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蓮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動態(tài)生成;質疑;個性朗讀;體驗;自主學習
核心素養(yǎng)已然成為當下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風向標和指導性內容。它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在充分質疑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質疑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應該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在不斷的質疑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在解疑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火花,層層釋疑,步步深入,最后在反復質疑解疑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搭石》時,我根據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因為學生有了預習的基礎,所以大膽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個疑問:“搭石”是一種普通的東西,怎么能寫出精彩的內容?課文為什么用“搭石”做題目?“搭石”的美在哪里?看到一個個期待的眼神,我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調整既定的教學思路,深入引導學生圍繞“搭石”展開探討,主攻一點,層層深入,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探求欲望,有了這些鋪墊,學生自主品讀課文也就水到渠成了?!皩W貴有疑”,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深入感悟中經常會產生不少疑問。面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我們教師要善于急中生智,充分利用新的探究價值,點亮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在教學意外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無法預知的情況出現,有些教師顯得茫然無措,甚至干脆置之不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這些意外恰恰正是我們教學的寶貴資源。對此,哪怕是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我們也應該高度重視并隨時捕捉每一個可以充分利用的“意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勢而上,順學而教,挖掘其內在意義,促使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如,在教學《黃鸝》時,當我在聲情并茂描述黃鸝時,一個學生突然學著黃鸝叫了一聲,大家都笑了。面對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如果我草率地批評這個學生,不僅挫傷這個學生的自尊心,也更大大打擊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此情此景,我略一思索,急忙抓住這一出乎意料的生成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位同學的黃鸝叫聲,學得像還是不像呢?全班學生迅速分成兩派開展了激烈的討論,課堂氣氛空前熱烈,我也及時利用網絡查找信息給學生科普了一下。趁熱打鐵,我又及時拋出第二個問題:同學們還能想出哪些描寫鳥鳴的詩呢?一下子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大家迫不及待地說出有關的詩句……課堂上,學生不僅學到了科普知識,更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詩歌熏陶。教學中的“意外”卻帶來了不同凡響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養(yǎng)成時刻關注學生一舉一動的習慣,捕捉任何不易覺察的課堂教學意外,更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利用和發(fā)揮的機會,完美利用這些“意外”,積極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在個性朗讀中激活學生情感因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必經過程,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又用自己的體驗去指導自己的朗讀,在自我互動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產生與課文的情感共鳴,煥發(fā)出強烈的探求欲望,激活內在情感因子。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在反復朗讀中,我給學生的朗誦配上“唐山大地震”視頻片段和音樂,讓學生在悲痛心情中好好地揣摩父親在地震中的內心思想,在視頻的引導下體味父親的痛苦與堅強。同樣在教學《春》時,我在播放歌頌春天的輕音樂中,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朗讀課文。優(yōu)美婉轉的音樂、如夢如幻的意境,讓學生置身在春的美景中,感情的波濤沖破理智的防堤,頻頻摩擦出思維的火花,自主交流、主動學習也就變得容易了。
四、在深刻體驗中提升學生感悟能力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并適時抓住機會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體驗的快感,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秋游回來后,我便特意上了《秋天》這一課,,作為教師的我只說了一句話:同學們,昨天大家玩得怎么樣?學生的話匣子便立刻打開了,你一言我一句,在熱烈的氣氛中交流著不同的感受,分享著共同的快樂。在表揚大家發(fā)言的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對比學習中學生有感而發(fā),體會也就深刻了。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的感悟也就變得豐富而又韻味十足。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要求我們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以學生為本,啟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煥發(fā)課堂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