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楊子,劉茉,劉冬杪,石森,趙建磊
截至2020年5月13日,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2019)疫情已影響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1]。為有效降低重大心理危機事件出現的風險,2020年1月26日,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印發(f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2],要求各地有序開展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2020年1月28日,教育部發(fā)出通知要求進一步發(fā)揮教育系統(tǒng)學科和人才優(yōu)勢,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如何有效防治高校大學生因疫情引發(fā)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中醫(yī)藥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積累了很多關于防治疾病的寶貴經驗和思想,其中“治未病”思想或可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工作帶來啟示。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yī)學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3],是中醫(yī)文化的精髓[4]。這一概念起源于遠古時期,來源于日常生活實踐,人類在與疾病或與外界作斗爭時,趨利避害,進而產生“防”的概念。如《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表達了在事情或禍亂發(fā)生前應做好相應的計劃或預防。
《黃帝內經》中三次闡述了“治未病”思想或提及“治未病”一詞,標志著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中“肝熱病者,……病雖未發(fā),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靈樞·逆順》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而《難經·七十七難》中提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曰治未病焉”。兩本中醫(yī)學經典均明確提出“治未病”思想,體現了中醫(yī)對待疾病有“防重于治”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歷代醫(yī)家對這一思想理論不斷完善和發(fā)揮,如唐代孫思邈提出“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yī)之于無事之前”的觀點。“治未病”的核心要點可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三個含義[4-7],就是在疾病尚未發(fā)生時通過相應的手段預防,或在疾病發(fā)生后,阻止其向更嚴重的方向發(fā)展?!拔床∠确馈笔恰爸挝床 崩砟畹暮诵模@一思想已成為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的主導思想和防治疾病的主要原則[8]。
心理疾病不同于軀體疾病,一般很隱蔽,可先表現為情緒上的波動,隨著病情程度的加深表現出外在的軀體癥狀進而被診斷為心理疾病,且心理疾病不易監(jiān)測,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9],故及時覺察異常情緒可預警心理疾病的發(fā)生。《醫(yī)宗金鑒》認為“未病”不等于“健康”,而是已存在病因尚未發(fā)病的狀態(tài)[10]?!拔床∠确馈笔侵?,在已存在病因尚未發(fā)病的狀態(tài)下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既往研究中,已有學者從理論角度闡明“治未病”思想,特別是“防”這一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工作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11-13],表明將該思想用于大學生心理工作具有一定可行性。在疫情已經發(fā)生、學生尚未因假期調整、信息爆炸等影響而產生情緒變化時,如何采取接受度較高的健康宣教形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疫情,為學生情緒做一個有效的“緩沖”,“治未病”思想或許為高校心理工作提供了一種思路。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14]。大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般具有突發(fā)性、傳播廣泛、危害復雜及不可預知等特點,易引發(fā)公眾恐慌[15]。為有效阻斷疫情向學校蔓延,教育部部署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假期的延長、長時間居家、缺少運動、社交活動受限等可能會對高校大學生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影響,進而引發(fā)情緒、認知、行為以及生理上的變化。
恐懼是個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境時所產生的情緒[16]。此次疫情傳染源不明、潛伏期長、傳染性強、發(fā)展迅速,使得防疫知識不足、情緒波動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產生逃避心理,從而引發(fā)恐懼情緒。疫情期間各類信息平臺密集發(fā)布相關信息,過多糅雜的信息令缺乏信息甄別能力的大學生很難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加劇了學生的消極情緒,進而出現過度關注負面信息、夸大事實等行為表現[17]。另外,長時間的居家隔離與負面信息的傳遞可能會使大學生出現社交恐懼,影響正常人際關系。
焦慮是個體對未知的、可能發(fā)生的危險或威脅產生的緊張、不安、煩惱、憂慮等一系列不愉快的復雜的情緒體驗[18]。人們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往往缺少準備,又因對疫情的不了解而缺乏正確的應對措施。2003年“非典”時,長春某高校的調查顯示,有32%的學生因不適應生活變化、恐懼疾病等產生焦慮情緒[19]。大學生面對長時間的隔離、社會交往的受限、不確定的開學日期、上課形式的變化等感到“沒有盡頭”而易出現焦慮情緒,且過長的假期時間打亂了原有的生活學習節(jié)奏,自制力不強的學生會出現學習進度拖延、畢業(yè)設計未按期進行等。
