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月蘭,任曉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時代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現階段發(fā)展目標的重要保障?!坝欣硐?、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需要我們厘清時代新人與民族復興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把握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時代特征,處理好高校思政理論教育在新時代的挑戰(zhàn)和機遇,拓展“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承擔著特定的時代要求,從而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馬克思強調:“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1]289-290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也迎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當代青年學生人生際遇與中國夢的實踐進程、“兩個一百年”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時間上、空間上高度契合。面對嶄新的時代解決新矛盾的社會需求,傳統思政理論教育也面臨著青年學生關于知識獲得、價值認同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和社會資源、教育模式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置身于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之中,恰逢世界歷史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越來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必然面臨各種文化思潮國際化交鋒,“時代新人”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斗爭勢必更加突出,這要求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和國際化的關系,對中國道路的國際智慧要形成正確而深刻的認知。思政理論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主陣地,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任,在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更加突出,堅定的信念、統一的思想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精神長城。
民族復興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近代以來仁人志士對中華民族未來走勢最深刻的思考。早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李大釗便在文章中指出“中華民族之復活”的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復興的主體是“中華民族”的論斷[2]??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161,這也是共產黨人最早關于民族復興歷史層次的準確表述,這三個層次的復興目標也是今天“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雛形。毛澤東不僅系統回答了民族復興的層次也對其進程作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性劃分,進一步提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改革開放后,從鄧小平“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到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到十九大寫進黨章,“民族復興”作為黨的初心和使命被代代傳承,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在民族復興的各個階段,對青年在這一使命中的作用有著統一的要求和期望。李大釗期望青年:“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4]。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多個場合對青年的歷史使命寄予深情的期待:“青年時光非??少F,要用來干事業(yè),辛勤耕耘,為將來留下珍貴的回憶”[4],這種期待內容明確而具體,在安徽調研時對大學生強調:“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yǎng)的大學生”[4]。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結尾,更是把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賦予新時代的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廣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從五四運動開始,在近現代歷史不同階段,切實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迎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下,青年以怎樣的姿態(tài)勝任這一責任,也是思政理論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之體現。
“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內涵上來說包含了“時代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也體現了“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的有效契合。青年學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然是要處理好歷史傳承的“初心”和時代要求的“使命”間的邏輯關系。青年大學生作為“中國夢”踐行的主體,把個人目標追求與民族復興有機融合是重要的實踐保障。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了青年大學生個人成長和民族復興之間的邏輯關系:青年大學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 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程參與”。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夢”踐行也成為青年大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歷史實踐。只有把體現個人價值的“青春夢”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實踐中,才能讓個人追求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呈現出科學性和現實性;“中國夢”歷史實踐進程的有序展開也是青年學生“青春夢”得以實現的現實保障。青年學生可以“親自參與這個偉大歷史進程,實現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實乃人生大幸?!保?]
課題組以“歷史使命”和“民族復興”為主題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到1 214 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以安徽新華學院大學生為主,涵蓋合肥其他院校部分大學生,包含了學生干部、社團骨干、有境外學習經歷學生和家境困難學生等多種類型,覆蓋面較廣。受調查學生中大一大二學生占比90.1%,大三學生占比7.5%,大四學生占比3.4%。對以“00 后”為主體的大學生進行了思政理論認知水平、群體價值觀個性特點進行全面調查。
“00 后”為主體的青年大學生成長于日益國際化、市場化的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們對新生活充滿熱情和期望,對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目標有著較高的解讀興趣。在問卷中,76%的同學在“你所關注的社會熱點詞匯”中選擇的是“中國夢”“七十華誕”“學習強國”的選項,18%的同學則選擇了“AI”“996”“直播帶貨”等社會信息較明顯的的詞匯。時代特征鮮明的青年大學生群體,對于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問題的認知呈現出新的特點。
