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涵
從發(fā)源于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溯源,到尼羅河畔細(xì)讀象形文字揭開埃及的神秘面紗,前往古老的原始叢林深處探尋瑪雅文字中記載的盛極一時的瑪雅文明,再撐一葉扁舟順流而下,打撈龜甲、獸骨破譯先民的心靈密碼,文字是一個文明生命力與活力的重要表現(xiàn)。
《淮南子》記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庇辛宋淖种?,“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行,故鬼夜哭”。白云蒼狗幾千回,世事變化無常。而漢字是唯一沒有斷流的古老文字,綿延至今。漢字的產(chǎn)生,讓大量輝煌燦爛的文章得以傳承,更讓各類書法成為貫穿時代的審美藝術(shù),漢字在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更是中華兒女的心靈圖騰。
墨香點點,深藏的是古人從天地萬物中汲取的大智慧。看似不起眼的方塊字,卻在方寸之間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世界:不僅賦予思想以生命,更刷新著社會的審美追求,擴(kuò)充著人類文明的疆域。反觀當(dāng)下,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提筆忘字、提筆錯字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失寫癥”成了鍵盤族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難道傳承五千年的漢字真的會在我們這一代失傳嗎?木心曾言:“人類文明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與高雅的失傳。”漢字是中國藝術(shù)的頂峰與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如何書寫好、傳承好文字是當(dāng)下不得不面對的時代命題。
就像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所說,他不同意“崖山之后,再無中國”這個說法,因為士大夫階層并不能完整地代表中國,不能說士大夫沒了,中國的文化就沒了。同樣的文字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它滲透在生活中的每個細(xì)節(jié)。真正傳承中華文字的是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從一筆一畫端正書寫開始,到對書寫之美的主動探尋,再到對文字中所深藏的技近乎道的生命哲學(xué)的深刻領(lǐng)悟??此齐m小,點滴間卻又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糾正社會浮躁風(fēng)氣,點亮文化自信之燈,為中國文化培根固本,為中國力量強基鑄魂。
馬丁·雅克曾言:“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根,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意識并會以史為鑒?!蔽淖钟懈幕谢?。為漢字傳承找到支點,不僅需要文化大師發(fā)人深省的吶喊,還需要莘莘學(xué)子拿起筆寫寫字,還需要千千萬萬中國人不忘回頭看看經(jīng)典,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指導(dǎo)老師:文 勇)
[作者通聯(lián):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三(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