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廉廉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龍穴街幼兒園
民間故事因其表達的口語化,內(nèi)容的傳奇幽默性,與幼兒生活結(jié)合密切等特點,而深受幼兒喜愛。家庭是幼兒講故事的絕佳場所,讓民間故事在家庭教育領域回歸,是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培植親子感情的重要紐帶,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需求。
繪本是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工具,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色彩鮮艷,畫面豐富的繪本來進行講述,民間故事繪本為家長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支持和幫助。挑選內(nèi)容科學健康的,幼兒感興趣的,以及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繪本是家長挑選繪本時要留意的幾個原則。兒童眼里的繪本世界,離不開講故事的人,家長在講述民間故事時,語言要生動有趣,音調(diào)要起伏有度,可以加上擬聲詞,夸張的表情,豐富的手勢去渲染故事的氛圍。如果幼兒對某個民間故事感覺有趣,要求再講幾遍,家長也可反復多次地講述,反復是幼兒學習民間故事的有效方式,在反復的講述中,幼兒對民間故事的理解才能由淺入深,逐漸清晰,更能有助于幼兒活躍思維,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參加游戲活動是幼兒永不厭煩的項目,家長應努力讓民間故事游戲化,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民間故事的熱情。把耳熟能詳,奇趣幽默的民間故事表演出來,有助于幼兒深入地理解故事。為了增加民間故事表演的趣味性,家長還可以準備一些小型的操作道具,如頭飾、衣服,因地制宜地設置一些場地,討論一些游戲規(guī)則,然后家長和孩子一起表演故事。如《龜兔賽跑》的民間故事,家長可以扮演兔子,讓幼兒扮演烏龜,帶上相應的頭飾,在場地方面,可以在家中的客廳規(guī)定一條線路,然后把故事完整表演出來。如此一來,幼兒不僅體驗到了民間故事的樂趣,而且在無形中將故事的內(nèi)容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
科技的日新月異,為民間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載體,線上故事,電子繪本,影視動畫應運而生。如果說繪本是畫在紙上的靜止不動的圖畫,那么影視動畫就讓這些畫面動了起來,活了起來。近年來,一些民間故事被逐漸演繹成一個個鮮活的動畫形象,如《西游記》《哪吒傳奇》等,相較于傳統(tǒng)單純的聽故事方式,影視則更加直觀地帶給幼兒視聽上的享受,也更加迎合了幼兒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信息時代為民間故事的傳播帶來了新路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完全放手。電視、手機、學習機等機械的產(chǎn)品并不能取代家長在民間故事教育活動中的作用,為幼兒選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動畫,并做出相應的指導,是決不允許家長忽視的。
搜集民間故事的過程,能夠幫助幼兒對民間故事產(chǎn)生深切的喜愛。老一輩的人是擅長講民間故事的,他們也是民間故事的知情者和傳承者。家長可以利用周末的閑暇時光,帶著孩子一起去搜集民間故事,搜集的范圍可以以孩子為中心,由內(nèi)向外地擴展。利用走親訪友的機會,帶孩子回到家鄉(xiāng)追尋民間故事的足跡。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帶孩子走訪一些民俗村,體驗民俗文化節(jié),挖掘豐富的民間故事資源。對于孩子感興趣的民間故事,家長也不妨記錄下來,回到家中進行整理,成為家庭教育中民間故事的新素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在家庭教育中開展民間故事,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家長的持之以恒,也需要家長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乃至需要學校,社會給予支持和配合。只有形成教育上的合力,才能讓民間故事作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幼兒教育領域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