大學生群體處在獨立人格完善時期,在多元化信息的自媒體時代,受到各種思想沖擊很大,呈現出“反傳統化”“去權威化”等鮮明特征。調查中11%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時代價值”選擇的是“說不清楚”;95%的大學生在微博、微信、抖音上關注了“娛樂”“搞笑”的賬號,僅有4.5%的受調查學生關注了“政府”的網頁和賬號,不關注的原因基本選填的是“沒意思、無聊、不關心”等淡漠的詞匯。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被大量的西方價值觀碎片所影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深刻的認同,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缺乏科學理性的判斷。例如,對偶像網紅等現象的關注使大學生處于浮夸煩躁的精神狀態(tài);“佛系”等網絡流行文化也對青年的人生態(tài)度有著消極的影響;對于知識的來源傾向于網絡搜索和網絡紅人的碎片解讀。這些情況反映出大學生對政治詞匯、政治生活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網絡語言的層面,對主流媒體的淡漠使其無法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因而對“使命”“責任”的認知無法達到國家和社會的整體要求。
市場化的導向性使高校學習內容呈現出學業(yè)知識和就業(yè)技能之間緊密契合的狀態(tài),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就業(yè)的壓力遠高于個人成長成才的綜合壓力,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追求功利化的實用主義。在學習中重職業(yè)技能的專業(yè)課教育,輕綜合素質的公共課學習,在大學學習規(guī)劃中,90%的大學生有“考證”或是“考研”的職前規(guī)劃,76%的調查對象認為公共課尤其是思政理論課程學習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并無興趣。這種情形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要求的宏觀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素質有著較遠的差距。另外,在調查中,關于宏觀性的問題“中國發(fā)展的國際背景”“大學生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間的關系”有高達12%的調查對象回答是“說不清楚”,甚至有2%的大學生選擇的是“沒有必要了解”,因為對歷史發(fā)展和時代命題無法形成正確認知,40%的調查對象認為“上課玩手機”“沉迷網絡”“混沌終日”是正?,F象。
改革開放40 年,中國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獲得顯著提高,“00后”大學生群體作為家庭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受到市場經濟發(fā)展影響,主體特征鮮明,并勇于追求個人價值,從而形成獨立的人格特征。調查對象中,高達95%的學生對“是否有明確的人生規(guī)劃和目標選擇”的回答是“是”。這種獨立而明確的個體特征是新一代大學生理性思維的表現。但是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個人價值和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邏輯關系無法形成科學的認識,表現在:一是對國情缺乏認知的熱情;二是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無法形成認同感和自豪感。對于“集體主義在新的時代下是否過時”的回答,有11%的學生選擇“說不清楚”,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對集體沒有基本的關心,沉醉于渺茫的個性;對社會缺乏基本的責任心,沉醉于功利性的職業(yè)規(guī)劃;更不愿意艱苦奮斗,投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調查結果分析可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現狀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目標間還有著明顯差距,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國家、社會和大學生對時代新人教育的需求和高校思政理論工作現實瓶頸之間矛盾的體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地緣文化優(yōu)勢和校園文化建設挖掘力度不夠,無法讓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足夠的價值認同。優(yōu)秀地緣文化平臺不足,地方文化優(yōu)勢無法通過合適的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傳播。安徽新華學院雖同安徽省新四軍研究學會、合肥市黨史學會建立合作共創(chuàng)關系,但在問卷調查關于地方文化合作單位的了解中,有35%的同學選擇的是“不太清楚”,關于地方文化的了解需求調查項中有23%的同學選擇的是“自覺無此類需求”。搭建地緣文化傳播平臺,構建適合時代新人現實需求的地緣文化傳播方式仍然是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現實瓶頸。另外,對“時代新人”的教育,多是依靠思政理論課有限的課堂講授,校園社團雖種類繁多,但大多是滿足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課外延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方面的課外教育引導不足。54%的受調查學生除了思政理論課堂很少接觸正規(gu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97%的大學生都有參加過校園社團和志愿者的實踐經歷,但只有30%的受調查大學生在課外實踐中有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感受。探索時代新人教育與校園文化的契合模式,搭建多元化價值觀教育載體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和深化。
其次,“時代新人”培養(yǎng)教育理念發(fā)展不夠。時代新人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大任,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有著思想引導、政治認同、理論認知的全方位要求。如何把思政理論教育的全面性和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具體性進行有效結合,是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又一現實困境。傳統教學模式多采取理論灌輸模式,教學內容上對大學生實際困惑關注有限,無法讓新時代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理論升華,無法滿足學生個人需求。受訪對象中對于“心理健康服務與咨詢工作”不滿意達42%,對“新時代對大學生的總體要求”回答“沒思考過”達3.5%。對于如何把時代命題有效地傳遞給青年學生,高校思政理論工作者一要積極研究大學生理論內化程度和對實踐生活關注程度,并對新時代青年成長的現實底蘊和價值追求進行綜合把握;二要在深入理解各種問題和現象在自媒體時代的新特點基礎上完成思政教師教育新理念的價值認同,在實踐中使思政教育理念和時代發(fā)展及學生需求緊密契合。
最后,思政理論教育工作形式單一。對價值觀教育規(guī)律把握不夠,使很多高校對思政理論教育實踐上不夠重視,沒有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有效探索多渠道的教育模式。從“課程思政”到“大思政”,傳統的思政理論教育雖然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進行了多次創(chuàng)新和整合,但在實踐中的有效展開依然不盡如人意,受調查學生中高達91%的大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了解程度”的回答是“不了解”,76%的學生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上沒有明確接受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甚至有12%的大學生表示在其他課程教學中接觸過非主流價值觀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為思政理論課所壟斷的領域。有效推進“大思政”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教師尤其是專業(yè)課教師的整體思政理論水平,既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現實方法。另外,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24%的受訪對象沒有通過網絡學習過思政理論,28%的調查對象對目前學生的黨建工作“不滿意”,32%的學生認為思政理論教育的現實弊端是網絡化不夠。培養(yǎng)高校思政教師對新媒體多種平臺的有效操作,雖可以解決這一現狀,但對思政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需要具有偉大夢想并投身于偉大事業(y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思政理論課作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命題,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探索有效機制,才能做到“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中”[7]。