持續(xù)且過度強調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消極后果將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由此導致極端思維的出現[20]。新冠疫情具有和普通流感類似的癥狀。在疫情防控措施嚴格實施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可能會擔憂自身或家人的身體狀況。當出現類似癥狀時疑心自己是感染患者,無癥狀時又擔心自己是無癥狀感染者,甚至導致學生對生活失去信心,感到人生無望。當懷疑的情緒過度時,會出現一些軀體化反應,如胸悶氣短、咳嗽、身體疼痛、睡眠質量下降、體溫波動等,這些反應又會進一步印證猜疑。
伴隨情緒的變化,機體為了緩沖情緒變化帶來的影響、擺脫身心緊張狀態(tài)會采取相應的應對行為來適應環(huán)境需要[21]。急性傳染病流行期間很容易形成以“潔癖”為代表的強迫性行為[22]。如“非典”期間,人們?yōu)橐?guī)避可能的風險,出現反復洗手、頻繁測量體溫、給物品消毒等表現[23]。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特點,學生可能會有反復查看疫情進展、離家前反復檢查確認防護措施、拒絕與寵物接觸等強迫性行為。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于發(fā)生異乎尋常的災難性或威脅性的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延遲出現和持續(xù)長期的精神障礙[24]。盧文學等[25]對汶川地震災區(qū)近1 000名親歷者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調查,發(fā)現隨著事件嚴重程度的加重,應激障礙程度越重,恢復速度越慢,這與“9·11”事件后Susan等[26]的調查結果一致,說明重大突發(fā)事件帶來的心理應激反應將持續(xù)一段時間。結合PTSD的臨床表現來看[27],學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后可能出現以下表現:在瀏覽疫情相關信息時感到心跳加快、回避與心理輔導老師談論家庭受到的影響、出行經過親人逝世的醫(yī)院會選擇繞遠路、夢境中反復出現相關畫面或不自覺從頭至尾回想經歷疫情的每一個細節(jié)以及感到與外界格格不入等,特別是自身患病或親屬患病并死亡的學生出現PTSD的可能性更大、程度更重。
有研究表明,對新型冠狀病毒知識的認知度越高,大學生出現輕度焦慮的風險越小[28]。在這個信息過載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對海量信息缺乏理性判斷和有效篩選。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應結合學生長期居家學習生活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渠道和平臺,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引導學生科學防冠。對新冠肺炎知識認識的越全面,預防措施就會做得越完善,其心理狀態(tài)也就越好,越能積極應對疫情。例如,筆者所在大學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線上防冠知識競答,組建戰(zhàn)“疫”宣傳小組多方學習并傳播新冠肺炎的防護方法、治療方案、中醫(yī)養(yǎng)生等知識,讓師生在第一時間學習,理性抗疫,增強師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
此外,心理學認為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能夠有效轉移注意力[29],宣泄負面情緒。傳統(tǒng)功法不僅可以柔筋健骨,行氣活血,同時可以調節(jié)精神緊張,從而使心情舒緩[30]。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云”生活。例如,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開展的“云做飯” “八段錦云運動” “云游國內”等線上活動一時成為學生中的熱門話題,促使學生在家合理規(guī)劃學習生活,促進同學們在線交流,調動積極情緒。
即病防變,是指對于已經發(fā)生的疾病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正值寒假期間,高校如何在短時間內響應并建立針對性強且有效的心理援助渠道,成為疫情期間高校心理工作的重點。面對疫情,高校學生工作者要迅速全面精準地掌握學生情況,并及時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心理輔導服務,分類落實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對于絕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日報制度、心理支持熱線、網絡輔導等措施,利用“鍵對鍵” “見屏如面”的網絡工作法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和調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堅強樂觀的心態(tài)并提供合理宣泄的方法,提高對應激事件的心理應對能力;其次,應重點關注低齡、低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特別是在農村、近郊的學生群體,有研究表明,這部分群體學生更易出現輕度、中度甚至重度焦慮抑郁[29];最后,對被確診或者被隔離的學生,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給予學生遠程心理疏導,引導其正視現實,以盡快消除因疾病而引發(fā)的恐慌等異常情緒,讓學生得到學校和親人的雙重關懷,樹立早日戰(zhàn)勝病魔的決心。
病愈防復,是指在疾病痊愈后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反復發(fā)生。在疫情尚存乃至結束之后,大學生心理工作仍不可中斷或松懈。對疫情流行期間已發(fā)現的異常情緒的學生,應對其持續(xù)關注,防止學生出現PTSD,并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定期記錄學生平復狀態(tài)并及時進行干預與引導。對自身抗壓抗挫能力較差,有產生心理問題風險的學生,高校心理輔導工作仍應將其列入重點關注范圍內,時刻關注有無外界刺激因素導致這些學生出現問題,并及時干預。研究表明,強有力的社會支持與情感鏈接可以有效淡化痛苦體驗,修復創(chuàng)傷并樹立勇氣以處理挫折[31]。高校心理工作者需要及時進行愈后隨訪,在學生宿舍、班級等群體內適當尋求同齡人的支持,并發(fā)揮家長的作用,使學生在信任的親屬陪伴下平穩(wěn)恢復。同時,高校應隨著疫情的發(fā)展反思現存問題,逐步建立完善的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心理輔導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