了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
五、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避免教師的過多牽引
作為教師,我們都明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把前置性學習指導、提升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課后拓展學習放入到教學中去,并且作為重要的教學策略。
1.前置性學習
前置性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前置性學習要求目標明確,呈現(xiàn)階梯式設計,并且應合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開展多樣化設計,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內(nèi)容,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清晰的了解后,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學生在同化、順應中將新信息與已知概念和原理聯(lián)系起來,整合到原來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引起對新知識信息的理解、長期保持以及遷移運用,即注重對知識體系的整合,做到“溫故知新”。
2.質(zhì)疑問難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想盡辦法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在合適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最適切的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構建穩(wěn)固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幫助學生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的深度思維提供可能性。在此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能力。質(zhì)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向“自能讀書”邁進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看法,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敢于提問,敢于挑戰(zhàn)。
3.課后拓展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對學習情境深入理解,可以對相似情境“舉一反三”,在新情境中判斷差異并將原則思路遷移運用。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經(jīng)過深度思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也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一課帶幾課,走進作家、研讀名著、專題研究、課文仿寫等都是很好的拓展學習途徑,要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學習的思路,讓學生在更大的時空中學習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東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