“培養(yǎng)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求在教育的過程中既要緊抓時代脈搏,又要傳承民族精神。地方高校應立足于地緣優(yōu)勢,深挖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在教育過程中做到歷史文化熏陶,校園文明踐行,思政理論導向的有機結合,形成全面的時代新人踐行機制。
培養(yǎng)“時代新人”,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學習的核心內容。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定義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方面,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是民族復興進程的方向保障。安徽省社會主義文化資源優(yōu)勢鮮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927年黃麻起義到新中國成立,大別山始終紅旗不倒,并形成了“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小崗18 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經過40 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敢于創(chuàng)造、敢于擔當、敢于奮斗”的小崗精神;今天,立足于先輩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依托著名高校,安徽進行“科技強省”戰(zhàn)略實踐并取得豐碩的成果。2016 年,習近平在金寨、小崗和中國科技大學調研時,對這些精神進行了充分地肯定并期望在新的時代下進行傳承和深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為安徽高校進行“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提供豐富的資源。從歷史走向新時代,地緣優(yōu)勢使理想和信念有了現實的根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深挖地方文化的時代價值,把社會主義實踐中彰顯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與時代新人培養(yǎng)工作有機結合,在情境教化下完成對青年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教育和內化,用黨的百年征程的實踐深化青年大學生的情感認同,用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引導大學生把自身的發(fā)展融合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
立足自然歷史規(guī)律,人們總是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這種青春觀在中國共產黨青年觀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青年觀的本質特征”[8]。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強調,青年學生思政工作應該在挖掘地方資源的基礎上發(fā)揮大學的校園優(yōu)勢,體現出教育工作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大學校園是青年學生由校園生活轉向社會生活的過渡階段,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承擔著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化的重任。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作為改革開放后成立的安徽省最大的民辦本科院校,本身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和制度自信的力證。以市場為導向的靈活的辦學模式,時代化的專業(yè)設置,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等辦學精神,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學習的轉化有著現實示范和引領作用。市場經濟產物的時代性和社會主義辦學的導向形成有效結合,使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校園中滲透著文化氣息,使時代新人歷史使命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鮮明的學院特色,完成高等學校的育人功能。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與最終歸宿,在認識的辯證過程中,理論也需要實踐的反復檢驗才能走向絕對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時指出,青年學生要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只有經過多樣化的社會歷練,才能讓青年學生對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進行感知和內化?!吧鐣嵺`是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社會、提高社會責任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9]學校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下,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開發(fā)地方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開展沉浸式教學模式探索;創(chuàng)建特色校企合作項目,使大學生對社會發(fā)展狀況更早把握,豐富社會閱歷,健全人格培養(yǎng)以形成科學價值觀。為有效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使命擔當,安徽新華學院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渡江戰(zhàn)役70周年之際組織學生參加紀念活動。通過傾聽老戰(zhàn)士口述歷史,為革命烈士敬獻花籃,重溫歷史,感受革命文化,學生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感悟遠遠超過課堂講授。另外,學校志愿者協會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社團學生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參與普法宣傳、社區(qū)服務等公益事務,使學生不僅在社會生活中具體感知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更讓青年在被社會需要的歷練中感受家國情懷,樹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人生理想,立志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效的教學實踐模式是思政理論教育的有機構成,也是專業(yè)教育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延伸,對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意義深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中存在著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目標與思政理論教育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只有通過對思政理論教育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對高校教育資源的科學分配才能有效解決。思政工作者要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扣時代脈搏,傳承社會主義文化,投身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事業(y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