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迎歌
(上海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 200444)
《小倉百人一首》是日本鐮倉時代著名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于1235年私撰的和歌集。藤原定家從《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中,依年代先后挑選出100位介于天智天皇到順德天皇間的杰出歌人的各一首作品,匯編成《百人一首》,又叫《小倉百人一首》。從題材上來看,分為戀歌、四季歌、羈旅歌、離別歌和雜歌等。其中,歌詠四季的和歌共32首,春歌6首,夏歌4首,秋歌16首,冬歌6首[1]。詩人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歌詠這循序變幻的四季,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日本人對自然美的藝術(shù)感受。其中,秋歌所占比例最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對秋天景色的深沉熱愛,而其背后所蘊含的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敏感細膩的情懷也可見一斑。
本文選取秋歌中的一些代表作,嘗試分析這些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歌人對自然的細膩感受以及對自然美的深沉追求,并以此為線索來闡釋其中所蘊藏的日本獨特的自然觀及審美意識。
自古以來,秋天多給人們留下凄涼、惆悵的印象,“悲秋”不僅是中國歷代詩人描繪的主題,也是日本歷代詩人千年一貫的吟詠主題。悲秋之歌在日本詩歌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悲秋之景外,歌人眼中的秋天也不乏天高云淡的一面。和歌集中的第一首便展示了這樣一副清秋圖:“秋田庵苫衣手露?!保?](P1)據(jù)說,這首和歌是日本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為體恤農(nóng)民辛苦所作。秋收時節(jié),農(nóng)民為了防止野豬等動物破壞莊稼,在田邊搭起看守莊稼的茅草庵,但粗陋的草棚難以抵擋黎明前降下的露水,天將破曉,露水從草棚的縫隙中滴下來,浸透了農(nóng)民的衣袖[5]。歌人以樸實無華的筆觸描繪出農(nóng)民耕作的不易,極富生活氣息。
日本歌人熱衷于歌詠自然四季風(fēng)物之美,這與日本風(fēng)土關(guān)系密不可分。日本國土狹長而四季分明,又經(jīng)常面臨風(fēng)暴、地震及火山爆發(fā)等與季節(jié)相關(guān)的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所以這個民族對季節(jié)的變化較為敏感[3]。日本人自古就崇尚“梵我合一”,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guān)系,而是渾然一體的關(guān)系[5]。以這樣親和的感情去注視自然、接觸自然和捕捉自然,自然就成為日本人產(chǎn)生季節(jié)感的媒介。因此,日本人對自然懷有很大的關(guān)心,對自然特別是四季的變化有著極為纖細和敏銳的感受力。早在《萬葉集》中,日本人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就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在《萬葉集》中,涉及四季風(fēng)物的和歌為785首,其中“秋歌”的數(shù)量高達411首[5]。尤其是《萬葉集》后期的作品,有些卷完全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來劃分各類,有些甚至純粹是季節(jié)歌,就連戀歌都或多或少與四季相結(jié)合,這充分反映出日本人對四季的關(guān)心和重視[1]??梢哉f,《萬葉集》和歌中所表現(xiàn)出的這種季節(jié)感,深刻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學(xué)。
到了《古今和歌集》時代,和歌的素材幾乎都與四季自然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在全20卷1 100首和歌中,以四季為歌詠主題的和歌占了6卷,共有342首,其中秋歌145首[4]。與《萬葉集》相比,以歌詠自然四季風(fēng)物為題材的和歌所占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除此之外,這些和歌都被編制了卷首,由此可窺見編者對四季時令變化的重視程度[1]。而《小倉百人一首》中,以四季為題的歌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詠秋最多。由此可見,《小倉百人一首》中歌者對四季及秋天的喜愛是有歷史淵源的,且與《萬葉集》《古今和歌集》一脈相承。日本人喜愛詠秋,是因為秋季在四季中最為短暫且富于變化,同時秋景最適合日本人抒發(fā)自己的情緒和感傷,借秋景來寄托自己的寂寞和憂愁。這也反映出日本人對自然觀的一種傷感的見解。
《小倉百人一首》匯集了日本王朝文化七百年間的名歌,是最廣為流傳的和歌選集,至今仍然受到文學(xué)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喜愛。在那些由短短31字組成的和歌中,蘊涵了日本古代歌者獨特的審美意識,對日本民族審美意識的形成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利用《小倉百人一首》制作而成的和歌紙牌以及用這種紙牌所進行的游戲,從江戶時代中期盛行至今?,F(xiàn)在,《小倉百人一首》也被當(dāng)作日本初高中古典文學(xué)的授課教材,在漫畫、影視作品中也頻頻出現(xiàn),足見其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影響力之深刻。本文就其中的四季歌為線索,從歷史淵源的角度探討了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審美以及對四季之中秋季風(fēng)物的偏好,展示出日本人敏感細膩的自然觀和獨具特色的審美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