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王 榮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110032)
痔為直腸末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擴大曲張形成的柔軟靜脈團[1],包括內(nèi)痔、外痔、混合痔等?!镀嫘Я挤健烦蓵?470年,由明·董宿原編寫,全書共69卷,記載方劑7 000余首。該書第51卷為《奇效良方·腸痔漏門》[2],專門論述了痔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等,為痔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對《奇效良方》中痔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及預后等進行了總結(jié),現(xiàn)淺析如下。
痔屬中醫(yī)“牡痔”“牝痔”“脈痔”“腸痔”“氣痔”“酒痔”等范疇[3]。肛門有物突出,偶有膿血者為牡痔;肛門有物突出,突出處腫痛,并出血者為牝痔;肛門有物突出,突出物腫痛并出血,飲酒后即會發(fā)作者為酒痔;肛門旁邊有小孔,出血呈噴射樣者為血痔;肛門有物突出,并伴有疼痛瘙癢者為脈痔;肛門腫痛,伴排便困難,用力排便則肛內(nèi)有物脫出,不可還納者為氣痔;肛內(nèi)有硬結(jié),并伴有惡寒發(fā)熱者為腸痔;肛門潮濕糜爛,腸內(nèi)似有蟲蝕而腫痛流膿者為蟲痔。
《奇效良方·腸痔漏門》言:“若人醉飽行房,精氣脫泄,其脈空虛,酒熱之毒,流注于脈;或因醉飽,淫極而強忍泄;或用藥固其精,弗能泄越,停積于脈,歸注大腸,以致木乘火勢,而侮燥金,以火就燥,則大便閉而痔漏作矣?!庇盅裕骸吧w因人之不避風毒,恣飲醇酒炙爆之物,縱欲,喜怒無常,臟腑郁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陰陽不和,關(guān)格壅滯,熱毒下注,血滲大腸,其腸痔漏……腸為痔者此也?!闭J為機體外感風熱毒邪,又飲酒、飽食、縱欲,房勞過度,使得精氣外脫,脈內(nèi)精氣虧虛,酒熱毒邪聚于脈中,臟腑失調(diào),陰陽失和,脈絡(luò)受損,諸脈歸于大腸,故大腸功能受損,而致痔病;肝經(jīng)循行“繞陰器”,痔發(fā)作時,患者面色青,疼痛。該書言:“肛旁有物突出,尚未破潰者稱為痔;如破潰流膿淌血,淋瀝久不止者稱為漏?!闭J為痔與漏“名雖殊,其源實一”,強調(diào)其病因大致相同。
從六淫論治,風、濕、燥、火等外邪皆可致病。《奇效良方·腸痔漏門》根據(jù)痔的不同證候表現(xiàn),采用內(nèi)治法、外治法治療,內(nèi)治以苦寒瀉火、辛溫和血潤燥、疏風止痛等為主;外治以祛風消毒、解熱涼臟、和血潤燥等為主。
3.1 內(nèi)治法 《奇效良方》關(guān)于痔的治療立方80首,涉及中藥108味,適應(yīng)證為脫出、疼痛、便血、大便干等。應(yīng)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藥物頻次分析,排名前10位的常用中藥依次為枳殼、當歸、皂角刺、桃仁、槐花、甘草、澤瀉、防風、地榆、大黃;四氣五味頻次分析顯示,苦味藥、寒性藥頻次最多;藥物歸經(jīng)頻次分析顯示,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頻次最高。
3.2 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患處,迅速緩解患者痛苦,見效快,患者接受度較高?!镀嫘Я挤健方榻B了2個治療痔的外治驗方,一為蝸牛、片腦、麝香,研磨取汁敷痔上;二為熊膽、冰片,用井花水調(diào),以雞羽掃痔上。若痔疼痛者,予海螵蛸、生麻油調(diào)成膏,雞毛拂痔上;痔疼痛伴腫脹者,予大黃、黃柏、白及、石膏、黃芩、黃連、白蘞、梔子、芒硝,用井花水調(diào)涂?!镀嫘Я挤健つc痔漏門》中記載利用熏洗法治療痔,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熏洗方法:土地挖坑,內(nèi)放一斤熟火,取一小撮藥粉,放入坑內(nèi),取一片方磚,磚的中間鉆一小孔,將磚放于坑口,坐其上進行熏蒸。加用皂莢、艾葉、鱉甲、蟾酥、雄黃、麝香、草烏;若痔伴出血者,加用荊芥、蓮房、五倍子、槐花、地榆、白礬。痔疾剛發(fā)作時,先以生半夏及生姜汁洗會陰部,然后用半夏泡湯坐浴;氣痔脫肛,予枳殼、防風、白礬煎湯趁熱熏之,然后用柔軟的毛巾或手絹浸泡藥汁外敷在痔瘡脫出部分,并輕輕按揉,最后清洗干凈。
《奇效良方》提示痔存在預后不良情況。其一,大便帶血伴身寒者可以治,大便帶血伴身熱者不可治;其二,下痢膿血伴有白沫,脈象沉者可以治,脈象浮者不可治;其三,黏液血便,脈象滑大者可以治,脈象懸者不可治;其四,下痢赤白膿血者,若右手關(guān)脈外鼓,脈沉久不絕者可治愈,若左手關(guān)脈細小和緩者容易治愈,若雙手尺脈沉,伴身熱者難治。
《奇效良方》詳細記載了痔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為痔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及臨床經(jīng)驗。該書內(nèi)治法中涉及枳殼、當歸、皂角刺、桃仁、槐花、甘草、澤瀉、防風、地榆、大黃等中藥,給予臨床用藥很大幫助。研究表明,枳殼、當歸可治療痔瘡出血,其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jié)?、抑制毛細血管脆性等作用[4-5]。皂角刺消毒透膿,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殺菌作用[6]。甘草清熱解毒,甘草多糖對細菌有較強抑制作用[7]。防風解表祛風,具有解熱及鎮(zhèn)痛作用[8]?;被ā⒌赜?、大黃可治療痔下血不止,其中大黃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可縮短凝血時間[9];槐花中的蘆丁和三萜皂苷等成分可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少毛細血管脆性[10];地榆中的鞣質(zhì)與凝血關(guān)系密切[11]。桃仁可治療氣滯發(fā)痔、大便難,其含有的脂肪油可以潤滑腸道,桃仁水提物具有較好的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2]。澤瀉可清利大腸濕熱,其含有的萜類化合物具有降壓利尿的作用[13]。
肝經(jīng)環(huán)繞前后二陰,故痔病與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有關(guān),多因濕熱蘊結(jié)大腸,內(nèi)治法用藥時多以清利濕熱、清肝瀉火為主,用藥偏苦寒,因寒可制熱,苦味能瀉能燥,故痔病可愈。外治法中熏洗療法最為實用,通過藥汁熏洗,在高溫、高滲的條件下增強局部淋巴組織回流,達到解毒消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