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現(xiàn)如今的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常常被分離為兩部分,閱讀教育通過課文講解實現(xiàn),而寫作教育常常依靠專門的寫作課來實現(xiàn),其中的聯(lián)系被強行割裂了。但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不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寫作體系,本應系統(tǒng)化的語文能力無法統(tǒng)一,因此,如何有效進行初中語文的讀寫一體化,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寫作是值得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問題。
“語言”和“文學”兩部分組成了“語文”,二者缺一不可且密不可分,傳承了悠久的民族文化。語言表達需要傾聽與交流,文學寫作需要閱讀與書寫,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性與各部分之間的密不可分。所以,在進行語文學習時,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基礎,需要協(xié)同發(fā)展,不可偏廢。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其中的相互關系,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
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一體化模式將閱讀寫作相結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就目前來看,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學校的語文教學功利性過強,盲目地把升學率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分數(shù)作為檢驗學生成果的唯一指標。在這樣的風氣下,學生只追求分數(shù)的提升,不在乎能力的鍛煉,語文教師也被迫減少語文課堂上用來閱讀積累和寫作練習的時間,為課文講解與學生的練習、背誦讓出時間空間。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承受著沉重不堪的課業(yè)壓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進行過多的閱讀積累,寫作方面也只關注一些應試作文的高分技巧;另一方面,教師對閱讀材料的篩選也不甚合理,多為應試性質強、閱讀難度高、文學性較強的資料,學生不能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也不能理解其中蘊藏的深層含義,閱讀能力自然無法得到鍛煉。
同時,學生普遍缺乏寫作意識,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心中所感,沒有捕捉和記錄的習慣,習作大都為了答題。閱讀范圍也局限于課內,按照考試要求進行功利性很強的閱讀。長此以往,學生耗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語文素養(yǎng)卻得不到提升。
學生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其閱讀的方向與范圍除了受個人喜好影響之外,極大程度上是語文教師決定的。所以語文教師在組織進行課上語文訓練和課外閱讀時,應當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與寫作上的欠缺之處,根據(jù)實際情況為學生準備高質量的語文閱讀資料。如學生不擅長敘事問題,筆下情節(jié)平淡人物單調,教師便可以向學生推薦故事情節(jié)跌宕、沖突設計巧妙、人物形象鮮明的小說作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自己的作品對比反思,有助于吸收寫作技巧。
同時,語文課本上的文章資料都是無數(shù)教研人員精心篩選并編撰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不能被忽視。語文教師應當立足課本,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故事脈絡、寫作邏輯、人物的思想感情等。如教師在教授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課文《最后一課》時,應首先幫助學生了解主要內容,感受在“最后一課”上,原本有些不負責任的老師韓麥爾先生和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的變化;然后通過對文章結構、表達技巧的分析,學習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比如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我的朋友們啊”“我——我——”;“臉色慘白”的神態(tài):“呆在那里”的身體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了他所遭受的沉重打擊與對侵略者強烈的憤恨,讀者能夠被這樣的愛國情感深深感染。這樣一來,學生能從課文中提取到可以化為己用的寫作技巧,最終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當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傾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主動提問或用多種思路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有利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剛一上課,首先便可以向學生發(fā)問:“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學生便會提出諸如以下問題:“阿長是誰?”“阿長是男是女,這一名字有何含義?”“阿長與山海經(jīng)有什么關系?”“阿長與魯迅是什么關系?”等等。帶著這一系列問題,學生粗略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便可以繼續(xù)引導:“你心目中的阿長是什么形象?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魯迅對于阿長的態(tài)度先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為什么?”等等。
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配合幻燈片,帶領大家一起思考問題,如教師可以在屏幕上出示:
“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p>
并提出一系列背后的問題:
1.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2.如果換作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jīng)》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
3.當阿長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想?
最后,教師總結學生答案: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chǎn)生新的敬意。
通過學生發(fā)問與教師提問,學生帶著目的,在不斷地思考中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加深了對其中表達技巧的感悟。
學生在進行閱讀后,應當產(chǎn)生自己的感悟,或是有一些啟發(fā),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自己的感觸和思考都及時記錄下來,這樣一來,有價值的讀和寫便聯(lián)系了起來。例如在學生進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類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作品的課外閱讀時,這類名著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值得學生反復品味,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讀后感的寫作,抒發(fā)閱讀時的所思所感。
同時,很多學生習作會出現(xiàn)言之無物、無病呻吟等問題,這便要求語文教師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以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感受世間萬物,用敏感的心靈去共情,與書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這樣才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文學的魔力。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我以我手寫我心”,不僅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還能寫出鮮活、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重點過于偏向閱讀或寫作,割裂了讀與寫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將讀與寫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鍛煉。所以,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如果遇到了經(jīng)典語句、經(jīng)典段落,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仿寫。仿寫并不是換湯不換藥地抄襲作文,而是在教師制定方向或學生自己制定的方向上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并在此過程中學習原文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法等。同時,教師也應當充分利用起來班級中的硬件設施條件,在班里設立“讀書角”,以促進班內課外書的流動傳閱。還可以增設黑板報中的“每日一句”板塊,由全班同學輪流負責在這一板塊展示一句名言警句、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的精彩語句,在日積月累中進行語文積累,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質量與教師的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息息相關。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專業(yè)水平,就不能幫助學生有效率有技巧地理解文章內容,學習行文技巧,提煉文章主旨,也不能為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課外文學作品。只有教師具備了足夠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有扎實的語文學科基礎,才能輔助學生篩選優(yōu)秀的閱讀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寫作技巧在其中的妙用。所以,教師應當努力學習,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緊跟時代腳步,及時更新教育思想,學習先進而便利的教學技能。這樣,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得以提升,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一體化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一體化模式對學生的發(fā)展意義重大,一方面能夠鍛煉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能夠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總之,教師應當摒棄舊的教學理念,善于根據(jù)班內學生學情,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將讀與寫相融合,并多加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推進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得到良好實施。